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倩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傳統音樂凝聚了人民的音樂智慧與精神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譜寫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隨著信息時代來臨,迎來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終端的普及促使新媒體傳播蓬勃發展,媒體行業出現多樣化趨勢。新時代背景下,傳統音樂如何借助新媒體提高競爭力,拓寬傳統音樂的傳播渠道,回歸大眾的日常生活,實現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值得大眾關注與思考。
新媒體是所有新興媒體的較為流行的統稱,被業內稱為“第五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與服務。新媒體媒介形態多種多樣,其傳播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有快捷性、大眾性、互動性等傳播特征。新媒體傳播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與交流方式,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第一,快捷性。新媒體改變了傳播在時間上的限制,傳統音樂的受眾群體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收聽自己喜愛的傳統音樂,掌握傳統音樂的最新動向。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實現跨越地域的音樂匯集,足不出門的情況下,觀眾即可欣賞不同民族與地區的傳統音樂,打破地域限制,大大降低了傳統音樂的欣賞門檻。第二,大眾性。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網絡視聽平臺可滿足不同人群對傳統音樂的欣賞需求,移動終端普及為傳統音樂的傳播創造了新的機會。大眾可以借助新媒體社交平臺進行音樂交流,使得受眾群體成為傳統音樂的傳播主體。伴隨傳播主體的擴大,可促使傳統音樂逐漸走向大眾。第三,互動性。傳統音樂在傳統傳播模式中,是以傳統音樂人為傳播中心,實現單向傳播。而在新媒體傳播中,可實現點對點、點對面以及面面相對的多向互動傳播,在媒體與聽眾之間構筑有效橋梁,進而達到更多元化的交互溝通目的。在實際網絡環境中,我們既是傳播者,又是接收者,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雙重角色。傳統音樂運用新媒體傳播渠道,發揮人際傳播特質,為傳統音樂的傳播增添新的活力。
傳統音樂最早期是依靠口耳相傳,在民俗活動中傳統音樂使用最為常見,民眾也可通過固定的演出場所欣賞傳統音樂,這樣的傳播方式極受地域的限制,傳播渠道較為閉塞。隨著傳統媒體的興起,大眾可通過電臺、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欣賞傳統音樂,然而這種方式較為被動,對于欣賞場景要求較高,且無法以聽眾的個人意愿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此外,傳統音樂還可通過黑膠唱片、磁帶、光盤等載體得以傳播,這對于設備要求較高,并且收聽過程只能按順序收聽曲目,隨機讀取能力差到忽略不計。傳統媒介使表演者和聽眾之間難以產生互動,而新媒體的運用將較大程度剔除傳統音樂傳播中的眾多弊端。
相比于傳統的音樂傳播方式而言,新興媒介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傳統音樂的傳播方式。首先是解決了欣賞音樂的便捷性,移動終端的普及可使大眾隨時隨地欣賞所喜愛的傳統音樂,聽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不同地域的特色音樂,新媒體傳播渠道打破了地域或場景的限制,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播;其次是將欣賞音樂的主動權全權交付給聽眾本身,用戶可依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搜索與欣賞,且伴隨大數據計算下的分發模式,使傳統音樂的受眾群體接收更多傳統音樂的咨詢內容,從而可提高傳統音樂的傳播率;最后,新媒體傳播打破了信息壁壘,促進傳統音樂表演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通過新媒體平臺信息實時廣泛傳播,實現網絡信息共享,促進互動式交流。一方面聽眾可找到與自己喜好相同的音樂伙伴,有利于傳統音樂再次回到大眾視野;另一方面,傳統音樂的表演者可及時收到觀眾的反饋,在表演中得到支持與建議,在良性互動中推動傳統音樂的發展,使得傳統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以活態形式進行繼承。
當前,智能終端成為了民眾鏈接世界的重要工具,占據人們日常碎片化時間。網絡視聽載體便成為音樂傳播的重要媒介,利用新媒體傳播可更好地擴寬傳統音樂的受眾傳播面。社交媒體平臺注重人際傳播,實時表達主觀感受,可及時得到信息反饋,這無疑增強了受眾群體的傳播體驗。同時可凝聚傳統音樂同好社群,通過大數據用戶分析,依據其瀏覽習慣生成特定的視聽列表,平臺推送可保持信息內容的精準到達,依托興趣社群凝聚受眾群體參與的積極性,點擊數據積累促成話題陣地,可加快傳統音樂的傳播覆蓋面,使之走進社會大眾視野。借助社交平臺擴寬傳統音樂的傳播半徑,大大提升傳統音樂的普及率。
由此可見,新媒體開啟了傳統音樂的全新傳播方式,給傳統音樂帶來了更加寬廣的傳播空間,增強了傳統文化的吸引力,促進社會大眾對于傳統音樂的了解興趣,新媒體傳播使傳統音樂煥發新生。
在眾多音樂資源匯集的環境中,傳統音樂發展的受眾范圍十分有限。線上音樂傳播中覆蓋面最大的屬流行音樂,傳統音樂相對流行音樂而言,欣賞門檻較高,表演形式相對復雜,且受地域及場合限制。許多傳統音樂在線上平臺的表達方式受到局限,無法將其的精神內涵完整展現,這也阻礙了傳統音樂的線上傳播。大多傳統音樂的目標人群依舊集中于喜愛的社群圈內,較難突破圈層。尤其在年輕群體中,傳統音樂喜愛的占比率較低,流行音樂文化主宰著青年一代的音樂審美,而青年群體作為網絡平臺的主力軍,新媒體平臺的價值導向直接影響其線下實踐行為,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系文化認同有著重大意義,需注入年輕血液助力其傳承發展。
新媒體作為數字媒體,其傳播主要依賴于多媒體信息終端。快捷的信息傳播速度促成了及時性娛樂的流行,聽眾被快餐文化所影響,對于音樂價值的判斷過于單一。大部分音樂利用營銷推廣在短時間獲取暴利,然而音樂所蘊含文化內涵與價值往往被忽略,便使之在短暫流行后消逝在大眾視野中,這樣的快餐文化對傳統音樂帶來強烈沖擊。互聯網平臺上音樂是以商品形態呈現,當前文化傳播處于互聯網“流量為王”時代,需推動流量引入及推廣達到更好的營銷效果,將占領流量空間為首要傳播策略,以此獲得高效傳播,從而獲取更高收益。新媒體平臺大大降低音樂創作的成本,并用流量數據來衡量其價值。傳統音樂在傳播過程中存在以犧牲文化特性和精神內涵為代價,為了迎合大眾欣賞喜好,對傳統音樂進行改編;為了追逐流量和熱度舍棄傳統音樂原有的文化內涵,此類行為無疑會對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造成重大打擊。
在對外文化輸出中,傳統音樂的傳播影響力還有待提升。我國目前也有眾多優秀傳統音樂人在對外傳播中付出了諸多努力,依靠個人的藝術影響力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反響,同時在新媒體平臺上不斷促進大眾對于傳統音樂的認識與了解。但由于缺乏體系,僅憑借個人之力不足以提升傳統音樂的國際影響力,傳播的速度遠不及現象級流行文化。新媒體傳播中內容制作是最為核心的部分,線上音樂傳播需要進行音樂錄制、視頻編輯等大量工作,此類工作需要專業設備及技術人員才能實現。傳統音樂人擅長演唱、演奏、表演等高水平專業技能,但對于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制作與運營不夠擅長。在此情形下,需要專業媒體團隊對接音樂人完成內容制作,以幫助更多傳統音樂人匯入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中。但在現階段平臺對于音樂的評價機制下,傳統音樂人或制作團隊難以獲得經濟上的回報,也因此陷入非良性循環中,從而影響了傳統音樂的發展。
音樂主要以售賣音樂版權獲利,隨著內容獲取方式迭代,用戶對線上音樂內容付費版權意識有待加強。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線上音樂往往容易被他人借助網絡牟取利益,甚至直接對自身權利構成了侵犯,此類情況對傳統音樂藝術家造成嚴重打擊。由于數字媒體復制的成本低,導致其侵權門檻較低,版權保護的難度大,音樂平臺當前運營機制難以保障音樂人收益,從而干擾數字音樂市場版權運營的秩序。
傳統音樂是人民音樂智慧的累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音樂的保存與傳播方式。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部門進一步注重收集與整合,利用多種方式系統整理現有傳統音樂,通過網絡技術構建傳統音樂數據庫,將所整理的傳統音樂用數字化手段加以保存,便于更好地使用和查找傳統音樂文獻及影音資料進行研究。此外,以往傳統音樂都以民間口口相傳的方式實現傳播,然而這種傳播方式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性較強,就傳播速度而言,阻礙了傳統音樂的廣泛發展。而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利用其快捷性、大眾性、互動性等傳播特征,為傳統音樂提供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伴隨著傳播方式更迭,多元化的傳播方式為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自媒體在互聯網傳播的推動下應時而生,并成為當前發展最為迅速以內容創作為主體的傳播方式,深受大眾喜愛。其創作與制作門檻較低,吸引大眾紛紛用手中的攝像設備記錄自己的故事,從而推動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原創內容的迅猛發展。隨著自媒體流量的增加,社交媒體也加入音樂消費群體的爭奪戰中,眾多傳統音樂人通過傳統歌曲演唱、器樂演奏、民族音樂表演等,將相關內容制作成音樂視頻等相關內容,吸引觀眾的關注。也可運用直播平臺進行傳統音樂表演,跨越時空界限將傳統音樂帶入大眾視野,從而吸引傳統音樂的受眾群體。UGC 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傳統音樂愛好者主動擔任起音樂傳承者,加速傳統音樂傳播的同時吸引了大量受眾消費者,促進傳統音樂人通過平臺獲得收入,從而推動了傳統音樂的創新性傳播。
傳統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音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元化文化的沖擊,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傳統音樂面臨新的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依托新媒體傳播的優勢,正確對待傳統音樂與流行文化之間的關系,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將傳統音樂與多元文化相交融,在保留傳統音樂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賦予其時代價值,減少傳播過程中語境濾鏡,打造精品傳統音樂品牌,促進傳統音樂在新媒體傳播中的文化影響力。
新媒體以其快捷性、大眾性、互動性等特征,為傳統音樂的傳播注入了新活力。當前音樂產業價值鏈面臨重新構建問題,市場監管有待完善,傳統音樂在版權保護方面應得以重視。法律明確規定了音樂作品發行商和傳播用戶的行為責任,不得私自轉載版權音樂。應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擴大傳統音樂發行渠道,保障傳統音樂人與發行商的合法權益。未來市場規模增量仍需依靠商業版權運營助力線上音樂健康發展。在關注傳統音樂數字化傳播版權保護的同時,深入傳統音樂內涵與價值的再發現,加大關注度的同時倡導民眾傳承傳統音樂的意識,從整個價值源頭上展開,實現對傳統音樂版權保護。
傳統音樂是人民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運用新媒體加速傳統音樂的傳播,對于提高我國音樂文化軟實力,推動藝術國際影響力,乃至傳播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新媒體傳播渠道對于傳統音樂的傳播方式與表現形式產生重大影響,伴隨市場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傳統音樂面臨眾多挑戰。運用新媒體傳播的優勢,拓寬傳統音樂受眾群體;鼓勵傳統音樂人與愛好者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內容創作,助力傳統音樂的傳播發展;政府、企業與傳統音樂人多方聯手,打造精品傳統音樂品牌,推動傳統音樂多元化傳播;加強對線上音樂版權的監管,維護傳統音樂人的合法權益;營造良性音樂文化傳播環境,促進傳統音樂在新時代的傳承,助力當代傳統音樂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