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燕 胡 巍 杜廷芹 韓東芳
(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013)
我國水生生物種類繁多,生物物種比例占全球生物物種的10%,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有著重要的意義。[1]我國地域面積廣大,水河湖泊眾多,為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較多的選擇性,尤其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黃河流域又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地,自然會引起更多人對黃河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注。[2]近些年來,我國工業化水平逐漸提高,人類活動的范圍與強度逐漸擴大,對黃河流域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影響,造成生物種類與數量的減少,破壞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現狀。[3][4]黃河入海口作為黃河與渤海的黃藍相接之地,物種種類和資源相較于其它水域,自然更加豐富和多樣,如何更加合理的保護和利用黃河入海口生物種類繁多這一優勢,對人類的正常生活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黃河入海口生物物種種類和數量繁多,也就意味著當地生態環境更加宜居,資源相對豐富,更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對黃河入海口生物多樣性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必須要引起各行各業不同人群的重視,山東省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入海口,率先在全國更新《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1-2030年)》,劃定了15 個陸地優先區域(含黃河三角洲)和15 個海洋優先區域(含黃河口及其毗鄰海域)。2021年5 月,山東省成立了黃河流域首個生態環境監測站,對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質量全面觀測研究,未來將形成山東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近些年來,山東省通過政策的推行和保護舉措的并列實施,累計恢復濕地188 平方公里,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 萬畝,科學組織濕地生態補水達到1.43億m3/a;同時實施互花米草治理,印發《東營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方案》,開展3800 畝治理實驗試點;最后實施海岸帶生態防護、珍稀瀕危鳥類棲息地保護、貝類原種場保護恢復等項目,促進了黃河入海口生態系統健康平穩運行,直接或間接的提高了黃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最明顯的結果就是生物物種種類和數量的顯著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入海口的鳥類種類由1992 年的187 種增加到現在的370 種;浮游動物種類由2017年的13 種增長到2020 年的24 種;大型底棲動物種類保持穩定,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當前,黃河流域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濕地自然保護區58 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 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48 處。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水生生物的保護和繁殖起到了促進作用。黃河流域設置不同的自然保護區所保護的物種種類有所不同。黃河源頭區保護重點為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擬鯰高原鰍、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等物種及高原湖泊、河網等重要生境;黃河上游保護重點為刺鮈、厚唇裸重唇魚、骨唇黃河魚、黃河裸裂尻魚、擬鯰高原鰍等物種及上游寬谷河段生態系統;黃河中游保護重點為北方銅魚、大鼻吻鮈、蘭州鯰、黃河鮈、黃河雅羅魚等物種及干流河道內沙洲、河灣、通河湖泊等重要生境;黃河下游保護重點為溯河洄游魚類、日本鰻鱺、中華絨螯蟹、刀鱭、北方銅魚、“四大家魚”等物種及其生境;黃河三角洲河口保護重點為河口洄游性魚類、濱海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總而言之,黃河流域自然保護區建設至關重要,對維護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脆弱復雜,不同流段生態特性各不相同,黃河入海口作為黃河和渤海的接壤之地,生態系統更加復雜,面臨的挑戰也更加嚴峻。[5]黃河入海口的生態環境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人類活動以及外來物種入侵所帶來的破壞。黃河流域以占全國2%的水資源承納了全國6%的廢污水和7%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給黃河入海口的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挑戰。同時,入侵的外來物種因為沒有天敵,會快速繁衍生存,成為該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種,造成弱勢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滅絕,給入海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需要我們足夠的重視。
黃河入海口作為退海之地,大部分地區成陸時間短,海陸交互作用頻繁,從而導致新生的濕地生態系統較為脆弱,[6]易受到破壞且難以恢復。近年來,黃河來水來沙逐漸減少、土地鹽漬化加劇、濕地生態需水缺口增大(約2.5 億m3/a)以及海岸線受到嚴重的侵蝕現象,這些自然因素均致使原生濕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同時,鹽地堿蓬、黃河故河口等重要生態區域因為管理較弱目前仍處于持續退化萎縮的狀態,使物種生境破碎化更加嚴重,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最后,部分重點保護植物物種分布零散和鳥類的棲息地質量下降、食物短缺及生存狀況較差等現狀也對黃河入海口生物的生存與繁衍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瑞士)北京代表處(簡稱WWF)與深圳市地球自然基金會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對3000名群眾進行咨詢調研,根據調研結果聯合發布《中國公眾生物多樣應認知調查報告》,通過報告我們了解到在3000 位受訪者中,有91%的受訪者聽說過“生物多樣性”一詞,但僅有34%的受訪者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含義。許多受訪者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一個較為宏觀的概念,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性不高,即使了解到當前生物多樣性受到了破壞,但對如何修復和修復難度卻毫不知情,同時大部分受訪者還表示,生物多樣性主要的牽頭者和參與者仍然是政府,個人力量薄弱,無法做出有效的保護措施,從而造成我國生態保護個人積極主動參與度較低。為提高人們對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意識培養,我國政府不斷通過各種途徑(法律、法規、新聞)進行宣傳,加強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不斷開展社區教育,做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深入人心,但是目前基層工作人員和群眾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相對較弱,仍需要繼續加強教育。
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都以自然資源為基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較高,從而造成自然資源的過渡開采和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濕地生態系統作為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同時兼具了兩者的動植物資源,形成任何一種單一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生物環境。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對濕地系統造成不可逆損傷,如農業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安排、漁業養殖和鹽田開發等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上給濕地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7]使部分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樣性降低。黃河入海口靠近勝利油田,石油資源豐富,開采量大,但油田開發對黃河入海口侵占問題突出、再加上歷史遺留的較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同時,農業的正常活動和石油開采的基礎配套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濕地環境系統,造成濕地生態系統的破碎化和島嶼化。最后,黃河入海口毗鄰海域,季風洋流可以使其它地區的污染物漂浮擴散至黃河入海口,使黃河入海口的濕地生態系統受到來自海洋污染的威脅,造成生態環境功能發生退化,物種種類和數量大大降低。
有統計報道,生物多樣性每年會帶來大約33 兆美元的價值,表明如果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的生活可能會無法正常進行,當前外來物種入侵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外來物種的入侵對生物多樣性會造成“致命”的影響,世界上某些瀕危物種的滅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此,如果不對生物入侵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未來可能會造成大量物種滅絕消失,甚至會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平均化,即不存在地區與國家的物種差異,造成優勢種大量存活,弱勢種瀕臨滅絕的現象,給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黃河三角洲具有的獨特濕地生態系統可以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入侵物種豐富度最高,達到了黃河九省區入侵物種總數的15%,其中20 世紀90 年代為保護黃河大堤引種的外來物種互花米草危害最為嚴重,根據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的報告可知,2010 年開始,互花米草在自然保護區內呈現爆發性增長,截止到2021年11 月已達到7479 公頃。[8]其強大的繁殖能力侵占了大量的鹽地堿蓬和海草床等原生濕地生態系統,導致入侵區域內灘涂底棲動物密度降低了60%,鳥類群落組成和結構發生變化,多樣性大大降低,影響生態格局,嚴重威脅了生物安全。
盡管山東省在黃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了多項工作,但尚未對省內其它沿黃區域的關鍵生態系統以及重要棲息地的生物類群進行系統性的監測,現有基礎數據已不能真實有效的反映生物多樣性的本底情況,物種資源家底不清,滯后于實際需求。黃河流域生物調查基礎能力建設不足,未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常規、定期監測。因此,山東沿黃流域生物本底調查與評估工作必須加快推進,盡快摸清生物多樣性的本底工作,為后續的研究及修復提供最真實有效的數據支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近些年來,受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黃河流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黃河入海口這一區域,不僅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還會受到海洋污染的影響,使黃河入海口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因此為提升黃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本文提出一系列的對策及建議,旨在更好的提高黃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
自然保護地是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在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山東省在黃河入海口啟動國內第一家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建設,吸引眾多的鳥類和多樣性生物來此“安家”。為更加合理的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黃河流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建議逐步把省內沿黃9 個設市區中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黃河流域國家公園體系,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以省為基礎單位的國家公園,以此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提高黃河流域生物的多樣性,同時還可以推進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科學的生物監測網絡可以更加準確有效地了解該區域內生物的種類及數量,為其它保護措施提供最基礎的數據參考。因此本文建議開展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全面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進行長時期、全方位的監測,在已有的觀測基礎上,構建完善的陸海統籌系統,做到“陸海空”全面監測與統計。同時加快摸清沿黃9個設市區不同河段流域范圍內的物種資源底數,構建生物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平臺,動態評估生物多樣性變化,開展生境連通相關研究,健全外來入侵物種的預警和監測體系,為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指生態空間中,具有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抵御、緩解和降低生態影響的過渡地帶,最常見的緩沖區包含濕地、河流和山地等。山東應借鑒全國先進省份對濕地保護的工作經驗,在黃河入海口、東平湖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因地制宜采用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恢復和生態重塑等措施,開展自然生態修舉試驗區建設試點工作。同時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在沿黃區域探索開展生態凈化型、生態涵養型、生態修復型和生態防護型等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工程。但緩沖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難題,如北方地區以濕地為緩沖區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在較低溫條件下,植物可能存在凍死的風險,自然凈化的效果會受到影響。因此,后續必須通過研究選取耐低溫的緩沖區植物或對緩沖區的結構進行優化,提升緩沖區的作用及能效。就目前而言,我們必須統籌河湖濕地和濱海灘涂濕地保護修復,構建生態保護修復大格局,穩步提高生物多樣性,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
目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主要還是以政府作為牽頭者和主要參與者,全民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參與度較低,因此,必須在國家層面推進法律法規等政策的出臺,持續深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為抓手,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和責任的落實。同時也要明確省級和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事權,分級壓實主體責任,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考核指標。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法律體系,加快推進《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出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落實,鼓勵進行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領域中長期的規劃工作,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任務和措施,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格局。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專業的技術型人才參與。因此山東省必須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人才的培養。不僅培養科研型人才和教育性人才,也要重視科普性人才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提升群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可以更有效的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9]但人才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我們要在當前現有的資源條件下努力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技術研究,采用生態補水、河湖水系連通和植被恢復等綜合手段,推動河流與濕地水系連通,修復提升濕地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加大對生物分類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與技術推廣。加強瀕危野生動植物恢復與保護、種質資源和遺傳資源保存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產業化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進一步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體系。
生物多樣性在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用,它可以直接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建筑和家具材料等生活必需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重要的生態功能,如保持土壤肥力、調節水質和調節氣候等。對于黃河入海口而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尤為重要,但是當前黃河入海口的生物多樣性仍面臨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人類保護意識較弱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巨大的挑戰,如何科學的發展可持續性的生態環境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加強生物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合理規劃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精確測定物種的種類及數量;加強濕地與污染源之間緩沖區的建設,減少直接將污染物排放至生態系統;加強法律法規約束,從國家層面強制性推廣群眾對生物多樣性認識的重要意義;加強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做到“專業人”做“專業事”以及加強科學技術的支撐,采用更加精準的生物檢查網絡設備,做到“海陸空”全面檢測。總之,加強黃河入海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僅可以提高生物種類及數量,更對人類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基礎保障,因此,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刻不容緩,我們要不斷提升個人保護意識,促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