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漸 王 磊
(1.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2.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自20 世紀90 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一系列旨在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法案以來,我國積極倡導相關生態發展的理念,在國家傳統文化的多個領域探索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的多種路徑。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與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智能手機與網絡共享的平臺提供越來便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在近年來受到社會與學界的廣泛重視,大批非遺傳承人通過官方與民間等多渠道,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實踐探索出了豐富的方式與內容,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作為少數民族文化最直接顯著的標識和符號,在藝術學、設計學等文化創新活躍的領域內是重要的文化根源和文化支撐。
我國非遺數字化的保護與發展歷程相對較短,但由于處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空前快的變革時代,其非遺數字化的發展也呈現出幾個典型且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經歷了從記錄、保存、展示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實踐歷程。其歷史數字化的過程經歷了“入庫”“上線”“在場”三個歷史階段,形成了形態、傳播、體驗于一體的數字化特征,并日益顯現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字化場景態勢。第一階段的“入庫”以國家力量為主要推動,積極建立非遺數字化數據庫,旨在通過建設“非遺檔案館信息化建設”、“非遺數字化圖書館”、“非遺虛擬/數字博物館”等平臺,將非遺、非遺傳承人及其相關人生歷程、學習歷程、教學歷程、非遺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數字化并記錄保存,在第一階段實現大量非遺文化的虛擬技術的存儲。第二階段的“上線”指在前者非遺數字化平臺的成熟建設基礎之上,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逐漸通過官方的多平臺逐漸開放,由學術界經過專業化的分析與研究,呈現出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非遺數字化保護方法、保護機制、分類方法、知識產權等相關問題展開探索。第三階段的“在場”的發展開始于2017 年,這一階段非遺的傳承發展獲得了更廣范圍的認同與實踐,線上+線下的傳播、體驗及消費場景逐漸形成。一方面,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進一步確立;另一方面,非遺通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走入人們的生活。[1]
非遺數字化的“在場”階段由于處在手機智能技術與網絡交互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非遺數字化的宣傳、傳播媒介和媒介形式都隨著時代的經濟條件、審美風格、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與更新,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復雜面向:第一,非遺數字化傳播的途徑方面,除較早期的電視、廣播、網絡網站等,出現新興的手機APP 視頻發布、直播互動、商品售賣、多品牌聯動合作、官方網頁平臺、外賣送貨等途徑,如智能手機APP 的視頻發布平臺和直播平臺快手、抖音、淘寶視頻、小紅書等,都可以為任何個人、民間組織或政府官方組織提供賬號,用以發布商品、視頻、互動鏈接,形成以賬號為中心,向外衍生的實物商品與虛擬數字化內容的共享;第二,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技術設備方面,智能手機在民間全面普及,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大型記錄設備和視頻拍攝的相關輔助設施也均有越來越廣泛的運用,非遺的視頻化產物由民間出品的拍攝、剪輯與制作面向精品化和專業化,除民間個人的主動性創作外,一些專業的學術、科研、政府機構還使用了3D 掃描與重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動作捕捉等新興技術[2];第三,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成果方面,由數字化文字、數字化照片、數字化視頻的單一商品售賣平臺、宣傳網站平臺進行展示,逐漸更新為具有非遺文化宣傳目的的記錄性視頻、廣告、紀錄片、電影、電視節目、網絡節目,其中電視網絡節目呈現出豐富的專題化內容,如綜藝娛樂類、真人秀類、訪談類、調查類等。
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作為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種類與符號,在非遺的數字化探索上提供了豐富文化素材。《絲路云裳》是由云南衛視播出,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主辦,云南廣播電視臺制作的一檔民族服飾藝術文化季播節目,節目內容以云南省多地不同少數民族的服飾為主題,拍攝與紀錄多領域服裝設計師與娛樂圈明星參與設計和制作創新性民族服飾藝術的全過程。節目分別在2019 年播出第一季《絲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藝術》、2021 年播出第二季《絲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藝術2》與2022 年播出第三季《絲路云裳·盛裝中國》,并在騰訊、優酷、愛奇藝、搜狐等網絡視頻的發布平臺開設了網絡專區,除此之外官方另舉行了“絲路云裳·七彩云南2021 線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絲路云裳2021 昆明民族時裝周盛典”、“絲路云裳·七彩云南2022 民族賽裝文化節”等綜合性的衍生活動。《絲路云裳》全三季及衍生類節目、活動,通過不同平臺的播放、與觀眾的互動,形成圍繞民族服飾藝術為主題的數字化生態環境,綜合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人群共同創建了新的傳統民族文化成果,綜合節目的內容設計、前期調研、內容制作、宣傳播放、衍生活動等方面,非遺數字化的“在場”呈現出文化性、民族性、藝術性、傳承性、傳播性、互動性、娛樂性、求知性等特性。
民族服飾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總是與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從早期農耕文化下的家庭個人式、家庭作坊式的服飾制作與售賣,再到工業文明下商店、商鋪的興起,交通的發展給民族服飾文化帶來更廣范圍與更快速的傳播,再到如今網絡一體化時代下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各類平臺即時共享,數字化技術為民族服飾的傳承、傳播和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服飾藝術及其制作技藝作為重要的非遺事項,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角度來看,數字化技術的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保護提供了保障;第二,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提供了支撐;第三,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共享提供了平臺;第四,虛擬現實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提供了空間。[3]
節目《絲路云裳》作為民族服飾藝術數字化“在場”的案例,綜合節目的數字化技術、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傳播與數字化空間等各個方面的作用,為迎合觀眾需求和數字化技術的經濟需求,真人秀類型的娛樂節目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渠道和不同群體中都表現出多維融合的轉化趨勢。
從民族服飾的傳承路徑來看,傳統的方式依然是以民族服飾本身為主體,圍繞服飾制作技藝、服飾與節慶儀式、民族服飾的單向售賣、民族服飾的網絡化宣傳和線上售賣等途徑來傳承,民族服飾作為非遺保護事項中的一類,在國家發展層面屬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范圍,其保護與發展的路徑是以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保存和記錄為主要目的,以服飾在多領域的融合發展為期盼來展開;其次,當今的網絡共享時代下,數字化技術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都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和文化創新成果,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也在探索更多樣的多領域融合,云南衛視出品的民族服飾文化類節目《絲路云裳》其初衷便是用更加大眾化的方式和內容來宣傳、傳播、普及寶貴的云南傳統民族文化價值,讓更多的人看見云南省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魅力,為云南省的文化土壤增添創新的成果。因此,在文化領域、藝術領域、科技領域、電視領域等多領域的視野下,《絲路云裳》都為其打開了更遠的邊界和更多的可能。
為響應國家對非遺保護的相關政策,讓綜藝娛樂性較濃重的真人秀節目包含更加有深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此類節目在娛樂性與知識性的結合上探索了多種方式,使節目中的非遺數字化內容在專業學科的理論方法下有更加多維、多面向的學科合作和理論探討。從內容上來看,節目包含了云南省本地的少數民族對象及其傳統服飾、服飾制作技藝的展現、中國優秀的設計領域服裝設計師的創新設計,同時還加入了娛樂領域明星、藝術領域的藝術家等與服飾藝術有所相關性和話題性的人物,為整個節目內容提供了人類學、民族學、民族工藝、藝術學、設計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從節目的制作過程的不同階段來看,《絲路云裳》節目制作前期需要電影學的電視節目策劃理論與方法,節目制作中期需要設計學的服飾藝術設計理論與方法、舞臺設計理論與方法、活動策劃理論與方法等,節目制作后期電視節目剪輯與呈現理論與方法、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這其中涉及到多學科的指導專家的綜合性設計和規劃,最終節目效果也在多方面展示了民族服飾藝術在數字化技術制作下的多學科融合的特性。
早期的民族服飾類非遺的傳承通常以家庭式傳承為主,服飾中的圖案與色彩承載著本民族的獨特文化,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和學習中傳承下來,隨著整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發展、交通與網絡的普及,服飾、服飾技藝及其服飾中的藝術文化都通過多種渠道向更廣泛的人群傳播,非本民族的人群越來越多地因愛好、學習等原因學習不同于自我文化環境下的民族服飾文化,因此服飾的審美性與藝術性在社會中的傳播越來越廣泛。如今數字化“在場”的階段下,民族服飾文化遺址在探索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觸碰更多陌生領域,視圖將越來越珍貴的傳統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記錄、保留、傳承與創新,結合網絡互動、線上線下聯動等方式,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不僅在電視、網絡平臺有了越來越多的受眾,也在其他衍生領域通過與受眾的互動來傳播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例如視頻播放平臺中的彈幕互動功能、抖音直播中的隨機連線PK 功能、數字化成果在專業網站中的VR 展示功能、微信公眾號相關功能等,都在更多的渠道下探索非遺文化的共享。
隨著娛樂類電視節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真人秀類型的節目憑借其新穎的設計與紀錄相結合的形式,展示節目主角的生活經歷,相較于早期安排固定劇本進行攝制的綜藝節目,在內容上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一方面更能引起觀眾在生活體驗上的共鳴,另一方面節目語言和內容讓觀眾在接受信息時更加容易和輕松,滿足了觀眾更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的喜愛。《絲路云裳》節目內容的拍攝對象選取上,既有云南地方性的少數民族主體,也有外來文化環境下的不同職業人群,從文化接受習慣上來說,節目符合民族性與城市化文化在娛樂消遣和知識獲取上的雙重需求,除此之外,節目內容的創新性也能給一些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學生提供學術研究的資源,節目中對非遺文化的解釋和解讀具有一定學術性,能夠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參考與借鑒,滿足學術研究的需求。
在民族服飾文化與數字化技術逐漸交叉與融合的當今時代,非遺數字化的“在場”不僅在實踐過程中呈現出多維面向的文化互動,也在理論層面為不同學科與領域的人群提供了新的文化意義研究的事項,“在場”的意義從觀眾的在場、受眾的在場、文化事項的在場,轉向知識生產過程的在場、娛樂體驗互動的在場、消費行為的在場,給未來非遺數字化的發展、非遺數字化與多學科的融合發展都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