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丹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社會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增強了人們了解世界的速度,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高校學生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和世界局勢的影響,在理念上缺乏正確的價值觀辨析,會對自身的文化觀念產生動搖,由于沒有對德育形成深刻的理解,會表現為缺乏文化自信。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大,也會讓學生的生活發生改變。信息時代,人們的思想更加傾向于經濟化,注重利益,以利益衡量人與人的關系,以能力評價人的價值,而將最重要的道德修養放在了末位。立德樹人是對人的根本教育,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以德教人,以德育人,以德塑造人,才能讓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在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對社會環境以及復雜的事件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即便受到外界的觀念沖擊,也會依然保持高度文化自信。形成自我道德標準,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影響別人,在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中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家的發展需要棟梁之才,推動國家建設,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家科研水平,在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弘揚上,更加需要大量的具備高尚人格的德育人才的加入。大學校園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基地和搖籃,是學生從校園步入社會的分水嶺和進級階梯。從大學走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明確的前進方向,還要有文化自信,懂得分辨是非,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要具備堅定的文化信念和道德素養。立德樹人是德育核心、文化自信之源,更是中國在新時代發展中的重點教育方向。知識本身擁有無窮的力量,人學到知識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更好的發展。但在世界局勢所引發的一系列復雜的多元文化影響下,社會環境也隨時在改變。大學生如果只有知識而沒有堅定的德育思想和文化自信,在面對多變的環境時,很容易出現判斷錯誤、立場搖擺不定、隨波逐流,甚至迷失自我的情況。高校在教學中堅持德育為先,是轉變學生價值觀及人生態度的最佳教學理念。德育的核心作用發揮應是始終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種子,讓學生在關鍵時刻可以保護自己的思想純凈,以良好的學習心態接受國家、學校的正面教育。校園文化與學生的關系和社會文化與學生的關系雖有所不同,但在校園環境層面,更應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德育思想基礎,影響學生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重視校園文化與學生成長的關系。在立德樹人視閾下,要讓學生的言行成為帶動社會環境和風氣改善的先鋒力量,建立高校文化自信,在社會層面起到引領作用。文化自信是骨子里散發出來的精神文明,不論在什么環境下,都能成為精神支撐和信念支柱,不僅可以感染別人,還能凈化不良風氣,帶動社會文化向正向發展。
高校文化自信的建立要結合學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進行對照,否則就無法分辨出自信的真實性和盲目性。只有在實踐中檢驗才能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教學糾正。立德樹人是高校文化自信建立的關鍵,學生需要懂得“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做個有德育素養的學生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建立文化自信要從培養學生道德思想開始,結合實際學情進行具體分析,了解學生目前的思想觀念能更好的進行教學切入。
目前,有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和自身的學習能力、社會壓力等方面的原因,會很容易陷入某種抑郁情緒中,具體會表現為對生活和學習的無力感,對朋友、家人、同學的不關注,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會時常感覺到如巨石般的壓力,或覺得自己是一根輕飄飄的稻草,不會引起別人的重視而自暴自棄。沒有目標是部分學生的普遍心理,自身綜合條件與優秀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讓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國家培養的學生就像森林中的小樹一樣,如果都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自然會長勢喜人,但若是躲閉陽光,向暗處隱藏,那這片森林即使有很多樹,也少有橫梁之才。之所以大學生群體會呈現這種狀態,就是因為在根上沒有充分吸足土壤的養分,當風雨襲來時,想到的不是舒展枝葉接受洗禮、增強自身的抗擊打能力和經驗,而是選擇了四處躲避,被風雨吹打的毫無招架之力,部分心靈脆弱的學生甚至會因此走向極端。“德”是土壤、是根基,如果不接受德育教育,將是人生中最大的損失。國外的社會文化侵襲,讓學生們追求新、奇、特,崇尚自由的心被喚醒,開始盲目的學習、模仿,以至于喪失了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而對祖國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卻并不感興趣,這是高校教育需要加以重視的。教育如果不教學生先將德立好,又何談樹人。因此,文化自信從立德開始,以德為基才能正向發展,以人為本才會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自信[1]。
高校文化建設要將立德放在首位,以正面的教育形式和內容、方法進行科學的文化教學工作的開展。對于學生的教學要在立德樹人視閾下深入挖掘高校文化,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的傳導,會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逐漸提升德育思想境界。不僅能了解校園精神文化,同時還能用自己的角度對校園文化進行闡述和宣傳,加深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并形成帶動效果,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傳播。學生在高校學習,需要通過校園文化樹立并保持主流思想,時常加深與鞏固。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德育思想境界,正是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教學手段,是讓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立德樹人不是一紙空談,而是要在學校中處處展示立德樹人的民主意味。發揮其民主、和諧的文化特性,形成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相互尊重、互相幫助、以德為先處理人和事的價值觀念。通過感受高校文化,不斷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境界,并在高校中與同學、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同時,在社會環境中也能保持較高的精神文明層次,不被不良文化所影響,堅持校園主流文化,并且能夠將其主動分享、加深文化印象[2]。
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文化自信的培養要扎根立德樹人土壤,才能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并且在學習與生活中、在校園與社會中,充分展現文化自信的高度。文化雖無形,但對于人的影響卻不可估量,不僅能影響思維,還能主導行為。對于文化自信內涵的了解,既要讓教師知道,還要讓學生懂得,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根本任務,做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教學銜接,讓學生了知不同環境中人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也會有差異,這不僅是源于人們的成長環境和學習環境的不同,還從自身對于德育思想的培植以及表達上有直接關系。扎根德育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學生,不僅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充分自信,同時還能將這種精神顯露出來,從而影響身邊更多的人,與目前部分學生表現出的“喪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用正向教育所產生的光芒去溫暖更多人的抑郁心田,使其形成轉變效果,從而帶動校園風氣向正向發展。文化自信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是一系列的,也是因人而異的。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覺醒,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設置文化交流主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弘揚。面對外來文化滲透,學生要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有辨別能力,將外來文化的優勢以文化交流的心態進行接納,從而增強自身對于中國文化的信心,堅定文化信念。立德樹人土壤中所能汲取的養分是極大的,它不僅能賦予學生文化力量,同時還有了祖國文化的持續滋養和保護。祖國的強大需要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各個領域發揮實際作用。學生要堅定文化自信,自覺主動的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使之成為使命和責任。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對于學生是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學生在人生轉折點即將步入社會的關鍵時期。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對于學生尤為重要[3]。
中國文化需要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人才進行弘揚與傳承,高校培養人才,更要以國家對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標準進行教學體系的構建。“德”字在漢語的釋義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是恩惠、是信念。自古以來,人們對于“德”的重視,對于正道之行的贊嘆,對于賢明之士的敬仰、對于施德者的尊重,都證明了“德”對于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高校教育從立德開始,各學科的文化課都要將德育內容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做人有德,做事才有章法,有德的人,人人敬重,人人效仿。高校教育打造書卷氣校園文化環境,能為學生營造德育化的教學氛圍,學生也會因此而感受到德育與自身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正面教育對于學生會起到引導、感化、激勵的作用,這正是堅持德育為先的立德樹人理念在高校的踐行。環境與文化的融合是高校文化建設的目的,打造具有書卷氣的高校校園環境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從物質角度出發,需要基礎設施、娛樂設施、環境氛圍建設,體現其文化傳播功能,學生在環境中所產生的正面學習感受會成為一生受益的學習記憶。在人文角度,則需要營造書卷氣十足的學習氛圍,不僅要保護好各類設施,使其持續發揮功能性,還要保持校園環境的優雅、和諧、安定、團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讓校園文化氛圍更加濃烈,起到文化滲透作用。高校培養的讀書人,要有書卷氣,有靈氣、有勇氣、有志氣,學習雖然枯燥,但還是要努力堅持。當學生看到墻上懸掛的各領域學者照片、簡介時,就會自動形成自我勉勵效果,以物養德,讓校園的書卷氣成為育人的助力,發揮德育感化作用[4]。
大學校園內各種社團組織讓學生有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和場所,增強了學生的團體意識,為學生步入社會做好了鋪墊。學生在社團中會形成獨特的思維模式,并且根據社團的發展逐漸成熟起來。不同的學生在興趣愛好上也會不同,在立德樹人視閾下要提高社團文化品質與行為,就要讓學生多參與志愿公益類的社會活動,有組織有紀律的發展社團,提升思想境界,發揚奉獻精神。逐漸讓學生懂得社團文化的品質決定著學生的思想高度,學生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的行為,代表的社團、是學校、也是國家新一代人才的模樣。公益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奉獻意識,在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會在主題環境的影響下,不自覺的被感動、被引導,提高個人品質的同時,也成為了社團中一張閃亮的名片,在活動中受到幫助人也會感受到來自公益的力量和來自新一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不同的社團參加公益活動,都應對自身的社團發起理念進行展示與宣傳,以獨特的視角呈現多元化的公益形式,不僅能對社團成員起到激勵效果,還能將社團自身的文化建設提升一個檔次。在高品質社團文化基礎上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更能彰顯出社團的真實力,充分建立文化自信,讓每一次活動組織都為社團的發展留下精彩、難忘的記憶[5]。
德育教育要根植于內心,形成完善的德育思想體系,在行為上能夠自如運用,產生自我提升和影響他人的作用。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是在教學中將德育進行有效滲透,形成科學的教學體系,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學生有向善、向上的思想,才能不懼復雜的外部環境影響,保持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堅定文化自信。高校的種種教學策略實施,都要以立德樹人為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因材施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進行弘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