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金湖縣育才小學(211600) 閔濟美
一般而言,正式的英語課程開設在小學三年級。英語是大多數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一種新的語言?!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使思維體現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教師就要善于抓住英語的學科特點,合理拓展英語學習資源,利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提升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辨析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英語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新知的指南,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感受英語內涵、開展英語學習的第一手資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文本,深入挖掘、細致研究教材內容,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培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果照本宣科式地進行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無法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可能會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抵觸的心理。因此,要想使學生熱愛學習、愛上英語,教師就要結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以教材為本,引導學生開展劇本編演活動,讓學生在新穎有趣的活動中學習并應用英語知識,以凸顯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2 A new student 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劇本編演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新同學第一天來到學?!睘楸尘?,創編出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參與表演的劇本,并提示學生要根據小組成員的不同性格特征創造角色,在劇本表演中體現出小組的特色。學生先在組內積極討論、創編角色、分配臺詞,再反復排練,最后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展演。這一過程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表演能力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編演結束后,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針對性、鼓勵性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需要注意的是,劇本編演活動的難度要適當,不宜過難,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表達方式力求真實和完整。這樣既能使學生深入學習英語知識,也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在角色扮演中獲得新的感受和體會,從而凸顯學生的個性,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這一特質,及時點撥、引領,讓學生的想象空間愈發寬廣。在英語教學中,觀看英語動畫、聆聽英語故事是常用的教學方式,然而單純的看和聽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且在看和聽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難以被激發。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探究英語新知。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故事情節展開想象,對故事進行續編,讓學生在個性化展示中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例如,譯林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中的“Story time”板塊講述了獅子和老鼠的故事:獅子本來想要吃掉老鼠,但老鼠乞求獅子放過它,并承諾以后會幫助獅子;獅子放過了老鼠;后來有一天,獅子被獵人的網困住了,它自己無法從網中逃脫出;這時,老鼠出現了,它咬斷了網繩,獅子得以脫身;最后,獅子和老鼠成為了朋友。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給出的素材,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來續寫故事。如續寫在此事件之后獅子和老鼠是如何相互幫助的,獅子如何通過強大的力量幫助老鼠,老鼠如何利用體積小的優勢幫助獅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更換故事主角,想象在其他動物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活動的開展要緊扣教材,故事的選取不宜過于復雜,故事主角也要基于學生的理解范圍和學習能力進行選擇。若選取情節過于復雜的故事會適得其反,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混亂;若選的主角過于陌生,則不容易使學生與故事產生共鳴,也得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教材,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放飛學生的想象,通過多樣化、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思維品質。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既有與漢語截然不同的語言邏輯和語法關系,又包含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英語教學如果局限于課堂,學生的閱讀視野就會受限,英語學習也難以深入。因此,教師要有智慧的眼光,恰當連接課外文本,讓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英語語篇,將學生的英語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在學習新知、培養語感的同時學會比較和分析,以培養辨析思維。
辨析思維是英語思維品質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學生綜合素養的指標之一。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課本之外的內容,通過課內與課外的知識連接、思維與思維的交互碰撞,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規律,培養學生的辨析思維。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時,教師圍繞“Fruit salad”這一內容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并思考這些水果的特征以及如何用英語來描述這些水果。在此基礎上,開展“你說我猜”的活動:同桌之間互為搭檔,一人用英語描述水果的特征,一人猜測對方所描述的水果是什么。如對香蕉,一個學生描述道:“It’s yellow.It’s long.Monkeys like it.”這些簡單但具有特色的描述,能調動學生的辨析思維,另一個學生很快猜測出“It’s banana.”。猜對水果后,兩人身份互換,重新描述與猜測另一種水果。這樣一來,通過對比不同水果的英文描述,學生可以很快發現并掌握其中蘊含的語言規律,懂得了形容一個事物可以從它的外形、顏色、用途等角度進行描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寓學于趣,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學習是學生不斷積累和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化課本知識,還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連接課外內容,讓學生將課內外知識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能使學生更清楚直觀地理解學習內容,發現英語語言規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辨析思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目標。
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盲目追求教學進度,跨過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直接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教師教學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開展,成梯度型逐步引導,幫助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接受新知。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 時,教師在講授完本課的知識點之后,為學生播放《動物世界》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從中體會動物世界中的弱肉強食,理解人類文明的重要性。播放完視頻后,教師布置學生在課后觀看影片《一條狗的使命》——講述的是一條狗經歷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的輪回中尋找不同的使命,最后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邊的故事。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動物作為人類的朋友,給予我們幫助、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溫暖,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性。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成梯度型進行的,在學習淺層知識之后才能進行有深度的探討;從課內基礎知識逐步走向對課外文本的研究探討,才能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層理解。這對于正在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學習也是如此。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學習都需要時間的付出和過程的積累。在教學中,教師切忌急功近利,要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生的學習進程,開展有梯度的教學,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辨析思維,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生活是知識的源頭活水。英語作為一種語言,離不開生活的土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英語知識根植于生活,為英語學習增添生活的色彩,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將英語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英語既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不僅是在學習語言,還是在學習文化,更是在體驗文化背后蘊含的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英語這一語言背后的文化與生活。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時,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簡單的提問,如詢問學生的學習用具、所穿的衣服分別是多少元,然后依據課文的語境,將這些物品的價格逐個換算成美元進行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對中美文化差異之一——幣種文化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不同幣種之間存在匯率轉換的關系,再簡單地向學生拓展匯率知識和匯率計算方法。創設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不同的語言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語言的學習,也是文化的學習。教師要將英語教學作為開闊學生知識視野的契機,重視對文化知識的普及,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僅體現在語言上,還體現在禮儀規范、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交際文化、節日文化等方面。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留意生活細節,通過對中西方不同生活細節的分析和比對,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幫助學生內化認知,培養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8 Happy New Year 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圍繞自己家庭中的過年習俗和同學展開交流,總結出常見的慶祝春節的活動。接著,圍繞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并分享不同的國家分別有什么重要的節日,以及他們如何慶祝這一節日。有的學生說:“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有的學生說:“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對不同的節日文化和慶祝方式的細節描述,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不同國家的服飾文化差異,讓學生課后搜集各國服飾演變的信息,這樣就將學習活動延伸至課外,達到二次學習的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在方方面面。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選擇了學生較為熟悉的內容進行課堂引入,讓學生在細節處感受文化、分享文化、提煉文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總而言之,對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要滲透在英語教學的點滴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實際,多層面、多視角地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從編演劇本、續編故事、課內外對比、梯度延伸、情境創設、細節分享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辨析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英語的魅力,體會文化的內涵,掌握知識的精髓,使英語思維品質獲得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