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小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0)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德與資源,對個人品質修養的提升以及社會的發展進步都能夠帶來積極的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前人的智慧與經驗提取出來并向后世傳承,展現了中華兒女獨有的精神與品德,在時間的推移中不知不覺地影響與改變著新一代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僅囊括了前世文學名者們留下的詩詞歌賦等藝術作品,更涵蓋諸多有教育意義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的愛國主義情懷、“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天下大同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奮斗精神以及不竭的創新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核,推動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向前。
思政課是立德樹人、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關鍵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思政課而言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建黨一百周年的會議上強調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同時要求做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這就為進一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到思政課中指明了前進方向。
近些年來,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因此關于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這些研究調查探討了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意義所在,以及二者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非常認同,并且或多或少了解一定的知識,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與之背道而馳,甚少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內容。此外,調查還發現,盡管高校已經重視起這方面的工作并且試圖改善教育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未尋找到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同時,高校在宣傳層面的缺失導致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不多與認識不充分,而且由于資源投入不足,使得高校不能為思政課的開展提供足夠的資源配置,對于這項工作的開展缺乏切實保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上好思政課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將其融入思政課,除了可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外,還有助于培養一批具有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等良好精神品德的新青年,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底氣所在,因此,將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是極具意義的重要課題。
文化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提供了人類在生存和繁衍的基礎上進行行為的繼承、創造與發展的支撐。中華民族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與發展,離不開前人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衍生出許多博大精深、燦爛耀眼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對于一個民族而言異常寶貴。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勤儉節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的律己精神等都對中華民族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中,能夠使新一代青年學習民族精神,繼承優秀精神品德,增強其自強不息的信念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足以超越時間和空間,采取措施推動其與思政課的融合,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也能夠幫助啟迪廣大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激勵他們主動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自覺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在新的歷史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獲得了更進一步的升華,這對于提高廣大青年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重強調要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開展了多項工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義,結合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師資力量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思政課,利用思政課來宣揚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有利于新一代青年人的言行舉止進一步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攏[3]。青年是國家的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校的思政課中,既能夠培育廣大學生堅定不移地追求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向,也可以激勵他們不停奮斗,朝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進發。
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學生個人修養的關鍵所在,當前,思政課的教師大多為馬克思主義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還有一些是兼職教師,他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不足,對相關知識缺乏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盡管教育部已經出臺了相關文件,并且學校、老師都較為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結合,但由于教師文化底蘊的缺乏,很難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文化的底蘊是需要積累的,而思政課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常接觸傳統文化,那么則很難提升其文化功底。
思政課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必須解決“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也就是解決內容與形式的問題。而當前的思政課缺少系統規劃的教育內容,教學內容枯燥,教師往往只是按照書本念知識、講理論,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教學效果不佳,難以使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共鳴[4]。除此以外,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大多為單邊行為,教師很少與學生互動,只是單方面灌輸理論知識,往往導致學生缺乏有針對性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
高校思政課的考核大多都是采用卷面考試的形式,根據書面答題情況來決定學生考試成績,但往往忽視了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隱性的考核,同時缺少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考察。這部分考核內容的缺失,不利于教師對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成效進行監督,也不利于學生全面地、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削弱了學習的積極性。
高校對于思政課的課時數量設置比較少,并且缺乏相應的資源平臺來使學生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因此導致出現了課內外的結合效果差、學生缺乏實踐能力等問題。現代社會發展速度飛快,新時代的學生所處環境充斥著各種誘惑,西方文化的滲入對學生的意識形態產生了一定沖擊,而學校不注重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出現文化遺忘的現象的發生,使得學生缺乏傳統文化儀式感。例如,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紀念儀式在我國盛行,學生在這些節日通常會舉辦化裝舞會等活動,但在我國的傳統節日到來時卻很少開展相應的紀念活動。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其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需要對思政課的任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升其傳統文化素養水平,同時教師們也要主動地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日常的接觸與學習中為自身積累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為了檢驗教師的學習成果、增強對于教師教學效果的把控,學校也要對教師進行定期考核與評價,保證教師切實在提升個人素養水平的工作中進行行動。
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并非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百年來中國人民為改變貧窮挨打的歷史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實踐[5]。因此,思政課教學要非常重視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在形式上,應當多多走出固定的教室,到外面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采用當代年輕人所樂意接受的方式。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我國著名的人文景點,在游覽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帶領學生邊參觀邊講解,用深入實地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內容上,需要將傳統文化與德育相融合,在課程設置方面創新,借助先進的多媒體、VR 等來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豐富理論教學的載體內容,使得課程中的知識更加豐富、更加具體、更加形象。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溝通,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正確、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重視書面考試的成績,更要注重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通過實踐提升自身修養。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想要取得實效,就要改革原有的考核方式,依托平臺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強化過程評價,聚焦發展性評價,將考核評價設定為過程性動態考核。通過多元評價主體實行“日常過程考核+線上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式。考核評價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實現科學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多元化評價以及發展性評價。
學校要合理配置資源,同時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來適應學生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程的設置,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之中。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的成長背景、教育環境、知識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綜合考量,多多挖掘教學資源,使老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此外,還應當利用好良好的線上學習平臺,將線上線下教育結合起來,比如思政課教師可以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制作慕課、短視頻等教學資源,上傳至網絡教育平臺[6]。
此外,創新實踐教學形式,與校內外實踐平臺協調發展,統籌校內各個職能部門,共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弘揚與發展。例如指導學生創作一些傳統文化小故事、傳統節日的由來等知識發布在官方抖音、微博等平臺,也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組織學生開展線上文化體驗館的參觀活動。學校以實際的案例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多種新穎的形式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宣傳教育,能夠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方法更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利于進一步促進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
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想鑄魂的育人要求,以及傳播中國文化的重大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關知識需要在思政課中加以補充,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注重傳統文化,探索發現當前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所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多種方法途徑解決問題,能夠促進新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同時,二者的融合也有利于高校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加深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促使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不懈奮斗,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