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省地質調查“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由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印發。
《規劃》明確,按照“統籌謀劃、科學布局,精準施策、整體推進”的基本思路,實施“1+2+8”大地質調查工作,即1個核心(傳統地質調查領域)、2個拓展(生態地質調查和自然資源綜合調查領域)、8 項任務(公益性基礎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生態地質調查、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水工環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地質科技創新、信息化建設與社會化服務),持續提升青海綜合地質調查工作程度與服務水平。
《規劃》要求,到2025 年,基礎地質調查服務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在主要農牧區開展1∶5萬及1∶25萬牧草地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在重點城鎮區開展大比例尺城市綜合地質調查等;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劃定了8 個調查評價區、12 個重點勘查區、44 個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區;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程度顯著提高,水工環地質調查重點對柴達木盆地嚴重缺水的西部地區開展水文地質調查,提高柴達木盆地西部水資源保障程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更加完善,建設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監測網點960 處;生態地質調查與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能力進一步提升,探索開展重點地區1∶5 萬全要素自然資源調查,為國土空間利用、區域資源開發、生態保護與修復、政府決策等提供基礎資料和生態地質科學依據;地質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建設水平顯著增強,突出地質、礦產、遙感、地質災害、生態、自然資源等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推進衛星遙感新技術研究應用,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地學大數據平臺以及“地質云”省級節點等,推動地質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高,資料信息化、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