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鵬
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西寧 810003
近年來,青海省西寧市奶業發展步伐加快,奶牛飼養規模不斷擴大,牛奶產量持續增長,乳制品加工能力明顯增強,乳制品消費規模穩步提升,但西寧市奶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與省外其他奶牛養殖大縣(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西寧市奶牛養殖仍以散養為主[1],奶牛散養戶普遍存在養殖主體法制意識淡薄,主體責任意識不強[2];生產方式分散、落后;飼養管理水平、良種良法配套率低[3];乳制品品質與規模奶牛場奶源相比偏低;擠奶、貯存、運輸設施不健全等總體問題,給西寧市奶業的發展埋下了極大的隱患。為進一步規范散養戶奶牛的飼養管理、實現生鮮乳的標準化生產、規范化銷售,確保生鮮乳的質量安全,促進西寧市乳制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2021年10月28日至11月18日,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兩縣五區畜牧獸醫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西寧市奶牛散養戶從養殖、生產、生鮮乳銷售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摸排調查,為西寧市奶業的進一步良性發展提供參考。
以西寧市下轄的兩縣五區(大通縣、湟源縣、湟中區、城北區、城西區、城中區、城東區)作為調查區域。其中城北區、城西區、城中區、城東區屬于市郊。對轄區范圍內的散養戶(存欄<30頭),通過逐戶現場走訪的方式,對奶牛養殖品種、養殖數量、產奶量、繁育、疫苗注射、擠奶方式、生鮮乳銷售以及從業人員健康狀況、投入品使用等情況進行全面摸排。全市共排查了5 656 家散養戶,涉及45 個鄉鎮514 村。
西寧市奶牛散養戶共5 656 戶,奶牛存欄28 385頭,其中成母牛17 386 頭(61.3%)、后備牛10 999頭(38.7%)。
西寧市下轄的兩縣五區中,大通縣奶牛散養戶存欄最多,奶牛存欄18 915 頭,其中成母牛11 191 頭(59.2%)、后備牛7 724 頭(40.8%);其次是湟源縣,奶牛存欄5 425 頭,其中成母牛3 348 頭(61.7%)、后備牛2 077 頭(38.3%);再次是湟中區,奶牛存欄3 582 頭,其中成母牛2 500 頭(占比69.8%)、后備牛1 082 頭(占比30.2%)。大通縣、湟源縣、湟中區奶牛散養戶存欄分別占全市奶牛存欄的66.6%、19.1%、12.6%(圖1)。奶牛養殖品種以中國荷斯坦牛為主,占到80%以上,其次為中國西門塔爾牛。目前,西寧市奶牛養殖場(戶)共8 446 家,奶牛存欄43 599 頭,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西寧市奶牛養殖以散養為主,散養戶的奶牛存欄量占到全市的65.1%。

圖1 西寧市各縣(區)散養戶奶牛存欄情況
經加權平均計算,公式如下:

西寧市成母牛平均日單產8.8 kg/天,日總產奶量15 6139.9 kg/天。其中大通縣成母牛平均日單產6.7 kg/天,日總產奶量75 381.9 kg/天;湟源縣成母牛平均日單產11.1 kg/天,日總產奶量37 872 kg/天;湟中區成母牛平均日單產14.0 kg/天,日總產奶量38 056 kg/天。市郊的城西區成母牛存欄1 頭、城東區成母牛存欄6 頭,城北區、城中區日總產奶量基本持平(圖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西寧市成母牛日單產較低。

圖2 西寧市各縣(區)奶產量情況
西寧市奶牛散養戶主要使用人工擠奶和擠奶器擠奶兩種方式。市郊中城北區、城中區的機械化擠奶率均在94.0%以上;湟源縣為68.2%;大通縣、湟中區均較低,分別為5.8%和11.0%(圖3)。

圖3 西寧市各縣(區)機械化擠奶率
城北區、城中區、城東區均通過人工授精進行奶牛繁育;大通縣、湟中區使用人工授精繁育方式也均在85.0%以上;城西區存欄3 頭奶牛均由外調引進;湟源縣使用人工授精繁育方式的占比為11.4%,主要由于湟源縣屬于半農半牧地區,基礎設施、養殖環境、防疫措施、繁育方式等較其他地區落后(圖4)。

圖4 奶牛繁育方式
西寧市奶牛散養戶所生產鮮奶除個人自食以外,均不同程度銷往本轄區或西寧市區。城北區、城中區、城東區的鮮奶均銷往附近小區或轄區范圍內。湟中區13.8%、大通縣3.9%銷往市區或轄區范圍(圖5)。湟源縣銷往附近毗鄰州縣。零售價在5~6元/kg不等。在鮮奶銷售過程中未落實質量檢測等相關要求。

圖5 西寧市各縣(區)奶牛散養戶鮮奶銷售情況
西寧市奶牛散養戶大多是采用中國荷斯坦牛、中國西門塔爾牛與地方牛雜交選育,飼養管理水平較低,導致奶牛繁育良種良法配套率低。投入品中飼料及添加劑大多使用自配料,少部分使用當地飼料加工企業配合飼料;獸藥均由當地鄉鎮獸醫處方規范用藥。147 戶(2.6%)具有從業人員健康證明。奶牛強制免疫病種口蹄疫O型、A型二價滅活疫苗免疫注射率達100%、牛結節性皮膚病山羊痘活疫苗免疫注射率達100%,其他自購疫苗根據實際進行免疫,但必須在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備案。
西寧市現有天然草場576 萬畝,要持續加大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60 萬畝左右。培育和種植適合本地區草場生長的優質高產牧草品種,積極推廣飼用玉米、燕麥青貯等技術,利用天然草原、人工飼草種植等深入推進種養結合、草畜聯動,實現生態循環的畜牧業發展模式,以產生更多經濟效益。此外還需加強飼草的收獲、運輸、青貯、配送等集成技術要素,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提高飼草產業的商品轉化率,提高企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以生態牧場、奶源養殖示范基地、家庭牧場、奶農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助推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基地,擴大養殖規模;加強奶牛養殖場的配套設施建設,如糞污處理設備、機械擠奶設備、智能管理軟件設備等,實現奶牛養殖場的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發展[5,6],提高奶牛養殖業的組織化程度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散養戶的“訂單”模式,促進企業和散養戶建立利益聯結的共享機制,同時支持乳品企業自建、收購、參股、托管養殖場(戶),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根據西寧市奶牛分布、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和消費習慣,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調整奶牛品種結構;積極推廣細管凍精、胚胎移植和高產優質奶牛的引進,同時強化奶牛繁殖技術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產學研結合的奶業發展創新體系,通過科技研發、技術推廣等方式逐步開拓散養戶奶牛養殖的發展新路徑。
加強奶牛養殖環節飼料、飼料添加劑、獸藥等投入品監管,定期開展養殖戶飼料及添加劑、自配料等的抽樣檢測。加強牛布魯氏桿菌病和結核桿菌病的檢測凈化工作,對檢出的陽性牛只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制定生鮮乳質量安全檢測計劃,針對三聚氰胺、黃曲霉毒素M1、堿類物質等質量安全指標進行檢測[7,8],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建立乳品企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將乳制品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