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音樂雖然無法直觀的向我們展示線條、圖形和色彩,但是卻能夠向我們傳遞豐富的情感。不僅如此,在創作過程中,如果作曲家能合理選擇素材,科學運用技巧,重視聯覺關系,在聯覺對應規律的基礎上增加聯想、想象,就可以用音符描繪出生動的視覺景象。有了這些情形交融的表現景象,再用音樂、音響描繪出一幅幅畫卷呈現給聽眾。鋼琴組曲《巴蜀之畫》就是如此,其共有6 個畫面,《晨歌》、《空谷回聲》、《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壩夜會》。《阿壩夜會》主要是對作者家鄉一些民俗場景的描寫,面世后受到了廣大青少年、學者的喜愛,成功當選為中央音樂學院業余考級曲目。因此,本文對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的《阿壩夜會》進行深入研究。
《阿壩夜會》是《巴蜀之畫》組曲中的第六首作品,作者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黃虎威先生。黃虎威,四川內江人,曾擔任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在藝術創作、作品評價、論文撰寫以及即興伴奏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巴蜀之畫》、《峨眉山月歌》等。
《阿壩夜會》是以藏族民歌《伊拉將巴若》為藍本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是《巴蜀之畫》的最后一個篇幅,描繪了阿壩地區人民辛苦勞作一天之后,舉辦篝火晚會的盛大場面,表達了勞動人民歡欣鼓舞、愉快放松的心情,整首曲子旋律輕快,生動詮釋了藏族人民熱情、幸福、豪邁的特點。曲子的最后,聲音延伸出現,音樂也漸漸流向尾聲,余音回旋不絕,反映了雖然篝火晚會已經結束,但人們久久不愿離去,依然想繼續在晚會上跳舞、歌唱的心理活動。該樂曲節奏強烈,就像藏區青年的舞步鏗鏘有力。
選曲《阿壩夜會》就是一幅有聲音的畫卷,為聽眾展示了藏族人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的歡騰場景。《阿壩夜會》是單三部曲式,2/4拍,中板速度,主要采用跳音在旋律上交替進行,旋律極具流動感。該曲子包含三個樂段,三者并無太大差異,每個樂段由三個4 小節樂句構成,前一個樂句的結尾亦是下一個樂句的起始,不斷循環,促使著旋律前進。與第一樂段相比,第二樂段的調性、伴奏音型、和聲出現了一些變動,其他部分依然是呈式段的創作形式。在演奏該作品時,除了需要熟練掌握連跳技巧、音程和弦技巧、力度速度技巧、聽覺技巧之外,還要能夠將這些技巧綜合運用、相互協調,方可實現預期演奏效果。
在《阿壩夜會》的演奏過程中,連音、跳音以及連跳等鋼琴彈奏技巧十分常見。比如,在第3—4 小節連續使用“跳音+雙音連線”,彈奏跳音過程中,演奏者的右手手腕要向內收,盡可能貼近琴鍵,然后展開反彈,發力時手部應和琴鍵保持90°直角,彈完之后手指反彈,最后落到琴鍵上,這是彈奏一個跳音的完整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指尖反彈時,手腕要做到完全放松,僅在指尖彈琴的瞬間用力。然后,在彈奏雙音連跳時,跳音恰好落在雙音連線的首音上,下個音符的彈奏可運用中心轉移的方式緩緩敲響琴鍵,接著輕輕抬起,形成“落提”的效果。《阿壩夜會》的速度為快板,演奏者剛開始彈奏時,可以先使用慢速進行練習,熟練后再逐步提升速度,直到達到預期演奏效果。第6 小節和第22 小節分別有三個音使用了連線,而連線中的尾音卻標記了跳音符號,這是鋼琴演奏中典型的“連跳演奏”。對第一個音進行彈奏時,需要使用吊指的方式將吊指處落下的力度運用在第一音上,然后將中心轉移到第二、第三個音上,彈奏完第三個音時,要立即跳起再落下。第26 小節還有較為常見的連跳音,即一個音連著彈,一個音跳著彈,彈奏過程中要嚴格按照連跳規則予以演奏。此外,該作品中還有很多個四音連線,其中首音要按照落的原則彈奏,中間兩個音按照連的原則彈奏,尾音要輕輕提起,達到“落連連提”的演奏效果。
《阿壩夜會》的伴奏中,對五度、八度音程技巧與和弦技巧進行了廣泛應用。比如,在1—9 小節,五度音程技巧反復出現,對其進行彈奏時,首先要確定指法。手小的學生應優先選用五指、一指予以演奏;手大的學生可嘗試應用二指、五指+一指交替演奏。其次,演奏者的手腕要“抓著”彈,接著立刻放松,“抓”彈的方式可以加強聲音的集中度,發出遒勁有力的聲音。再次,在演奏過程中,手腕需跟著音程的變化向左向右移動,保持力度自然放松。最后,跳音的彈奏要短促且有力。再比如,第16 小節和第18 小節對八度音程進行了有效應用。如果演奏者手較大,那么彈起來會比較簡單,抓著彈完后可以及時放松;如果演奏者手比較小,尤其是可夠住七度、無法夠住八度的演奏者,為確保聲音的完整性,應在邊上彈琴。不僅如此,《阿壩夜會》還運用到了多種和弦,演奏過程中一定要彈齊,也就是保證聲音在同一時間、同一琴面發出,演奏也要抓著彈,讓聲音更加集中,最后立即放松。
在鋼琴選取《阿壩夜會》的演奏中,速度與力度至關重要,黃虎威先生在創作過程中,已經將如何進行、力度要如何變化作出了詳細明確的標記,需要演奏者認真分析。《阿壩夜會》的主旋律在樂曲開頭用mf 到f 的力度引出,而且sfz力度標記也頻繁出現,這些記號的存在奠定了整個樂曲的基調。該曲的速度是126 拍/min,表現了阿壩人民辛勤勞動一天之后放松娛樂、歡歌樂舞的熱鬧情景,這要求演奏者將阿壩人民的這種快樂、歡騰感情呈現出來。在力度上,演奏者應加強左手伴奏音量的控制,不可過強或過弱,其代表了舞會上的鼓點,極其關鍵,所以要干凈、明亮。該曲的力度記號要從兩個層面去看,其一是整首曲子,其二是樂段細節。從《阿壩夜會》整體來看,力度記號是先強,然后是中弱,最后是再強;從樂段細節看,力度變化主要是在第一樂段的11—14 小節,也就是最后一個樂句,要求演奏者使用中弱—強的力度變化對作品進行精細演繹,同時最后的一個和弦需要用特強力度予以彈奏,從而增加作品的音樂表現力。該樂曲還運用了“dim”漸弱記號,要求彈奏者力度逐漸減弱。在第32 和第33 小節,還運用了“rit”記號,第34 小節還運用了“atempo”回到原來的速度記號。因此,在演奏《阿壩夜會》組曲時,應當在第32、第33 小節減慢減弱演奏力度,到第34 小節再突然回到之前較強的速度,實現預期的演奏效果。
音樂需要用人類的耳部感官予以傾聽,同時樂曲的優劣也要憑借耳朵進行判斷。因此,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需要提前檢測音高、節奏、音符時值與曲譜標記有無誤差,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像連跳這樣的演奏標記也要準確流暢的成功彈奏,包括力度、速度等記號,應嚴格按照曲譜標記進行彈奏,使其滿足大眾音樂審美,并能夠獲得大部分聽眾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好評。此外,還需對雙手演奏聲音的平衡性進行判斷,檢測其有無將樂曲的音樂風格、民族特色進行表達,有無將樂曲所描繪的篝火盛景呈現給聽眾。
在《阿壩夜會》的演奏過程中,除了會運用到以上彈奏技巧之外,還會用到貼鍵演奏技巧、高抬指技巧、換指技巧以及吊指技巧等。貼鍵彈奏與吊指彈奏看似矛盾,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樂曲換氣處可應用吊指彈琴技巧,在跳音標記處可應用貼鍵彈琴技巧,這樣不管是單音、音程亦或者是和弦,在演奏速度較快的《阿壩夜會》中,都可以為演奏者提供較多的反映時間,使其彈奏過程更加流暢自然。《阿壩夜會》的曲譜中包含很多指法標記,這對演奏者有很大幫助。尤其是換指標記,在該作品的第4 小節倒數第二個音變成了一指可以讓后面的音符銜接的更加自然。不僅如此,小連線在《阿壩夜會》的曲譜中十分常見,對此,演奏者可選用高抬指技巧予以彈奏。比如,第26 小節,音符時值偏長,這恰恰給予了演奏者充足的時間進行高抬指操作,從而得到更好的演奏效果。特強、踏板也在《阿壩夜會》中獲得了良好應用,比如第10、第14、第16、第18 小節,在對特強進行演奏時,應借助臂力去帶動手腕、指尖予以演奏,借此發出特強的力度。此曲的速度相對較快,因此在運用踏板時一定要多加考慮。曲譜部分小連線的長音處標記了踏板,要求演奏者用輕點的方式予以踩踏,且時間不可過長。另外,樂曲中sfz 的長和弦部位也可對右踏板進行靈活運用,以此作為襯托;結尾處也可運用左踏板達到不斷減弱、變慢的演奏效果;在特強處的踏板標記,演奏時要同音踏板予以演奏(曲譜標記的是同音踏板),踩踏板時可完全踩下來,如此方能達到預期的演奏效果。
1.中國橫向線條音樂的傳承
線形思維可以使音樂呈現思維的元素,并發揮延綿不絕、傳遞思維的作用。中國音樂往往比較傾向于橫向的音樂線條,在創作時更注重整體線條的流暢性與自然性,可以說這種音樂審美已經扎根于我們民族的靈魂深處。《阿壩夜會》鋼琴選曲的素材來自阿壩州藏區民間舞曲,但是表演樂器卻是來自西洋的鋼琴,彈奏技巧也多為西洋技法。而黃虎威先生做到了“洋為中用”,通過西洋樂器與技法展現中國民族的音樂。《阿壩夜會》的右手旋律線條清晰,左手的伴奏短、快、密其屬于輔助,共同形成歡快熱鬧、極具歌唱性的演奏效果,該模式貫穿作品始終。
2.藏族民間音樂與舞蹈的呈現
《阿壩夜會》鋼琴選曲的第一段中,左手伴奏運用了五度和聲模仿跳音,搭之右手連跳的快速旋律充分描繪了熱烈、隨性、有力的藏族舞蹈,讓聽眾感受到眼前有一群精神奕奕、生動活潑的藏族青年在跳著扎西德勒等充滿活力的舞蹈。第二段直接轉調移至高音區域,主題旋律并未變更,左手的伴奏成為和弦的斷奏,靈動俏皮,舞者也從年輕力壯的藏族青年變成了可愛俊俏的藏族姑娘,她們甩著純潔的、長長的水袖,在篝火前翩翩起舞,輕快又歡喜。第三段再現,隨著樂曲的結束,畫面也從熱鬧無比的篝火舞會變成了人越來越少的分散場面。
《阿壩夜會》是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第六首,作者取名為“畫”,并賦予六個小曲獨立標題,正是想借助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為受眾呈現出含有巴蜀特色的自然風景與民俗場景的畫面。之所以能夠用音符當做畫筆勾勒出六幅生動形象的畫面,是因為作者黃虎威先生運用了“通感”、“聯想”的美學心理。“通感”也被稱為“聯覺”,意思是人們在參與美感活動期間,自身的視覺或聽覺感官與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互通的現象,也可以理解為通過刺激某一感覺器官,而影響其他感覺器官。對音樂而言,其所發出的各種聲音可以對人體聽覺器官產生刺激,除此之外,還會讓人產生視覺形象、感情體驗等非聽覺體驗,這就是聯覺。相關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音樂或音響利用聯覺活動可對視覺形象、感情體驗予以表現,這是“聯覺對應規律”。該研究對音樂表現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即音高、強弱、節奏、速度和時間變化率(起音)。并指出這些音樂表現和人體視覺感受中的形狀大小、重量大小、力量強弱等有聯覺對應關系。例如,音的高低可以讓人的視覺出現明亮或昏暗的感覺,讓人感受到物體形狀如何、其重量如何。鋼琴選曲《阿壩夜會》既是如此,其通過音高、節奏、強弱等多種元素讓聽眾感受到了畫面和情感。“聯想”是指通過知覺的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事物,或者通過另一種事物又想到第三種事物。《阿壩夜會》的“聯想”美學心理指的是“類似聯想”。《阿壩夜會》采用的是民間曲調,在作者的巧妙創作下,人們只要聽到該樂曲就會不由自由的聯想到相應的畫面,即藏族青年一起圍在篝火旁跳舞、交談。
綜上所述,通過對《阿壩夜會》鋼琴選曲中各個演奏技巧的分析,對演奏者借助音符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為聽眾展現藏族人民獨有的生活習俗與性格特點,從而在今后的演奏中能更準確的掌握作品風格,選擇合適的演奏方法對作品進行呈現,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掌握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技巧,并對作品的音樂美學意蘊進行深入分析,對演奏者來說至關重要,可以為最終的演奏效果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