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身健
【摘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依法治國是中國式民主的核心要義。中國式民主的法治實踐集中表現為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展望未來,應當確立以人民享有廣泛權利、人民全面參與法治建設、國家治理高效、社會和諧穩定、權力運用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的法治檢驗標準,推進中國式民主不斷發展完善。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 中國式民主? 以人民為中心?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5.007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的決定》,正式將全過程民主納入立法。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是對中國式民主道路的準確概括,也是對社會主義民主理論的重大創新。應當強調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強調民主而且強調法治。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民主制度的效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法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全面依法治國相輔相成。法治若不以人民民主作為實質和靈魂,就難免蛻化為人治主義的強力工具。民主若不以依法治國作為實現形式,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等規則落實為法治,就只能停留于空中樓閣。民主與法治相分離,要么是演變成無序的群體動亂和無政府狀態,要么是退回到僵化的權力專制。[2]深入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需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在法治軌道上完善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中國式民主制度建設。
中國式民主的法治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深化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進,民主價值和理念進一步轉化為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體現實的民主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中國式民主的核心要義。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依法治國是中國式民主的核心要義。其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發展中國式民主的根本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民主的本質和核心;堅持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式民主的有力保障。
其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發展中國式民主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式民主的優勢所在。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民主實踐探索的產物。共產黨人以爭取民主為革命目標,早在國際共產主義誕生之初,《共產黨宣言》就將爭取民主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在早期的政權實踐中不斷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模式。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深入推進民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總的來說,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斷探索適合自身民主模式,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中國式民主,既是歷史必然又是現實需要。只有始終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工作的領導,才能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其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民主的本質和核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式民主就是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的制度,一切政策制定都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為依據。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已經貫穿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深刻印跡,也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的力量之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在于“全”,更在于“人民”。人民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夠建設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其三,堅持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式民主的有力保障。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并非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實實在在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的理念,有體系化的制度作為載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性制度,通過一系列立法與制度設計,全面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正確貫徹實施憲法法律,運用法治的治理方式,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力保障。就現有法治體系而言,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些具體制度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形式。隨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進一步深化,一些原創性的民主制度也應被立法確認。法治保障不僅包括對法定民主制度的實施,也包括適時將成熟的民主制度通過立法加以確認。[3]只有堅持法治,才能保障既有的民主成果;只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才能保障中國式民主的不斷發展。
中國式民主的時代價值。“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極具中國實踐特色和話語品格的中國式民主理論,它是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創的人類民主政治新形態的凝練,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探索和推進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中形成的寶貴經驗。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理論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式民主的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對于在全球民主建設領域引領國際話語權和構建人類民主政治話語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民主道路。世界范圍內,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民主化的道路選擇絕非唯一。縱觀世界上成功的民主國家,其民主道路選擇與民主制度實踐莫不以本國實際情況為基礎;凡忽視國情、照搬他國民主經驗的民主輸入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動蕩。清末以降,中國就不斷嘗試著引進西方民主形式進行民主化改造,經歷了長期艱難探索并多次失敗。人口多、基礎弱、底子薄的基本國情決定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經驗。直到十月革命勝利,中國人民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選擇符合自身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民主形態。經歷了蘇區時期、延安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后等多個歷史階段的民主建設實踐,中國的人民民主逐漸發展成熟。人民民主是中國人民在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走出的一條獨立自主、符合國情的民主道路。進入新時代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理論,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中國的成功使其足當根據國情發展民主的典范。
其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類民主事業發展探索了新路徑。民主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但通往民主的道路卻多種多樣。人口數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真正實現當家作主,充分證明了中國式民主是具有一定優越性的民主模式。中國式民主的成功經驗在于樹立正確的民主觀,并一以貫之地堅持、發展與創新民主制度。“一人一票”是民主的一種形式,但絕非實現民主的唯一形式。中國式民主的成功表明,真民主、好民主不是形式民主,而是人民實質性當家作主;民主不僅要求人民有選舉、投票的權利,也有廣泛且實質性參與的權利;民主不僅能表達自己的意愿,也要能有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其切實享受發展成果。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民主與集中、過程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實現了人民利益需求與維護人民利益的有機連接。[4]“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黨領導人民推進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重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區別于西方形形色色資產階級民主的顯著特征。”[5]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推動了中國人民民主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也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為人類民主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
其三,全過程人民民主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體現出對世界和平的追求與維護。毛澤東同志曾說:“民主必須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文化上的、黨務上的以及國際關系上的,一切這些,都需要民主。”民主是多樣的,而非各國千篇一律,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而不是對他國民主問題橫加評判。中國式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國際交往中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大力弘揚民主精神,積極倡導尊重主權、平等協商、團結合作等正確理念,反對以民主人權為旗號破壞他國主權、干涉他國內政。早在六十多年前我國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出了全球民主治理的正義呼聲,在國際上樹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典范。近年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始終倡導多邊主義,“一帶一路”創造了一種新型全球化發展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答案。在新冠肺炎疫情、極端氣候、恐怖主義等全球挑戰下,更需要推動全球化時代的民主治理,加強互聯互通,追求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對本國民主的完善,也是對國際關系民主的捍衛,弘揚了真正的民主精神。
中國式民主的法治實踐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并非僅停留于理論層面的紙面民主,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法治實踐形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發展民主政治的過程中,不斷創設并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以法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彰顯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鮮明特色。并不斷將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體系與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統一起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價值的制度化與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價值化的有機融合。[6]這些法治實踐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一條即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從階級屬性、人民民主屬性、社會主義屬性等維度對人民民主專政本質及其特點作出的深刻揭示。[7]就概念而言,民主與專政是一對辯證統一的概念范疇:一方面,“民主”體現了一切國家權力為人民所有,人民依照憲法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另一方面,“專政”體現了國家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需要充分履行專政職能,嚴厲打擊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主政治制度、危害人民利益的違法行為。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關系揭示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社會基礎,反映了我國現階段民主發展的階級特性。堅持民主與專政的統一,是保障人民廣泛享有民主的政治前提。
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權制度,也是貫徹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在我國政治發展史乃至世界政治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全新政治制度。”就法治角度而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從根本上保障和發展中國式民主。
第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有效代表人民意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之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應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應當有適當數量的基層代表,特別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代表;應當有適當數量的婦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婦女代表的比例。根據《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的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人大代表262萬名,其中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占代表總數的94.5%。人大代表的構成涵蓋了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各階層。最基層的群眾意見能夠通過鄉、縣、市、省、全國五級人民代表大會逐級向上傳達。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漸發展成熟。有目共睹的是,每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時,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匯聚北京共商國家發展大計,黨和國家領導人當面傾聽意見建議,各國家機關依法認真研究辦理議案、建議。由此可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能夠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制度。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有效表達人民意志。世界民主政治實踐表明,人民意志的表達必須通過特定的程序規則方能實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雖然不存在黨爭,但人大代表的個體意見往往較為分散,需要通過議事規則加以動員整合才能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的表達。為此,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作出了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全面囊括了會議的舉行,議案的提出和審議,審議工作報告、審查國家計劃和國家預算,國家機構組成人員的選舉、罷免、任免和辭職,詢問和質詢,專門事項調查,發言和表決,結果公布等議事程序問題。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修正草案)》正式通過,以更完善的會議制度和工作程序,為全過程民主護航。這充分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通過程序法治的方式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
第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將人民意志轉化為國家意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意志轉化為國家意志的法治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代議機關,人大機關位于國家權力體系的頂點。根據憲法規定,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主要負責人均由人大任免;與國家發展、人民利益直接相關的重大事項,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均應由人大審查批準。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一切重要決定事項必須要符合人民的意愿,公共決策機制必須要有人民的廣泛參與。[8]在憲法與法律的框架下實行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式民主本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全面貫徹、不斷發展。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黨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所體現的協商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政協以憲法、政協章程和相關政策為依據,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保障,集協商、監督、參與、合作于一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人民民主的共同愿景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同發展和促進全過程人民民主。
政治協商一詞反映了我國執政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基本關系,揭示了中國式協商民主的基本實現方式。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式協商民主的基本組織形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以會議協商、約談協商、書面協商等形式,就國家和地方重大政策和重要事務進行協商,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在政治協商會議上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推動中國式民主的發展。協商合作是中國式協商民主成功的制度密碼,積極吸收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是政治協商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國家政權建設中合作共事,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在各級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及人大專門委員會成員中均占一定數量,一些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機關領導職務。此外,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要自覺接受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民主監督。中國的政治協商制度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制度安排,保障各政治團體有序、高效表達意見,極大地推動了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平等地參與民主政治建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充分考慮了民族與地區差異的同時,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統一與自治的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典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規定是保障民族區域自治法治化的重要依托,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農村村級、城市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這是中國式民主的重要表現形式。中國實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人民群眾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有效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有效銜接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同構筑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使我國人民當家作主不僅體現在國家事務層面、體現在經濟和文化事業層面,也體現在社會事務層面,[9]使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鏈條更加完整。全過程人民民主包括了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社會民主、基層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充分展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中國式民主的法治標準
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式民主的核心評價標準,也是中國式民主區別于西方形式民主的關鍵所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在于這個“全”字,更在于“人民”二字,將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檢驗中國式民主的標準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繼承與發展。在法治層面,可將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總的標準分解為以下具體標準。
人民享有廣泛權利。中國式民主的關鍵是人民主權,人民通過依法行使自身各項權利,始終保障當家作主的地位。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擁有平等權、政治權利與自由、人身自由權等憲法與法律規定的多項權利,人民依照法律規定行使自身權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始終以人民權利本位為中心構建中國式民主的坐標系。[10]中國人民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中擁有著多重民主角色,享有各項切實廣泛的權利。具體而言,中國人民依法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享有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享有社會經濟權與文化教育權。“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11]在中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定型完善的基礎上,中國人民的各項權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在黨領導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略成果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民享有權利的內涵與外延正在進一步深化拓展,向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斷邁進。
人民全面參與法治建設。中國式民主不僅體現在選舉程序之中,而且全面融入到了人民平時的生產生活過程之中。為了人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和人民利益的真正實現,中國人民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主體和重要力量,始終活躍在中國式民主的政治生活過程中。一方面,依靠人民全面參與法治建設的基本方式,使得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意愿不斷增強。“公眾參與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12]人民通過行使選舉權,參與意見建議征詢,參與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參與社會普法宣傳活動,參與法治實踐活動,參與法律規范制定,參與道德規范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完善,參與制定重大公共決策,參與協助行政執法,參與司法活動,參與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等,全方位、全過程地融入國家法治建設。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代表人民利益的呼聲得到充分表達,國家機構能夠通過人民全面參與法治建設的過程掌握人民的主張與訴求,將其轉化為黨和國家政策。另一方面,新時代中國人民全面參與法治建設的途徑與規則將會更加完善。2020年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首次作出了系統部署,重點強調了公眾參與法治社會的積極作用,未來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途徑將更加豐富,實效將更加明顯。
國家治理高效。中國式民主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具有互為促進的關系。一方面,中國式民主的全方位、高質量特點,決定了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高效率,提高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生產力不斷提升突破,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國家社會治理目標發生轉變,社會治理所面臨公民權利意識與實踐發展不匹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難以僅由政府權力管理進行解決的問題凸顯出來。權利共治的核心是多元社會的主體地位,人民作為治理的核心主體,在治理理念上更加重視民主權利的實現,將維護多方主體在依法“共建共治”過程中意見達成一致,“共享”社會治理成果。從權力管制到權利共治的理念革新,中國式民主在法治邏輯上適應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升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力與水平。另一方面,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前提下,國家政治關系得到有效調節,充分地增強了黨、國家、人民之間的向心力,有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經濟發展。在充足的經濟基礎與高效的國家治理能力保障下,人民擁有了更多投入參與中國民主建設發展的客觀條件與主觀動力,國家機構具備了更高效率傳達人民建議與呼聲的體制機制,這與中國民主發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社會和諧穩定。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主社會發展的方向包含著自由、平等、公正、文明、團結、和諧的內容。黨歷來重視民主、民生問題,從成立開始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民主與社會和諧都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長期保持著工業化、現代化發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著社會的和諧穩定,這離不開中國人民民主為國家各方面發展建構的社會基層糾紛化解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由于社會中各主體的不同立場,勢必會產生利益糾紛矛盾。[13]所以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化解社會中存在的各式各樣的矛盾糾紛,調節實現各個主體意志和利益的統一。社會基層糾紛化解機制,為中國社會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整體穩定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新時代,中國社會開放自由,但始終保持了社會團結和諧、穩定有序。人民民主既是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也是保障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潤滑劑。
權力運用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恰如孟德斯鳩所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權力只有在得到有效的制約與監督的運行下才能避免被濫用。依據憲法,中國的公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授權,必須接受來自人民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始終堅持以權力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在現代國家中,對公權力的監督工作與人民主權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一般是由人民直接監察或委托機關代人民實施監察,其最高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主權,保障國家公權力始終處于依法運行的軌道內。[14]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提供了依據,為推動落實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運用指明了重要方向。腐敗作為人民民主的最大敵人,必須予以消滅。要重點落實黨委監督,著力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不斷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以監督常態涵養優良政治生態,壓縮權力腐敗的空間,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黨和國家監督制度體系。
結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15]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國法治建設與發展緊緊圍繞“十一個堅持”,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法治保障。中國在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將人民民主落實到了實踐的各領域全過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不斷發展,未來全過程人民民主應當確立以人民享有廣泛權利、人民全面參與法治建設、國家治理高效、社會和諧穩定、權力運用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的法治檢驗標準,推進中國式民主不斷發展完善。
注釋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封麗霞解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勢》,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11231/987cbd102275420d8d65d66476428e18/c.html,2021年12月31日更新。
[3]林彥:《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東方法學》,2021年第5期。
[4]蒯正明:《全過程人民民主對人類政治文明的新貢獻》,《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9期。
[5]《王晨出席第十五屆中國法學家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 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奮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人民日報》,2022年2月23日,第4版。
[6]高民政:《大國民主發展之道——加強中國式民主操作機制建設的思考》,《理論與改革》,2020年第2期。
[7]王光森:《依憲治國背景下人民民主專政形態的創新性建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8]莫紀宏:《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法學》,2021年第6期。
[9]《詹成付: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人民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581697534245500&wfr=spider&for=pc,2020年1月2日更新。
[10]何家弘:《如何構建“中國式民主”的坐標系》,《理論視野》,2018年第9期。
[11]《人民日報和音: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海外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704285847587135&wfr=spider&for=pc,2021年12月10日更新。
[12]方世榮、孫思雨:《論公眾參與法治社會建設及其引導》,《行政法學研究》,2021年第4期。
[13]范偉:《“法官不得拒絕裁判”原則的邏輯再造:從絕對性到相對性》,《政法論壇》,2021年第1期。
[14]靳海婷:《論人大監督權與監察委監察權之關系?界限與銜接》,《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5]習近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求是》,2022年第4期。
責 編/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