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遠沖 朱 娟 鄭銳濱 徐婷婷
(1 深港產學研基地(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修院) 廣東深圳 518000 2 深圳市景泰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100)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農村自然是這場變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自從國家莊嚴承諾“力爭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來,鋼鐵、石化、電力、有色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受到重點關注。農業農村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主陣地、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于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創造低碳高品質生活、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達成雙碳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得到逐步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提升,農村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但農村的部分生態環境問題依舊突出,如農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圍村、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廢棄物排放不降反增等等,直接影響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更是制約鄉村振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雙碳目標的提出,明確了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必須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推動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和深度治理,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生態環境需要為目標,全面推動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有效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環境基礎。
我國農村地域廣袤、用電分散,集中的農村能源市場難以形成,且受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影響,導致農村在資源能源利用方面存在著較為典型的問題,如資源利用粗放、效率低,廢棄物產生量逐年加大,能源結構相對單一等。“雙碳”目標的提出,明確提出構建低碳經濟運行體系,要以碳排放總量控制為目標,采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主的生產經營方式。[1]結合雙碳目標實現,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將加快推動農村資源能源利用結構優化調整,大幅減少傳統化石能源消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積極挖掘農村清潔新能源產業潛力,不斷提升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利用比重,進而推動農村廣泛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美麗、農民富裕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課題,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但如何有效推動農業、農村、農民三者協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一直是國內外“三農”問題研究者關注和探索的重點領域。結合雙碳目標實現,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有效探索城鄉有機融合的發展道路,逐步完善農業農村發展制度體系,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生態系統各要素的自由流動與良性循環,全面激活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
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國耕地面積1.279 萬億公頃,占全世界耕地的8.59%。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數據顯示,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農業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每年約1%的速度增加,由此可見,我國農業活動溫室氣體不容忽視。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數據顯示,全球人為溫室氣體30%以上的排放量是由農業生產活動產生,但農業生態系統又可吸收80%,也可以說農業活動也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雖然我國農業碳排放強度從2005 年開始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見圖1),且農業碳排放總量整體處于在波動中下降的態勢(見表1),[2]但有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約占全國溫室氣體總排量的15%。因此,農業依舊是我國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
表1 我國2005-2019年農業碳排放主要指標數據一覽表
圖1 我國2005-2019年農業碳排放主要指標趨勢圖
當前,我國農村資源能源利用結構相對單一,農村發展主要依靠大量生產要素的高投入和擴張維持經濟的增長,農村生產方式呈現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特征。[3]農村的資源能源利用結構相對粗放,且全國各省市地域間的差距較大,目前我國散煤等消費占農村能源消費的比重高達49%,但電氣化水平很低,比重僅為18%,當然這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研究表明,在北京郊區的農村因用電取暖成本偏高,約70%的農戶家庭無法承受,轉而選擇燒煤,甚至燒柴。[4]同時,農村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程度相對較低,秸稈焚燒現象普遍發生,每年秸稈能源化年利用量在農作物秸稈可利用量中占比不到5%,再如農村垃圾分類尚處于探索或試點階段,大部分農民積極參與的垃圾分類多是分類賣廢品換錢,并未有無害化處理、保護環境等價值覺悟。[5]
碳污同源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公認的客觀事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成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方向,也是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路徑。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尤其是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縱深推進,全國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但目前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依舊突出,如農村資源能源粗放利用;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薄弱,《2020 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25.5%)與城鎮平均水平(96.29%)相比差距超過70%;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廣,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現象較為普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主要農作物農藥化肥使用率分別約為70%、40%;農村黑臭水體依然存在;已經實施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點狀化、碎片化明顯,農村河湖坑塘、濕地、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碳匯功能尚未充分發揮;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投入較少,《2020 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三者的投入總和僅占村莊建設投入的7.26%左右,這些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健康水平和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更是影響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和雙碳目標的提出,全社會的低碳發展意識不斷提升,但整體水平還有待加強。受地域發展戰略、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多重影響,我國農村地區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6]固化的傳統觀念和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在農村,農民生活中普遍存在不自覺的亂扔垃圾、浪費水電、燒煤燒柴、過度使用塑料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秸稈焚燒、農業機械污染空氣、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和地膜等現象較為突出。國際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農村人口達498365 萬人,體量較為龐大,且這一群體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主力軍,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更是雙碳目標實現的建設者,低碳意識的提升至關重要。
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立足農村實際,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氣環境方面,突出臭氧污染治理,有序加大客、貨運領域新能源車輛投用,強化施工、道路、堆場等面源污染管控,嚴管秸稈、垃圾露天焚燒。水環境方面,全面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與綜合治理,有效控制農業農村面源入河污染物排放,突出農村水源地保護和規范化建設,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安全。土壤環境方面,全面開展農村土壤普查詳查,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嚴格污染地塊開發利用準入,強化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與生態修復治理,維護土壤環境安全。
科學增強農村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因村施策、突出特色,編制實施村莊規劃。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和“三區三線”,實施最嚴格耕地資源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實行特殊保護,維護農村生態系統健康與完整。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空間綠化、河湖濕地保護和生態廊道、節點建設,持續增強農村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策劃包裝農村區域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
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用能結構。加大清潔能源供應,就地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源,繼續實施農村以“煤改電”為主的清潔能源供暖,探索整縣推廣分布式光伏建設,試點開展整縣農村能源革命示范工程并全國推廣。加快推動節能節水產品下鄉,引導農民積極參與以舊換新、補貼換新等活動,持續推廣節能產品應用。
提升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加快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科學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7]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政府+市場+第三方公益機構+村集體+農戶” 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8]推廣生活垃圾分類“積分超市”等先進案例,培育一批具有農村特色的垃圾減量分類示范村(點)。
有效拓展農村綠色空間。持續加大農村森林、河湖坑塘、濕地、農田等資源保護,結合鄉村振興發展,融合農村元素與時代文化,創新建設農村公園體系建設,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建設活動,引導農村綠化美化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碳匯資源。立足農村實際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推進農村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突出傳統村落風貌管控,打造“一村一景”。
深化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探索低碳農業模式,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增加農業生態系統固碳能力。[9]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畜禽養殖糞污、農作物秸稈、地膜循環利用,推動農業減排固碳增效。突出農村綠色本底和區域山水資源優勢,探索現代特色高效綠色農業示范工程建設。
創新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加強產業培育,大力發展以綠色低碳、生態循環為增長點的農業新業態,做大做優特色生態產業,突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現代綠色低碳農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產業補鏈、固鏈、強鏈。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同時,探索特色鄉村旅游產業、農業觀光采摘產業、休閑研學體驗產業等產業形式,推動納入區域全域旅游發展產業鏈,創新推動農村特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配套做好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服務,重點做好住和行的低碳元素融合,“住”要突出農村自然生態特色,增強鄉村田園特色體驗;“行”要采用“自行車+步道”、新能源觀光車等為主要交通工具,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探索推進低碳產品創新應用。結合農村實際,切實做好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減碳碳匯、綠碳提升、藍碳開發等文章。嚴格落實《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年度行動計劃或實施細則,推動六大重點任務和十大具體行動取得實效。全面推廣農村新能源使用,對農村路燈等公共設施、主要交通工具、家用照明器具等進行更新改造,實現農村農民生活全方位多領域的低碳化。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爭取整村、鄉、縣(區)推廣光伏發電試點,充分利用農村空間資源優勢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加快推動鄉村景觀道路、特色步道建設和配套服務設施低碳化改造,同時推動投用低碳產品融合村容村貌、文化特色和項目主題。
因地制宜系統構建農村低碳應用場景。結合農村實際,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探索推進零碳村試點打造,加快推動新能源使用、電能替代、光伏發電等措施實施,如建設使用光伏景觀長廊、太陽能路燈、太陽能座椅、綠色環保建筑等,推動清潔能源使用融入農村生產生活各個場景,最大化降低農村碳排放。結合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因地制宜推進植樹造林、庭院綠化、景觀道路打造、河湖坑塘清理、農村濕地系統打造、森林草原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工作,科學增強農村碳匯系統功能和固碳能力。策劃零碳家庭、零碳村評選,將低碳產品應用、植樹種草、低碳活動參與等納入評選指標,給予一定的物質(低碳產品)獎勵,鼓勵引導農村農民全面參與低碳行動。
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宣教載體建設。結合鄉村旅游發展、農村特色景觀、紅色景觀,探索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宣教載體,突出新時代農村建設成效、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充分利用好農村村支部活動室、文化站,因地制宜建設具有農村特色的生態文明教育場館,增設環境保護閱覽室等基礎設施。[10]運用好生態護林員、環境衛生管護員、河小二、大學生寒暑假志愿者等,創新打造一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宣教隊伍。
創新開展生態文明宣教活動。國家、省市主流(新)媒體應多關注、多報道、多宣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打造一批特色鮮明、成效突出、能夠示范全國的農村典范。結合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文化振興板塊,通過文化下鄉、懸掛橫幅標語、文化墻等形式,做好農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案例與典型模式推廣,引導農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利用好農業豐收、生物多樣性保護日、世界環境日等節點,創新策劃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教活動,引導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根本性轉變,創建農村特色宣傳活動品牌。
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雙碳目標的提出實現與農業農村農民緊密相關,且在農業農村發展上還有很大可作為的空間。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基礎,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同時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優化調整資源能源利用結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構建農村低碳生活場景、培育農民低碳發展意識,有助于加快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與雙碳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