陳娟 金涵
(江西省人民醫院眼科 南昌 330006)
干眼癥是眼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發于中老年女性患者,通常認為與激素水平相關。許多研究證實,在青少年人群中,干眼癥常常與佩戴角膜塑形鏡、角膜屈光手術相關。那么未佩戴過角膜塑形鏡和未行手術治療的青少年,是否也存在干眼癥呢?干眼癥和屈光不正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呢?目前國內對兒童干眼癥合并屈光不正的研究體系并不完善,缺乏證據證實兩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探討不同類型屈光不正對淚膜分泌和穩定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20年1~6月首次因視物不清、瞬目增多入院就診的學齡期患兒108 例為研究對象,患兒年齡5~12 歲(年齡太小的患兒檢查欠配合,結果參考價值不高),平均(8.8±0.52)歲;男56例,女52 例。排除標準:做過眼表手術的,帶過角膜塑形鏡、弱視、斜視及眼表明顯炎癥患兒。108 例患兒(216 只眼)由同一醫師散瞳檢影,分為遠視組(>+0.50 DS)24 例(48 只眼),正視組(+0.50 DS~-0.50 DS)16 例(32 只眼),近視組(>-0.50 DS)36 例(72只眼),散光組(≥±3.00 DC)32 例(64 只眼)。將中低度散光(<±3.00 DC)轉化為等效球鏡,高度散光(≥±3.00 DC)則歸為散光組。所有患兒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檢查方法 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用濾紙測定淚流量,以5 mm×35 mm 濾紙,在5 mm 處折彎,放入患兒下結膜囊內,5 min 后觀察淚液濕潤濾紙長度,<10 mm 為低于正常。淚膜破裂時間(BUT):在患兒結膜下穹窿處點濕潤的熒光素鈉,囑患者眨眼數次,使用鈷藍光觀察患者淚膜破裂的時間,檢查過程中囑患者不要眨眼。BUT<10 s 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對比四組淚液分泌試驗結果、淚膜破裂時間,屈光不正患兒屈光矯正后隨訪半年,對比矯正前后淚液分泌試驗結果和淚膜破裂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對各組患兒的淚液分泌量、BUT比較,行多樣本定量檢驗(Friedman 檢驗);單組矯正前后對比,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在不同屈光組中患者年齡和性別的統計學分析從性別上來看,研究對象總體患者男女比為1:0.894,性別用方差檢驗發現各組別方差與總體均無顯著性差異,可認為四組研究對象均來自同一個整體。見表1。分別對四組患者年齡進行統計學分析,行Friedman 檢驗(多樣本定量檢驗),χ2值為19.487,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行Nemenyi兩兩比較結果發現:P遠-正=0.164,P遠-散=0.076,P正-近=0.129,P正-散=0.900,P近-散=0.252,P均>0.05,組間無統計學意義,但P遠-近=0.001,表明遠視組患兒年齡與近視組患兒年齡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符合眼球發育規律,遵循眼球發育從遠視到近視的發展過程。見表2。
表1 不同屈光組間性別和年齡差異性分析(±s)

表1 不同屈光組間性別和年齡差異性分析(±s)
組別 年齡(例)5~8 歲 9~12 歲平均年齡(歲) χ2 P 男(例) 女(例) F P遠視組正視組近視組散光組20 16 14 13 10 8 16 11 6.25±1.57 8.24±1.91 9.54±2.07 8.07±1.34 19.487 0.000 17 11 13 15 13 13 17 9 1.544 0.021 1.544 1.067 0.224 0.886 0.224 0.313

表2 四組間年齡Nemenyi 兩兩比較結果
2.2 四組淚液分泌試驗結果、BUT 比較 四組淚液分泌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5.119,P=0.077),可以認為淚液的分泌與屈光不正無關;四組BUT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散光組BUT 最短(χ2=9.720,P=0.021)。見表3。
表3 四組淚液分泌試驗結果、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表3 四組淚液分泌試驗結果、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組別 n 淚液分泌實驗(mm) BUT(s)遠視組正視組近視組散光組χ2 P 24(48 只眼)16(32 只眼)36(72 只眼)32(64 只眼)10.52±0.77 10.32±1.40 10.10±1.47 9.57±0.82 5.119 0.077 6.23±1.93 9.30±4.57 10.09±3.66 5.67±1.67 9.720 0.021
2.3 三組屈光不正矯正前后淚液分泌試驗結果及BUT 比較 遠視組、近視組和散光組屈光不正矯正半年后淚液分泌量與矯正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遠視組、散光組屈光不正矯正半年后BUT 較矯正前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54,P=0.003;t=-9.681,P=0.001)。見表5。
表4 三組屈光不正矯正前后淚液分泌試驗結果比較(mm,±s)

表4 三組屈光不正矯正前后淚液分泌試驗結果比較(mm,±s)
組別 n 矯正前 矯正后 t P遠視組近視組散光組24(48 只眼)36(72 只眼)32(64 只眼)10.52±0.77 10.10±1.47 9.57±0.82 11.00±1.33 10.26±1.34 10.38±1.61-1.445 0.877 0.737 0.166 0.387 0.466
表5 三組屈光不正矯正前后BUT 比較(s,±s)

表5 三組屈光不正矯正前后BUT 比較(s,±s)
組別 n 矯正前 矯正后 t P遠視組近視組散光組24(48 只眼)36(72 只眼)32(64 只眼)6.23±1.93 10.09±3.66 5.67±1.67 7.81±1.28 10.16±2.93 9.41±1.34-3.554-0.177-9.681 0.003 0.862 0.001
干眼癥是不穩定的淚膜引起各種癥狀和視覺障礙,以及眼表損害的一類疾病[1]。以往認為該病多發于50~60 歲女性[2],淚膜的穩定性與激素水平相關,對兒童干眼癥的研究較缺乏。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和近距離用眼的增多,我國近年來6~15歲兒童青少年的平均近視率已達46.64%[3]。上海許迅教授團隊發現近視率的增高往往伴隨著眼表干眼癥狀的出現[4]。青少年干眼癥的病因與成人不同,除了與屈光相關外[5],全身免疫性疾病、感染、過敏、維生素A 缺乏、環境因素、視頻終端、隱形眼鏡佩戴及屈光手術等都是高危影響因素[6~7]。
青少年干眼癥發病機制主要表現在:(1)慢性炎癥及環境因素導致結膜囊內杯狀細胞受到破壞,引起淚膜中的黏蛋白減少[8]。(2)長時間閱讀、長時間視頻終端注視會導致淚液蒸發加速、瞼板腺缺失,最終導致干眼的發生[9]。(3)兒童挑食引起的維生素A缺乏,影響眼表的內環境穩定。(4)先天性疾病、自主免疫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均可導致淚液分泌障礙及淚膜穩定性下降。
兒童干眼癥的臨床表現并不典型,多不能自訴癥狀,其家長常常因瞬目增多發現。本研究對所有初次因瞬目增多、視物不清在我院就診的患兒進行觀察,對研究對象根據屈光狀態進行分組,并行淚液分泌試驗、BUT 檢查。本研究證實,不同的屈光狀態對淚液的分泌影響不大,而對BUT 的影響具有統計學差異。遠視和散光對淚膜穩定性影響最大。這與Dhungel[10]2017年的研究結果一致。散光患者角膜表面曲率差異的增加,淚膜與角膜之間的張力增大,導致淚膜分布不均勻,易引起干眼癥狀。遠視患者年齡一般偏小,由于患兒視物不清的表述不清,均容易讓家長忽視,遠視屈光不正導致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不清,為了克服屈光不正,在用眼過程中,睫狀肌過度調節,瞳孔縮小,副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導致腺體分泌增多,瞼板腺開口擠壓變形,微生物乘虛而入,易造成眼表的慢性炎癥,導致干眼的發生[11]。另一方面,睫狀肌過度調節,極易引起視疲勞。視疲勞也會體現為瞬目增多,瞬目增多直接影響淚膜的穩定性,加速干眼癥的發生[12~13]。
睫狀肌的過度調節及視疲勞容易導致干眼癥,那么積極改善屈光不正,是否能緩解干眼癥患病率呢?本研究發現,對近視、遠視及散光患者,積極改善屈光不正,定期隨訪半年后,遠視組和散光組的淚膜穩定性較前明顯改善。國內對中年屈光不正干眼癥患者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中年屈光異常性視疲勞與干眼癥存在緊密聯系,戴鏡矯正治療屈光異常性視疲勞可以明顯改善干眼癥狀[14]。
綜上所述,青少年屈光不正與干眼癥密切相關,屈光不正不影響淚液的分泌。散光和遠視患者BUT更短,淚膜穩定性更差,更易出現干眼癥。矯正屈光不正后,散光和遠視患者淚膜穩定性可得到改善。患者淚膜穩定性改善,干眼癥及視疲勞會得到緩解,可能對延緩遠視患者近視化過程、延緩近視進展具有一定作用,但這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