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楠
(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民醫院眼耳鼻喉科 湯陰 456150)
小兒鼾癥為腺樣體或下扁桃體肥大導致鼻咽喉氣道狹窄,進而影響睡眠呼吸質量[1]。鼾癥對患兒智力和體格發育有嚴重影響,家屬對該病沒有足夠認知,導致早期就診率低。大部分患兒出現鼻阻塞、聽力下降等癥狀才來院就診,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2]。小兒鼾癥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在清除鼻息肉、改善鼻咽喉氣道狹窄方面療效較好,但患兒年齡小,依從性差,容易影響康復質量。PDCA 循環、品管圈[3]是臨床上較新穎的護理干預措施,兩者各具優缺點,既能單獨使用,又能聯合應用。本研究探討PDCA 循環聯合品管圈應用于小兒鼾癥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鼾癥患兒73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鼾癥診斷標準;接受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治療;15 歲以下;有家屬陪同;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活動性出血患兒;自閉癥患兒。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將患兒分為對照組35 例和聯合組38 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 例;年齡6~15 歲,平均(11.47±1.03)歲;病程2~13 個月,平均(8.15±1.07)個月。聯合組男19例,女19 例;年齡5~14 歲;平均(11.41±1.03)歲;病程1~15 個月,平均(8.11±1.0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純杭覍賹Ρ狙芯績热葜?,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70211)。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由同一手術團隊實施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對照組在圍術期內接受品管圈干預,包括成立管理小組,選定主題后通過頭腦風暴法確定鼾癥患兒圍術期內可能存在的問題和護理風險等,明確護理問題的緊迫性,使用1~4 分標記,分數越高,問題越嚴重。最終要明確減少患兒疼痛、并發癥,提升依從性的護理主題。采用個性化和人文化溝通方法,通過多人宣教、指導家屬、視頻宣傳和游戲等多種途徑進行干預。聯合組患兒接受PDCA 循環聯合品管圈干預。品管圈干預方法同對照組。PDCA 循環:組長制定小組工作原則和責任措施,明確個人工作內容。每周召開例會,總結患兒護理工作,針對存在問題制定具體干預措施。計劃階段(Plan):小組成員探討和分析品管圈,找出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小兒鼾癥可能存在的問題,對不同鼾癥手術風險問題進行研究,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法。執行階段(Do):疼痛護理,緩解術后切口疼痛時可以使用冰袋,置于患兒雙側頜下,可使血管收縮,緩解疼痛,減少出血;通過玩具、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對理解能力好的患兒進行健康宣教等。對患兒家屬進行護理教育,及時觀察患兒,減少并發癥。術后康復階段,護理人員積極主動照顧患兒和指導患兒家屬進行術后康復鍛煉,途徑有床旁指導法、視頻指導法和一對一教學法等。檢查階段(Check):對每個護理步驟進行檢查,觀察患兒面部表情、生命體征等,明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召開小組會議商定解決。鞏固階段(Action):對每個階段的護理干預進行鞏固,以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療效:術后參照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情況進行評定。顯效: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術后體征、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護理滿意度:護理結束后由家屬填寫醫院通用的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定,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3)并發癥(感染、出血、術腔粘連)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 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聯合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鼾癥病程較長,會對氣體交換引起阻礙,使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導致循環障礙[4],使發生低氧血癥的風險升高,進而損傷神經功能。最近幾年小兒鼾癥發病率顯著提升,常采用手術治療,其中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較常用。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具有以下優點[5~6]:(1)手術視野好,出血量少;(2)術后疼痛小,感染率低;(3)操作簡單便捷,安全性較好。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屬于介入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患兒機體功能。品管圈是用小組探討模式對某一患者或疾病在護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探究,通過確定護理目的,并制定可執行的護理措施進而達到護理目的[7~10]。護理管理方式成員組成簡單,護理迅速,目的性較強,但缺少必要的質量循環提升[11]。PDCA 循環法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提出的“戴明環”,PDCA 循環法是一種有效的管理辦法,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質量管理中[1]。P、D、C、A 分別為提出方案、實施行動、評估以及解決,PDCA 循環管理正好彌補了品管圈的缺陷,確保了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護理質量不斷提升[12~13]。
本研究首先制定護理計劃,然后根據護理計劃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及分析,糾正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P、D、C、A 四個過程不斷循環完善護理計劃,使得護理質量不斷提升,以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PDCA 循環聯合品管圈干預的聯合組患兒除臨床療效與單純接受品管圈干預的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護理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均更優(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PDCA 循環管理能通過有張有弛的護理步驟不斷深化品管圈中的目的和措施,再經小組討論后促使其護理質量不斷改進和提升,進而提升了護理滿意度,減少了并發癥。PDCA 循環護理步驟性和目的性極強,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充分調動了護理人員參與管理的積極性[14~15]。該護理過程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針對性地解決,消除各個安全隱患,強化護理環節的管理工作;循環逐層解決問題并互相促進,螺旋式上升;提升醫務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將新的問題納入到下一個循環,質量得到持續改進[16]。以往對小兒護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調動患兒和家屬參與護理的積極性,但效果不理想。而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形成一個良好的護理氛圍可以填補傳統護理的不足,提升患兒和家屬參與護理的積極性,圍術期內遵從醫囑,與護理人員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17]。
綜上所述,PDCA 循環聯合品管圈應用于小兒鼾癥鼻內窺鏡下射頻消融術治療的護理,能明顯提升護理滿意度,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