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男
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驢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乳汁,呈乳白色,外觀與牛乳無區別,但無牛乳濃郁的奶香味[1]。驢在我國的經濟價值以驢皮制成的“阿膠”和驢肉制品為主,隨著驢乳營養價值的發現,驢乳和驢乳粉的開發前景也隨之廣闊[2]。人體必需脂肪酸含量低時容易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神經和視覺衰弱等疾病,與牛乳、羊乳相比,驢乳脂肪中所含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較高,可以為食用者提高生長發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研究發現,每升驢乳中共軛亞油酸平均含量為32.18 mg,對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具有積極作用[3]。而驢乳富含的乳清蛋白,可作為一種可溶性蛋白質,其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具有醫學療效,可預防小鼠哮喘病,且驢乳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和降低血糖作用,有利于食用者心血管健康。
驢乳營養成分除了受品種[4]、泌乳期[5]影響外,還與飼養模式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全舍飼、半舍飼對驢乳中的蛋白質、非乳脂固體含量以及灰分含量有極顯著差異[6]。為充分利用驢乳這種新疆的特種乳資源,生產出更高品質的驢乳,本研究對全舍飼和放牧+補飼兩種不同的飼養方式對泌乳驢產乳量和乳營養成分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探究出更加經濟的泌乳驢飼養方式,為驢乳相關產品開發提供參考。
1.1.1 試驗動物
試驗所選泌乳驢為新疆某養殖場飼養的帶駒母驢,母驢品種為疆岳驢。
1.1.2 試驗分組
選擇14 頭泌乳量相近的帶駒母驢,隨機分成2組,分別為全舍飼組(在養殖場內進行完全飼喂管理)和放牧+補飼組(放牧回舍后補充混合料),每組7 頭。
1.1.3 飼養管理
(1)飼喂方法
全舍飼組每天飼喂3.00 kg混合精料(配方為54.00%玉米、17.00%麩皮、27.00%油渣、1.00%碳酸鈣、1.00%食鹽)+3.00 kg麥秸。放牧+補飼組每天在養殖場自有草場中放牧,放牧時間為10:00—18:00,共計8 h,放牧回到驢舍后補喂1.00 kg混合精料(配方為54.00%玉米、17.00%麩皮、27.00%油渣、1.00%碳酸鈣、1.00%食鹽)。
(2)擠奶方法
全舍飼組和放牧+補飼組分別讓驢駒每天白天跟隨母驢6 h,其余時間驢駒和母驢分開飼養管理。人工擠奶2 次,時間為8:00和20:00。乳樣采集前平均每天擠奶量為2.15 kg/頭。
該養殖場所處地區牧草資源豐富多樣,其自有草場有天然牧草和人工栽培牧草兩類。試驗于2021年7月下旬開始,此時牧草逐漸進入開花期,牧草含水量豐富,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牧草風干后的粗蛋白含量為:草地早熟禾27.50%、黃花苜蓿19.20%、偃麥草18.90%、草原苔草12.70%、鵝冠草11.40%。
驢乳采樣時間為2021年7月20日—8月17日,在7月20日、7月27日、8月3日、8月10日、8月15日分別采集試驗母驢驢乳各500 mL,乳樣置于-20 ℃保存,樣品在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進行測定。水分測定參照《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水分的測定》,蛋白質測定參照《GB 5009.5—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脂肪測定參照《GB 5009.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脂肪的測定》,乳糖測定參照《GB 5413.5—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測定》,灰分測定參照《GB 5009.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灰分的測定》,脂肪酸測定參照《GB 5009.168—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脂肪酸的測定》,氨基酸測定參照《GB 5009.12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氨基酸的測定》。
試驗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形式表示,所有數據分組整理好后導入到SPSS 22.0軟件中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如表1所示,全舍飼與放牧+補飼兩種不同飼養方式下,驢乳中所含的水分與全乳固體無顯著差異(P>0.05)。與全舍飼相比,母驢在放牧+補飼飼養方式下,其乳中的非全乳固體、蛋白質和灰分含量分別顯著提高了9.64%、55.15%和22.86%(P<0.05),而乳中的脂肪、乳糖含量分別顯著下降了37.10%和6.00%(P<0.05)。結果顯示,不同飼養方式對驢乳化學成分影響較大,其中蛋白質含量變化最為突出,放牧+補飼飼養時,驢乳中蛋白質含量可提高1 倍左右。

表1 不同飼養方式下驢乳化學成分的測定結果
如表2所示,不同飼養方式對驢乳中部分脂肪酸含量的影響不同,驢乳中亞油酸C 18∶2和棕櫚酸C 16∶0在總脂肪酸中占比較大,全舍飼飼養模式,兩者在總脂肪酸所占比例為49.14%,而放牧+補飼飼養模式下,兩者占比高達53.07%。與全舍飼相比,母驢在放牧+補飼飼養方式下,其乳中的亞油酸C 18∶2、亞油酸C 18∶3、棕櫚酸C 16∶0含量分別提高了9.7%、4.58%和6.06%(P<0.05),而硬脂酸C 18∶0含量下降了12.26%(P<0.05)。

表2 不同飼養方式下驢乳部分脂肪酸在總脂肪酸所占比例的測定結果
如表3所示,與全舍飼相比,泌乳驢在放牧+補飼飼養方式下,其乳中的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量分別顯著增加了5.56%、13.64%、8.62%和9.43%(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不同飼養方式下驢乳氨基酸質量分數含量的測定結果
全舍飼條件下,母驢日平均產乳量為(3.15±1.02)kg,放牧+補飼條件下,母驢日平均產乳量為(3.53±1.24)kg。與全舍飼飼養相比,母驢日平均產乳量在放牧+補飼條件下顯著提高了12.06%(P<0.05)。養殖成本來看,全舍飼母驢每天的飼養成本主要來源于飼料成本,以試驗期間飼料購買價格來看,每天的飼料成本為10~11 元/頭。而放牧+補飼下的飼養成本來源于放牧費用和飼料補充費用,母驢每天的飼料成本為4~5 元/頭,放牧人工費用可折合成2~3 元/頭,因此,每天的飼料成本為6~8 元/頭。與全舍飼相比,放牧+補飼條件下,母驢每天的費用可降低3~4 元/頭。
本試驗發現疆岳驢在全舍飼或放牧+補飼不同的飼養條件下,乳汁中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灰分含量存在顯著差異。全舍飼條件下,驢乳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灰分含量分別為1.36%、1.24%、6.50%和0.35%,放牧+補飼時,蛋白質和灰分含量分別顯著提高了55.15%和22.86%(P<0.05),這可能因試驗期間牧草茂盛,放牧條件下,泌乳驢采食的牧草較多,所攝入的總干物質含量高,且牧草富含粗蛋白,因此,蛋白質和灰分等成分含量增加。而放牧+補飼條件下,脂肪、乳糖含量分別顯著下降了37.10%和6.00%(P<0.05),這可能因放牧+補飼組泌乳驢所采食的精飼料含量低,日糧中能量攝入總量少,進而出現脂肪和乳糖含量下降。這與齊新林等[6]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全舍飼可以顯著提高驢乳中的非全乳固體、脂肪、蛋白質和灰分含量,但其發現驢乳中的乳糖含量受全舍飼和半舍飼兩種不同的飼養水平的影響較小,與本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與試驗母驢品種、個體差異和泌乳期有關。
牛希躍等[5]研究發現,母驢在不同的泌乳階段,乳成分含量存在較大差異,乳汁的酸度隨著泌乳時間的延長會逐漸增加,一般在母驢泌乳180 天左右酸度達到最高,且乳汁中的乳糖含量隨著泌乳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劉莉等[7]研究發現,驢乳化學成分也受個體差異影響,尤其是驢乳中脂肪酸含量變化范圍較大,其對北疆3 家不同養驢場248 頭泌乳驢所產乳汁進行化學成分測定,發現驢乳中平均蛋白質、脂肪、乳糖含量分別為1.70%、0.28%和6.84%。
本試驗發現放牧+補飼飼養條件下,亞油酸C 18∶2與亞油酸C 18∶3含量在總脂肪酸占比高達32.61%,比全舍飼提高了6.66%。且驢乳中的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可顯著提高。因此,可利用放牧+補飼飼養條件,獲得高品質驢乳,進而開發驢乳相關保健食品。
不同飼養方式下,母驢的日產乳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母驢在放牧+補飼條件下,其泌乳量可顯著增加0.38 kg/頭。由此可見,放牧+補飼條件下有利于提高母驢泌乳性能,這主要由于放牧過程中,驢群可以采食鮮美、多汁的青綠牧草,牧草自然含水量高,且適口性強,驢的采食量增加,有利于發揮泌乳性能。且本研究試驗期間為夏末秋初,氣候相對涼爽,驢群不會受到熱應激刺激,且放牧回來后可自由飲水,放牧+補飼試驗驢飲水量大,也有利于提高產奶量。
從泌乳驢飼料飼養成本來講,與全舍飼相比,放牧+補飼條件下,每頭泌乳驢每天的費用可降低3~4 元/頭,每月節省90~120 元/頭。因此,從泌乳性能和乳品質成分來講,放牧+補飼不僅節約成本,還能提高泌乳量,改善驢乳品質。同時有研究分析,不同日齡水平對泌乳驢的擠奶量影響較大,中蛋白日糧組(蛋白質水平為12.22%)和高蛋白日糧組(蛋白質水平為13.18%)的泌乳量分別顯著高于低蛋白日糧組(蛋白質水平為11.34%)(P<0.05),但不同試驗組驢乳的脂肪、蛋白質和乳糖差異不顯著(P>0.05)[8]。提示在今后的飼養管理下,養殖戶在放牧+補飼飼養模式下,可以提高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進而增加泌乳驢的擠乳量來增加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無論是舍飼飼養還是放牧+補飼飼養,組內驢日泌乳量差異較大,說明驢個體差異對泌乳量的影響較大。因此,在今后的養殖管理中,需要優選和培育泌乳性能好的乳用或乳肉兼用型驢,提高泌乳驢整體泌乳量,進而提高泌乳驢養殖效益。
與全舍飼相比,放牧+補飼飼養可顯著提高泌乳驢的泌乳量、全乳固體、蛋白質、灰分、亞油酸C 18∶2、亞油酸C 18∶3、棕櫚酸C、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量,每頭泌乳驢每天的飼料成本6~8 元。因此,養殖場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佳的飼養方式為放牧+補飼,既可提高乳品質,也可節約養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