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0)
垃圾分類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問題。2019 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1]因此,垃圾分類不僅是人們每天需要經歷的小事,也是關乎生存環境的大事,更是需要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難事。2019 年以來,合肥市作為全國首批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 個重點城市之一,借鑒垃圾分類先發地區的做法,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廣“撤桶建站、定時投放和監督指導”的垃圾分類投放模式,目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能力顯著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斷增強。截至2021 年底,合肥市已有1602 家公共機構、338 所中小學等帶頭實施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35%。[2]同時,居民區生活垃圾投放點分期分批開展升級改造,垃圾分類成效已經顯現。
在生活垃圾投放環節,合肥市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類標準,實施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并由市場化的專業公司負責投放點值守、引導、清潔等日常工作,此外還招募垃圾分類督導員和志愿者對居民進行引導、督導和輔導。在收運環節,合理設置收運站點,其他垃圾和家庭廚余垃圾由區級招標企業負責分類送往垃圾中轉站,市級負責由中轉站裝運至末端處理廠,餐廚垃圾(主要由餐飲單位及食堂等產生)實行“公交站點式”直運模式,生活垃圾實現分類密閉收運、日產日清。在處理環節,堅持用末端的垃圾高質量分類處理為前端的分類投放打好堅實基礎,積極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為了能夠暢通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合肥市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確保垃圾分類工作落細、落地、落實,具體如下。
合肥市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垃圾分類工作為抓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首先,高規格建立領導機構。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市委副書記為常務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把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其次,高標準進行專項規劃。合肥市緊密結合市“十四五”規劃,將垃圾分類工作作為重點內容融入《合肥市城市管理局中長期規劃》,要求緊抓關鍵項目,完善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設和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高位推動垃圾分類工作。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城市治理工作,因此各個環節都需要建設專門的設施,配置專業的裝備。在生活垃圾投放環節,合肥市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建設,計劃在全市分期分批建設4311 座集中生活垃圾投放點,截至2021 年12 月已建成3647 座。同時,為了盡可能防止因功能落后、不全而導致推倒重建、資源浪費的情況出現,大部分投放點按高標準建立,力求長效受益。在生活垃圾收運環節,合肥市按照生活垃圾的類型分別配置專門收運車,根據各類生活垃圾投放的比例,科學確定各類收運車數量。截止2021 年第三季度,已配備廚余垃圾收運車239 輛,其他垃圾收運車980 輛,可回收物收運車756輛,有害垃圾收運車51 輛。
在生活垃圾處理環節,合肥市積極建設垃圾處理硬件設施。全市已建成6 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其中龍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能力3000 噸/日)是全省處理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全市焚燒處理能力達9000 噸/日,高于每日垃圾產生量,已實現生活垃圾的“零填埋”,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同時,合肥市發力補齊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的短板,目前共建有三座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共計1600 噸/日,基本滿足廚余垃圾分類處理的需要。除了大規模集中處理,合肥市還積極探索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的方式,減少運輸成本以及運輸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例如,天健餐廚垃圾就地處理一體化設備可就近處理廚余垃圾,設備啟動后自動接入企業智慧物聯云平臺,實現管理智能化。
法治保障是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強力推進器。為了確保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能夠順利有效的開展,合肥市制定了相關法規制度,概括起來為“一條例、一細則、兩標準”。2020 年12 月,《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規定了各責任主體的責任和義務,標志著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依照其規定,個人混合投放垃圾將面臨最高200 元的罰款,單位不分類投放將面臨5 萬元以上、50 萬元以下的罰款。2021 年3 月,《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正式施行,明確了《條例》的實施范圍、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分類投放設施建設、源頭減量等細化內容,加強了生活垃圾分類的規范化管理。同年6 月,合肥市發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范》、《城市環境衛生作業規范》兩項地方標準,是安徽省首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環境衛生管理地方標準,為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操作指南,填補了作業規范上存在的缺失,為基層垃圾分類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了具體實施依據。
財政支持是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堅實基礎,合肥市財政從宣傳、獎補政策、終端基礎設施建設、績效管理等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在投放點建設和中轉站改造上,2020 年市財政給予專項補助資金4.4 億元,按城區70%、開發區50%的比例分別獎補。為了提高末端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僅龍泉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PPP 項目就投資15 億元。為了加強城市管理效能,2020 年將1000 萬元用于考核獎補各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此外,合肥市稅務系統提高了對環保企業的優惠政策宣傳力度,垃圾分類相關企業充分享受到稅收優惠的政策支持,將資金更多投入到研發和業務發展中。
一家名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和萬科公益基金會于2020 年聯合發起了“隨手拍點亮小區垃圾分類”活動,通過“蔚藍地圖”App 收集各地垃圾分類問卷數據,從社區垃圾分類實際表現、社區垃圾分類管理措施、垃圾分類清運情況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四個維度進行量化評價。IPE 基于問卷結果設計垃圾分類指數(Garbage Sorting Index),計算并發布報告,公布了全國22 個參評城市的社區垃圾分類指數,包括3 個直轄市,13 個省會城市,3 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深圳,以及3 個地級市蘇州、泰安和宜昌。報告使用截至2021 年10 月31 日參評城市116 個主城區13833 個小區最新的垃圾分類問卷調查結果,共計20860 條,小區平均覆蓋度21.1%。雖然調查未覆蓋城市中的所有小區,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地的垃圾分類實施情況。
評價結果如圖1 所示,合肥市垃圾分類指數得分13.3 分,在22 個參評城市中處于中等。報告顯示,垃圾分類指數得分和城市人均GDP 并不絕對相關,一些人均GDP 相對較低的地區,也可以通過落實關鍵措施,實現高效的社區垃圾分類。[3]合肥市在垃圾分類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并非易事,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合肥市垃圾分類工作還存在改善的空間。經研究,目前可能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圖1 城市社區垃圾分類指數得分
為了避免重復建設,合肥市的垃圾投放點設施大部分按高標準高規格建立,設施功能齊全,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市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力度和決心。然而部分投放點建好后還未能及時啟用,主要原因之一是投放點專職指導人員短缺。根據《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要求,在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前期,各街道(鄉、鎮)應配至少3 名督導員,各社區(網格)應配至少1 名生活垃圾分類專管員,各小區按每300 至500 戶應配各2 名指導員和志愿者。如果沒有專人進行指導維護,難以保證投放點的前期的正常運營以及后期長效管理。還有少數投放點因選址不能滿足居民需求等問題沒能及時啟動。
有些垃圾投放點啟用后,分類投放準確率偏低,有的小區依然存在“有人分、有人不分”“今天分、明天不分”的搖擺現象,“二次分揀”現象依然存在,這樣讓垃圾分類工作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得不到保證,產生了對資源的浪費和對“二次分揀”的依賴心理。有的居民缺乏對垃圾分類意義的認知,分類知識較匱乏,自主分類水平還有待提高,或是對垃圾分類缺乏信心和積極性,認為前端分類會在后端混合轉運處理。
如果說垃圾分類是從末端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那么源頭減量是從前端根本上減少垃圾的處理工作量。由于傳統塑料生產成本較低,居民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外賣餐具、快遞包裝等,可降解或可循環使用的材料沒有得到大力推廣。除此之外,居民綠色節能的生活方式如光盤行動、攜帶環保袋購物等也未能全民普及,這些都需要地方性法規等政策支持。
按照國家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的《“十四五” 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在2025 年底要達到60%左右。[4]合肥目前已做到垃圾的零填埋,但是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的分揀和資源化利用有待提升。對于廚余垃圾,合肥已投入使用和計劃建設的廚余垃圾處理廠多采用厭氧工藝,此工藝碳減排效果相對好氧發酵工藝較好,并且適合大規模廚余垃圾處理,但投資較大,對于沼渣、沼液的處理難度也較大。
總的來說,合肥市居民的環保認知還未全面提高,在源頭減量意識、分類意愿、分類準確程度上均有待提升,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專業指導人員需求程度較高,而此類人力資源還較為短缺。同時,雖然合肥市目前已做到生活垃圾的零填埋,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顯著增強,但是對低價值可回收物、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的分揀和資源化利用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綜上所述,合肥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能期待畢其功于一役,而是一項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久久為功的系統性工作。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的源頭分類是考驗基層治理的重要初始環節,也是后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的必要前提,需要足夠的組織動員能力來推動此項工作的進行。只有更有效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將基層黨組織與居委會、物業、志愿者、社會組織、社會資本等力量結合起來,制定明確細致的管理制度,才能強化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共建機制。類似的做法在基層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實際運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多方力量特別是市場的作用。在成都等地,居委會甚至可以作為特別法人成立社會企業,參與解決社區的環境整治、困難群體就業等社區治理問題。無論是社會企業還是商業企業,都可吸納其參與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通過觀察蘇州等生活垃圾分類成效明顯城市的工作經驗,發現科技化、標準化是其重要特點,值得借鑒。一是用科技為垃圾分類提供創新動能。合肥市目前已在部分小區建設了智能化投放點,具有人臉識別功能和數據傳輸功能,積極打造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并對收運車輛安裝智能化監管系統。智能化不僅能節省人力資源,還能幫助了解居民生活垃圾的投放情況,為監管、考核提供數據支撐,可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合肥市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有能力在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化、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方面使科技創新發揮更多作用,創造更多亮點。二是用標準化促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有效管理。不僅要明確垃圾房、承運車輛等“硬件”標準,還應注意小區建設上的“軟件”要求。蘇州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前要求相關小區具備“三評估、六到位”的條件,對小區的基層組織力、群眾接受力、收運處理能力三個方面進行評估,要求在群眾溝通、督導人員、投放設施、巡查機制、收運隊伍、投訴公示六個方面全部準備到位,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5]此外,在生活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建立、收運管理等方面,也要充分體現標準化。
源頭減量和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分別從前端和末端來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源頭減量上,進一步增加源頭減量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地方性法規,推動餐飲服務業、旅游住宿業、快遞業、商超等逐步減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鼓勵市民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上,建設可回收物集散場地和分揀處理中心,推動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可回收物、廚余垃圾的利用效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給予垃圾綜合利用企業一定的價值補償,[6]推動垃圾資源化利用向先進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完善建筑(裝修)垃圾處理設施、大件垃圾拆解設施、園林綠化廢棄物處理設施的建設。
合肥市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進校園、進社區、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展示館,讓更多的家庭了解生活垃圾應該如何分類投放。在宣傳方面仍要繼續加大力度和投入,統籌基層組織力量,協同社會力量,組建“跑樓團”,做到推廣到戶,[7]創新宣傳方式和載體,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各種手段讓垃圾分類相關的政策法規、知識方法入腦入心,提高居民自愿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內在意識,激發居民垃圾分類的內在動力,將“要我分類”真正轉變為“我要分類”。宣傳、獎勵在垃圾分類工作上起到示范作用的社區、單位或個人,大力推廣垃圾分類的有效做法。
立足新發展階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逐步引導推動,才能徹底轉變居民的行為習慣。合肥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初步形成良好局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通過政府和全社會的不懈努力,合肥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一定會再上新臺階,打造全省優秀樣板,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