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新體育:請為關心短道速滑的讀者解讀北京冬奧會比賽中的幾個判罰實例。先說說中國隊獲得第一塊金牌,也就是男女混合接力比賽。
劉中琪:這是北京冬奧會新增的集體項目,也是中國隊整體實力占有優勢的項目。途中發生了有運動員跌倒的情況,中國隊后程已經明顯領先。最后階段,特別是最后一個彎道,武大靖有降速,并選擇很大的半徑向外側展開。沖刺時,后面的追兵已經非常接近。觀眾看到這種情形,都擔心他被對手趕上。
其實,從專業角度看,這個優勢已經足以獲勝,這也顯示出老運動員臨場處理時的經驗。如果此時再加上幾刀,有一定風險。冰面經過十多圈滑行,內側已經不可避免地產生劃痕等損傷。在體能耗盡的情況下,萬一出現技術上的失誤,就會前功盡棄,以往比賽中就有過先例。
運動員在比賽中,對身后對手的位置、距離和動作意圖非常清楚,保持領先,避免與對手發生身體接觸。不給對手留下不惜犯規去爭先的機會,這是最重要的,也是熟悉規則、利用規則和掌握比賽規律的體現。
新體育:再說說中國隊獲得的另一塊金牌吧。男子1000米決賽沖刺時,率先到達終點的匈牙利選手劉少林被判犯規,緊隨其后的任子威獲得了冠軍。這個判罰的根據是什么?
劉中琪:高水平競爭中,沖刺是很重要的環節,也是裁判員特別注意的區域。規則對沖刺有明確的規定。觀眾可以通過慢鏡頭清晰地看到有些運動員后仰身,將前腳探向終點線,以取得優勢。這時如果抬起腳,冰刀離開了冰面,就會被判犯規,因為最終的成績以冰刀經過冰面為準,冰刀懸在半空通過終點等于沒有成績。
劉少林的沖刺動作被判變線和手臂阻擋,這都是規則不允許的,判罰很準確。
新體育:短道速滑是短兵相接,常常有運動員為搶占位置發生身體碰撞甚至跌倒,看得人眼花繚亂。國際滑聯制定和修訂這個項目的規則,主要考慮哪些因素?
劉中琪:短道速滑規則每兩年修訂一次,主要根據比賽中出現的情況補充相關規定,但都是一些細微的調整,多年來沒有重大的修改。國際滑聯級裁判員有20多人,其中有4名中國裁判員,他們對修訂規則起著重要作用。
短道速滑沒有畫出來的分道,通過電腦可以找出運動員實際滑行中的運動軌跡。犯規大多發生在進出彎道的區域。運動員直道滑行時,兩腳分別向左右外側蹬冰。彎道滑行時,雙腳都是向右側蹬冰,速度比直道更快。這是一段加速的區域,也是超越對手的最佳時機。為此,兩個進入彎道的位置分別有3名裁判擔任彎道管理員。運動員出現犯規,決定性的因素還在技術能力。
新體育:看短道速滑比賽,常常有一種心跳加快的感覺,擔心運動員控制不好會發生危險。規則上對安全比賽有沒有什么規定?

劉中琪:短道速滑是高速運動。規則要求比賽場地設施必須達到標準,這正是出于安全考慮。早年,短道速滑比賽場地不是完全用板墻圍起來,只在彎道區有板墻?,F在全場都要加裝80厘米厚的防護墊,過去只有20厘米,因為運動員在快速滑行中,稍有磕碰,很難控制身體平衡,就會摔倒。比賽前,裁判員會嚴格檢查運動員著裝,頭盔、護目鏡、防切割比賽服、護腿板等,冰刀尾部要圓弧形,一樣都不能差。
新體育:比賽中,觀眾看到裁判員從電腦中反復觀看視頻回放,有時候過了好久才做出判決,他們的操作是怎樣的程序?
劉中琪:比賽中有三位裁判長,一主兩副。只有主裁判有權看視頻,做出判決,包括決定是否鳴哨將運動員找回重滑,北京冬奧會男子1000米決賽就有過這種情況。只在裁判長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才會請副裁判長一起觀看視頻。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設備非常先進,視頻沒有死角和盲區,在前視、后視、俯視和多角度側視之下,運動員所有的行為劉中琪 66歲,原國家級裁判員。1981年短道速滑創辦世界錦標賽,這個項目被引進到中國,他成為最早學習競賽規則,嘗試執法的裁判員之一。1987年第六屆全國冬季運動會設立短道速滑項目,劉中琪開始為比賽執法,2012年獲得中國滑冰協會授予的三十年短道速滑功勛裁判員榮譽。都會被拍攝到。需要強調的是視頻為證,可以減少爭議。裁判員雖然不是火眼金睛,但場上絕大多數犯規都會被觀察到。除此之外,還會有2-4名裁判負責為運動員記圈,終點位置至少有5名裁判員執法。
短道速滑要求運動員身材適中,過高過重都不好,但腰腹和下肢力量一定要很強。中國短道速滑保持著世界一流水平,在大賽中與韓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強隊競爭激烈,比賽中難免有碰撞。越是高水平隊伍和運動員,越應當成為遵守規則的榜樣。
責編 柏強 陶莽 王敬澤
劉中琪66歲,原國家級裁判員。1981年短道速滑創辦世界錦標賽,這個項目被引進到中國,他成為最早學習競賽規則,嘗試執法的裁判員之一。1987年第六屆全國冬季運動會設立短道速滑項目,劉中琪開始為比賽執法,2012年獲得中國滑冰協會授予的三十年短道速滑功勛裁判員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