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萍 鄭歌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盆底功能障礙是女性常見的疾病類型,多由妊娠和分娩產婦盆底結構松弛、衰老以及損傷等導致,進而引發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情況,對女性產后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1]。隨著國家二、三孩政策逐漸開放,產婦的年齡逐漸升高,再加上人們對健康的要求提升,產后盆底康復訓練也越來越受關注[2]。研究發現,有效的盆底康復訓練能夠降低女性產后盆底功能損傷,治療效果顯著。盆底肌功能恢復訓練主要是利用對肛門的收縮運動,進一步調整女性括約肌功能,進而改善盆底功能障礙。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多學者推薦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等物理療法綜合手段進一步恢復患者盆底肌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3]。本研究主要探討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效果及生活質量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6 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8 例。對照組年齡24~36 歲,平均(28.25±2.01)歲;初、經產婦分別為39 例、29 例。觀察組年齡25~37 歲,平均(28.30±2.06)歲;初、經產婦分別為37 例、3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符合盆底功能障礙診斷標準[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溝通障礙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不配合臨床干預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1)患者實施常規盆底肌訓練,患者保持站立體位,尿道、會陰和肛門收縮5~10 s,之后緩緩放松,間隔8~10 s,重復進行訓練,每次5~10 min,每日3 次,指導患者在家適當情況下逐漸調整訓練時間與強度。(2)膀胱功能訓練,讓患者記錄排尿情況與飲水量,督促患者有意識地延長排尿時間,從而抑制尿急現象,延長排尿間隔。觀察組:實施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1)結合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檢查、盆底超聲以及尿動力學檢查結果評估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影響范圍、部位、性質以及預后情況。(2)依照患者個體醫院與評估結果對患者采取針刺及電針療法、生物反饋電刺激儀等治療方式。針刺及電針療法,選取三陰交、膀胱俞、中級、腎俞穴,應用一次性毫針進行針刺,留針30 min,每10 分鐘針刺1 次。電針療法選取會陽穴、關元穴、氣海穴,應用SDZ-Ⅱ電子針療儀,設置頻率為15 Hz,逐漸增大電流,以患者耐受為宜,治療時間為30 min,每周4~5 次。對患者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儀治療,將盆底電刺激探頭放入到陰道內部,設置脈寬300μs,頻率50 Hz,根據患者的感覺調節電流大小,以患者感覺肌肉收縮而不疼痛為宜,3 次/周,共治療2 個療程,每個療程10 次。
1.3 觀察指標 測定患者治療前后Ⅰ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觀察患者盆底肌生理變化,并應用多功能神經電生理定量診斷,測定患者Ⅰ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與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以國際尿控協會盆腔臟器脫垂量化分期法(POP-Q)分度作為評估工具,測量患者臟器脫垂程度,包括0 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級數越高患者臟器脫垂程度越嚴重[5];生活質量應用盆底功能障礙量表(PFDI-20)與盆底障礙影響簡易問卷7(PFIQ-7)進行評價[6],其中PFIQ-7 表示陰道、腸道以及膀胱對患者的影響,PFDI-20 表示盆腔臟器脫垂、排便、排尿癥狀對患者的影響,分數越高,代表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越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盆底肌生理變化與收縮壓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Ⅰ類肌纖維肌力、Ⅰ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Ⅱ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Ⅰ類肌纖維肌力、Ⅰ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Ⅱ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盆底肌生理變化與收縮壓對比(±s)

表1 兩組盆底肌生理變化與收縮壓對比(±s)
Ⅰ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cm H2O)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Ⅰ類肌纖維肌力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8 68 41.947 20.596 0.001 0.001 2.586 6.380 0.011 0.001 t P 1.19±0.49 1.18±0.51 0.117 0.907 4.27±0.33 2.45±0.12 42.741 0.001 25.85±3.64 25.78±3.52 0.747 0.459 36.28±5.61 32.06±5.34 3.260 0.001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cm H2O)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Ⅱ類肌纖維肌力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8 68 22.198 14.544 0.001 0.001 13.434 7.308 0.000 0.000 t P 1.16±0.48 1.02±0.39 1.867 0.064 4.41±0.36 2.58±0.22 35.768 0.001 30.32±3.11 30.94±5.49 0.478 0.633 38.12±3.64 36.59±3.24 2.589 0.010
2.2 兩組盆腔器官脫垂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盆腔臟器脫垂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盆腔器官脫垂情況均改善,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盆腔臟器脫垂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PFIQ-7、PFDI-20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PFIQ-7、PFDI-20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s)
PFDI-20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PFIQ-7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8 68 16.882 18.384 0.001 0.001 28.437 19.481 0.001 0.001 t P 135.62±53.74 132.38±46.53 0.376 0.708 25.35±3.63 27.53±6.84 2.322 0.022 38.46±6.15 38.53±6.47 0.859 0.392 13.62±3.75 16.83±6.52 2.423 0.017
當前盆底肌功能障礙的主流治療方法為盆底電刺激和盆底肌訓練,一般盆底肌訓練多采用自主鍛煉方式改善盆底結構,增強盆底肌力。然而,自主盆底肌鍛煉患者的鍛煉準確性和治療依從性較差,會影響總體治療效果[7]。生物反饋電刺激技術是對陰道相關神經肌肉進行刺激,改善神經功能,提升機體對盆腔肌肉的控制作用。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將盆底電刺激與盆底肌訓練結合,依照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措施,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增強患者神經血管營養狀態,提升盆底肌力,對改善盆底功能障礙具有重要價值。袁曉紅[8]研究對120 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產婦研究發現,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個體化治療方案能夠提升患者盆底肌張力水平,改善尿失禁程度與盆腔臟器脫垂情況。劉莎等[9]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應用個體化盆底康復措施,包括生物反饋技術和電刺激等,能夠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康復情況,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本研究對我院盆底肌功能障礙患者實施的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中增加盆底肌訓練和盆底電刺激內容,并依照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Ⅰ類肌纖維肌力、Ⅰ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Ⅱ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Ⅰ類肌纖維肌力、Ⅰ類肌纖維持續收縮壓、Ⅱ類肌纖維肌力、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均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明,應用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可恢復患者盆底肌生理功能。另外,患者在出現盆底功能障礙之后,因為盆底肌肉長期受到壓迫后,可能導致肌肉過度拉伸,進而對會陰造成損傷,出現肌肉松弛現象,造成肌力疲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以往常規治療中多應用盆底肌功能鍛煉的方式來實行康復訓練,多由肛門運動訓練來改善盆底肌功能障礙情況,但效果并不顯著[10]。而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增加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能夠刺激患者括約肌和盆底肌,收縮尿道口,恢復產后肌力,降低疲勞程度,進一步提升恢復效果[11]。而且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利用電刺激治療儀,應用低頻電流刺激,可提升盆底肌肉興奮性,促使肌肉被動收縮,從而鍛煉盆底肌肉,提升患者盆底肌生理功能[12]。治療前兩組患者盆腔臟器脫垂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盆腔器官脫垂情況均改善,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發現,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是由于妊娠、分娩等機械性牽拉造成直接的肌源性損傷、血管損傷、神經遞質減少,血流灌注不足盆底肌肉萎縮變性,導致盆腔器官脫垂[13]。而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能夠明顯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改善產后盆底肌力不足,增強盆底器官及組織維持力,并提升盆底神經興奮程度,形成神經通路,強化尿道括約肌和盆底肌肌力,使盆底肌群收縮自如,進而降低臟器脫垂等疾病發生率。治療前兩組患者PFIQ-7、PFDI-20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PFIQ-7、PFDI-20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明,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能夠降低盆底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這是因為在對患者應用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治療過程中,通過盆底肌功能鍛煉提升肌力的同時聯合電刺激,能夠刺激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盆底肌活動狀態。利用不同方案的協調治療,能夠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盆底肌功能,進一步降低盆底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有研究發現,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盆底肌肉松弛、會陰損傷和腰骶疼痛現象,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應用有效的盆底肌功能鍛煉方式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14]。另外還有研究發現,通過生物電刺激療法,能夠刺激患者的相關組織與神經,進一步調節患者盆底肌功能,并聯合盆底肌功能鍛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進而提升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相符[15]。
綜上所述,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應用個體化盆底康復療法能夠提升盆底功能康復效果,提升盆底肌力,降低臟器脫垂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