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煥磊
(泰州常發農業裝備有限公司 江蘇泰州 2253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以世界8.7%的耕地消耗35%的氮肥,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較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運用經濟手段激勵農民維持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我國農業生態耕作制度獲得較好的社會環境效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部分地區資源優化配置。建立健全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守住農業生態環境底線非常迫切。農業現代化要把單一作物生產轉變為農林牧漁等多結構農業,考慮農業資源合理利用,防治環境污染等問題。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傳統農業養育億萬華夏兒女。但近百年來農業和農村呈現長時期停滯狀態。新中國的成立為農業農村發展開辟新的道路,實現建國到改革開放時期農村農業演變為社會主義農業;改革開放后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轉折。21 世紀出現連續糧食減產等問題,中國農業在產品供求關系等方面出現顯著變化,進入到提高品質為主的新農業發展階段;生產目標轉為在保證數量基礎上追求效益安全;農產品供給由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增長方式對資本技術依賴性增強。未來中國將完成向以生態優質為目標的農業強國邁進。
國際農作制度協會明確農作制度主要研究通過吸收農民參與,提出適宜的技術滿足農戶食物營養要求,為全球持續發展作出貢獻。70 年代初國際上一些研究組織開始進行農作制度研究,如IARC 等在改進農作技術等方面作出大量研究。國外耕作制度研究集中于耕作次數由多到少,種植制度熟制由少到多,高新技術應用成為耕作制度研究熱點。1976 年坦桑尼亞舉行國際半干旱地區間混套作增產引起國際重視。種植制度分為復種指數低單產高,畜牧業比重超過種植業及復種指數高經濟不發達類型,1991 年曼谷召開亞洲持續耕作制度專題討論會研討提出亞洲耕作制度研究重點內容。國外從50 年代開始研究推廣少耕法耕作方式,40 年代末美國開始研究少耕作措施少耕法,隨著農業機械工藝的發展,70 年代世界各地少耕法大面積用于生產。
發展中國家對農作制度研究經歷多熟制,食品安全與資源可持續發展階段。發達國家具有豐富的資源,農業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農作系統評價從嚴格經濟學角度出發。國外對耕作制度研究集中于對農業系統方面,Williams 用隨機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小麥-休閑連作等種植方式在傳統耕作下政府計劃的影響。中國耕作制度發展經歷50 年代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作物產量;90 年代發展持續高產耕作制度變革。中國耕作制度研究主要包括有關作物布局,種植方式與復種指數等方面。關于建國后耕作制度演變規律研究較多,從研究復種指數變化,栽培技術與糧食產量變化方面探討耕作制度演變規律。
農產品是通過生物群利用陽光空氣養分加工,要利用技術經濟力量與自然斗爭。[1]現代化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達到更少勞動時間換取更多農副產品。農業現代化要利用現有資源加快農業生產發展,逐步減少農業勞動力;農業勞動生產率超過工業行業同時要節約能源。要改變農業結構,改善生產資料與工具。
農業生產是利用自然環境生產,生態學經歷個體與群體生態學,初期階段是研究個體與環境的關系。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非生物,主要有環境與動植物。研究農業生態要把相關要素整合,自然界許多化學元素組成大循環,環境分為原生與次生環境,農業生態系統中各環節相互聯系,必須從生態系統全局安排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是農業生態系統,包括農作物,病蟲害等,提高農作物產量要研究物質能量轉換各環節。植物體內要維持一定碳氮比例,研究化肥與農家肥合理使用。資源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是自然資源經社會資源加工,如耕作制度的安排要依據投入社會資源來確定,要處理好資源特點與生物群體適應的辯證關系。
耕作制度是為實現農作物全面持續增產采取的綜合農業技術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耕作制度不斷演進,其發展趨勢是逐漸完善。耕作制度發展具有連續性與相對穩定性。耕作制度是構成農業生產的總體,通過合理利用耕地使作物獲得持續增產。[2]現代化農業耕作制度要求能充分利用自然與社會資源,符合本地區農業生態規律,有適合于當地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種植制度,有多途徑的培育地力激素體系,能持續達到低成本的增產。耕作制度包括土壤與施肥制度,種植制度是作物布局,間混套作等部署安排,決定地區作物分布,面積比例及其時空安排。
中國農業耕作制度自建國后發生巨大變化,經歷1949-1958 年恢復發展階段,1959-1984 年快速發展階段,1985 年至今生態智能發展時期。第一階段中國耕作制度處于繼承傳統技術經驗階段,主要推行南方水稻單改雙語水利改土養技術;南方多見于低洼冷浸稻田;第二階段復種指數先降后升,長江以北擴大冬種;60 年代北方推廣三種三收,南方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第三階段隨著中國特色多熟耕作制度理論體系建立,系統論為主體的思想得到重視,科學工作者關于耕作制度發展探索從未停止。
21 世紀,中國農產品供給轉向總量基本平衡,我國農業農業經濟進入新時期。農業新階段面臨問題是提高農民收入,由于播種面積減少等原因糧食產量下降。農業部提出抓好糧食生產主要措施,糧食主產區重點建設小麥玉米水稻為主的優質糧食產業帶。當前我國農業處于向現代農業轉變關鍵時期,面臨保證糧食安全的壓力。新階段農產品供給轉向總量平衡下結構性過剩,由于農業技術進步,農產品生產全面增長。國內糧食供給出現相對剩余,導致價格急劇下降。新世紀初我國出現連續糧食減產,但中國農產品告別短缺時代。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為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機遇方面是有利于建立農村經濟新體制,擴大優勢產品出口,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挑戰是國際廉價優質農產品沖擊,缺乏現代化經營管理人才。我國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統計局等部門提出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標準,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2020 年我國人均GDP 為7 萬元人民幣,中西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如何實現目標是耕作制度發展的重大課題。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圍繞資源環保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形成推動社會經濟轉型的大環境,我國農業轉型發展成為新時期主旋律,構建生態高效耕作制度是實現農業轉型的基礎支撐。傳統耕作制度生產過程細節較為繁瑣,小農戶占據主流形式,發展智能農業成為新時期農業耕作制度轉變的新方向。我國地方政府制定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政策,是以減少農業污染為目的是經濟激勵政策,政策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
農業智能生態環保耕作制度效益體現在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4]國家實施生態耕作制度后,農業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防風固沙效果明顯。退耕等保護性耕作政策減輕對農業資源的壓力。我國森林資源數量不斷增長,目前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84 億噸,年滯塵量58 億噸。我國實施以免少耕播種綜合控制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制度,通過保護性耕作實施年增糧產40 萬噸以上。節約生產成本約9 億元,減少水土流失3000 萬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125 萬噸。
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以項目為依托,農民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農民自愿選擇有農業生態系統生成方式,才能使農業智能生態耕作制度有效實施。經過多年宣傳實施農業生態環保政策,大部分農民樹立身體環保意識,在天津寶坻區、云南大理州等地建立農業生態耕作示范點,逐步培養農戶生態環保意識。農業生態智能耕作制度執行需要進行技術經濟補償,退耕還林后農民建立生態環保意識,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獲得經濟收入。[3]退耕還林增加農民收入方式包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剩余勞動力輸出等。退耕還林補助帶來增收是短期收益,農業結構調整是長期可持續效益。
我國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取得明顯成效,但很多方面處于探索階段,在各環節存在諸多問題。隨著農業污染持續惡化,農業生態環保耕作制度面臨巨大挑戰。目前我國農業以小農戶為主流形式,生產勞動力過剩,農業發展遇到瓶頸。在農業生產中耕播肥菌旱澇草蟲害等問題突出,需要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特色農業生態智能耕作制度,促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制定層面問題表現為制度體系不完善,標準制定不科學。我國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未形成連貫體系。現行農業生態耕作制度主要給予農民小范圍補償,如財政轉移補償集中于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不包括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5]我國出臺政策鼓勵農民減少使用化肥,農業生態耕作制度姚經理完善過程,實施范圍經歷不斷調整過程,制定制度脫離實際會影響政策效果。現有制度體系實施補償項目資金來源依靠財政,單一依靠政府投入為一次性輸血補償,輕技術智力補償,不能解決農業生態環保問題。
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實施存在政策績效評估體系缺失,利益相關者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政策執行監管是完善政策體系的必要條件,農業生態環保耕作制度實施中產生效應需要有評估體系客觀反映;制度執行中存在一定偏差,退耕還林項目中管種不管活現象,表明政策績效評估體系缺失。農業生態環保耕作制度缺少政策績效評估體系,降低政策的實效。生態耕作制度是協調相關方利益關系,要搭建平臺讓利益相關方參與實施。目前不少地區進行生態農業環保耕作制度機制探索,但政府政策制定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則。[6]現行政策不能真實反映利益相關者真實訴求,缺少利益相關者參與。公眾對農業環保耕作制度認同度不高,農民是農業生態環保耕作制度的監督主體,但農民未參與農業生態環保耕作制度監督工作。
上世紀80 年代我國政府實施生態耕作制度,目前我國形成政府為主導,各級政府為實施主體的生態耕作制度框架。隨著環境污染嚴重化,農業生態耕作制度顯示出諸多弊端,我國農業生態智能耕作制度建設處于初級階段,在制度標準制定,監管措施等方面未形成完整體系,生態耕作制度未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實現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結合是農業生態耕作制度的主要趨勢。[7]
農業生態環保耕作制度目的是通過政策措施鼓勵農民開展維護農業環境活動,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目標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8]必須賦予農民發展權利,實現有效穩定的政策制度。現有農業生態耕作制度在退耕還林項目等措施忽視農業生態環境具有生產功能,政策思路偏差是實施效果差的根本原因,農業生態環境具有生產功能,必須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科學開發生產功能,使農民獲得發展機會。在法律技術等保障體系完善下,政府主導農業生態耕作制度可以通過強制性管制手段減少搭便車行為。但我國政府主導型農業生態耕作制度存在缺陷,制度體系不完善,執行層面利益相關者參與度不高,導致農業生態耕作制度存在低效行為。[9]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彌補政府主導型機制的不足。
農業生態智能環保耕作制度實施要提升現代化技術水平,發展生態環保型農業,要加強免耕機械技術創新,加強綜合防治技術創新。發展生態環保型農業基礎是提升現代化技術水平,要加強松土技術創新。松土技術是傳統農業技術的重要部分,要不斷加強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技術創新,不斷改進松土技術,保證松土深度,通過創新應用松土技術促進農作物增產。免耕是發展生態環保農業的核心要求,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相比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專業免耕播種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需要不斷改進專業化農業免耕技術手段。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發展適合我國農業耕地現狀的機械技術。實現新型種植模式的犁頭還需進一步的完善提升,這是發展突破的唯一路徑。值得各相關單位和個人高度重視。是世界人民大團結塑造新秩序格局的偉大契機。
運用生態循環規律將農業生產組織起來,我國的好經驗很多,比如,花生-豬-糧生態循環在遼寧省金縣實行過,該地方過去花生面積占30%左右,群眾用花生餅、花生葉等飼養牲畜,經家畜糞便使磷、氮等營養元素向土壤進入,在當地農業生態系統中保留,從而對必要的生態平衡進行了維持,歷來豬多、肥多、糧多。又如,江蘇省泰縣、泰興等沿江高抄土地區群眾多年來對多樣化作物布局進行了實行,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用豆類做豆腐、精條,用花生、大豆榨油,用高粱、大麥釀酒,用小麥磨粉,并用加工后的副產品喂豬,用豬糞肥田,對地力進行培養,聯系了農工商,使其相互促進,促進糧-豬-油-酒這一生態循環的形成,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升,從而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將合理的生態循環建立起來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農業智能生態環保耕作制度是通過新型犁頭的不斷完善,農業規模規范,集約高效,土壤碳匯和土壤團粒結構的程度。人工天河,理通國投,國投造犁,犁到渠成,渠成水到。防旱防澇防病害。推陳出新犁不平天下,生生不息犇犁匯田下。適合政府主導,社會體制改革、國際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業綜合體。
此外,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與其穩定性關系密切,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復雜交叉,能夠對生態平衡進行一定程度的維持,具有較大的自我修復力量,而農業生態系統具有簡單的結構,雖然具有較高的資源轉化效率,但是通常具有較差的穩定性,尤其是對單一種植業進行片面發展,在作物布局中將某一種作物過多地安排起來,極易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一方面無法增產,另一方面還會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一熟向兩熟、兩熟向三熟過渡的地帶,更應該給予多種種植方式并存以充分重視,兩旱一水、兩熟、雙三熟等種植制度合理搭配飼料作物、綠肥,從而對勞力、農事進行調節,對不同年份自然災害或氣候變化引發的收入、產量波動進行緩沖。
中國是世界三大原始農業起源中心之一,我國先民創造燦爛的中華農耕文化與先進的耕作制度。隨著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逐步形成。盛唐至新中國成立,耕作制度一脈延續,中國農業發展史是耕作制度的演進史,耕作制度不斷調整變革對中國農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耕作制度是地區生產單位作物種植制度綜合體系,廣義上指地區農業技術體系總稱,建國后中國農業耕作制度迅速發展,21世紀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表現為農產品質量制約超過產量制約,農業科技制約超過資金制約,農產品流通制約超過生產制約,生態環境制約超過資源數量制約。糧食安全形勢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加入WTO 后的挑戰,為耕作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歷史命題,原來的耕作制度不能適應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研究適應農業智能生態環保的耕作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總之,將耕作制度建立起來并改革,需要依據生態系統規律,對農業各部門間多因素變量復雜關系進行研究,對資源、土壤、作物三者的關系進行協調,將農業各部門的共同發展尋求過來,從而達到增產增收、高產穩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