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疆哈薩克民歌藝術世界探析

2022-04-08 06:26:47盧兆旭
喀什大學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民歌儀式

盧兆旭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新疆主旋律電影《遠去的牧歌》中一首首貫穿始終的哈薩克民歌,給全國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聽沖擊,尤其是哈薩克族在新時代境遇下實現了整體脫貧致富,完成了歷史性的跨越,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哈薩克人用情感真摯的民歌歌頌新時代,謳歌偉大祖國,用歌聲傳遞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奔小康偉大實踐取得勝利的欣悅情感。我們從現實和電影藝術中可以看到哈薩克人是天生的歌者,通過分析新疆主旋律電影中和歷史文獻典籍中的哈薩克民歌,從而解讀哈薩克民歌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與審美追求。依循新疆主旋律電影中的哈薩克民歌,尋根問源深入分析與闡釋哈薩克民歌。首先,哈薩克民歌詩意地建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學世界;其次,復雜的儀式歌唱詮釋著哈薩克人對于“生”的獨特理解和對“死亡”的超脫;再者,承載著哈薩克民歌詠唱的天堂,是自然豐饒的大草原和草原上不斷變化的生命,由此,哈薩克人在不斷體悟生活的感受中,提煉出富有哲性的哲理歌。所以,哈薩克民歌既是民族精神的歷史載體,也是哈薩克多樣文化的淵藪。我們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哈薩克族民歌文化的多重意涵,“讓我們在多元的文化視野中評判詩的意義與存在的意義,評判生命本體論與生命價值論的共性與個性,即在多元綜合性視野中重新理解生命文化的本質。”[1]哈薩克人用民歌歌詠生活,獨具情態的哈薩克民歌詮釋著哈薩克人對生命本質的詩意吟唱和理解。

一、人與自然和諧觀念的詩意呈現

(一)生動自然、妙趣橫生的勸畜歌和贊畜歌

哈薩克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由此誕生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命意識,認為馬、牛、羊、駝等牲畜是上天的恩賜,絕不是可供奴役與殺戮的對象,人類只有和這些生命和諧相處才能得以賡續。而人畜興旺是草原旺盛生命力的體現,人畜相互友善并相互依存是自然法則。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的和諧關系維系著這個世界的相對平衡,這才有哈薩克民歌“以我觀物”與“以己度人”的認知并形成穩定的理念來維護這種特殊關系,由此產生了對牲畜“勸說”,并對幼崽和母畜進行“勸慰”,而不是以凌駕于其上的姿態面對所觀照的對象。

勸畜和贊畜的民歌巧妙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和戲劇化的場景,體現人與畜之間的平等對話。從《勸山羊領羔羊》《勸牛接納牛犢》《勸馬接納小駒》《勸駝認領駝羔》《勸綿羊納羔》等大量擬人化的民歌中就可見一斑。這些民歌使用平等的身份參與對話,營造和諧氛圍,溝通生命之間的私語,即使受眾方是無法言語的動物,也不影響施與方溝通的欲望。民歌所表現的內容真切展現出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小羊羔時時離不開母親,母親是小羊羔的靠山;你若不肯認領自己的孩兒,你將終生受到它心靈的責難。”[2]還有《勸牛接納牛犢》:“阿吾肯木。阿吾肯木,我的牛兒。……你不認我嗎,阿吾肯我的寶貝,如果沾上活拉巴就覺得晦氣。”[2]言辭懇切、自然而生動。置身于人與動物生命相互觀照的場域,動物也有了“聆聽”的能力。再者,表演場面借助戲劇性的對白展示人與動物之間的特殊關系,動物安靜聆聽來自人類的呼喚,表面是人與動物之間關系的處理,背后則是哈薩克人對動物生命的敬畏,籍此讓動物參與對象化的交流活動,彌縫人類與動物之間溝通的間隔,借助勸歌、贊歌抒發哈薩克人對生命的態度,以我度人,人畜共存。

民歌中人與“非人”(牲畜)之間的對話被提高到同一平臺與高度。呼喚母羊、母牛、母馬等歌開始有一個呼喚語氣詞“希沃熱”“阿吾肯木”等,強化了委婉、溫柔、親切的人情味。“心肝”“寶貝”“母親”“孩兒”等生活化口語使用切近人與動物關系。哈薩克民歌善于運用細膩的口語虛擬人與動物精神通融的場域,既是出于對牲畜的尊崇和關愛而詩意化的歌唱,從中也可以看到遠古人與神對話的文化遺跡。

如果說哈薩克民歌中人與生命(牲畜)進行詩意的溝通,處在同一高度平視人與其他生命,那么,發自內心地贊美這些草原的精靈——牲畜的民歌,則采用了仰視的視角深情禮贊人類的朋友和衣食之源。《駱駝之歌》《牛之歌》《馬之歌》《山羊與牛的對話》《山羊之歌》《牧羊人贊美綿羊之歌》等,帶給了人們更為豪邁的激情的藝術形象。這里的“馬”“牛”“羊”被“人化”成具備高尚品質的“人”,或矯健強壯,或高雅俊美。“小白馬我的良種馬,賽場上你顯得那樣高雅;你的額鬃比絲綢還好看,你的身姿優美毛色光滑”[2],都是主人發自內心的贊美,“馬”被比作“身強力壯的青年”,被描繪成勇敢堅強的“人”,體現出駿馬矯健的身姿和高雅的動感美,這也可以說是哈薩克所期待的審美藝術形象。

(二)內容豐富的狩獵、放牧之歌

哈薩克天生就是馬背上的民族,游牧、狩獵生活成為民歌表現的另一主要內容。哈薩克人平時放牧牲畜,閑暇打獵,因而民歌主題離不開這些生活細節。尋找新草場的《轉場歌》,放牧牛羊等牲畜的《牧歌》《守牧歌》,處理羊毛、制作毛氈的《剪羊毛之歌》《搟氈歌》等。大多時間哈薩克牧民要獨自面對馬群、牛群、羊群,孤獨、寂寞時常襲來,感情無處傾瀉,總要尋找溝通的渠道。面對這些不會說話的生靈施與“人性”的觀照,歌唱牲畜、環境、自我成為哈薩克民歌有意識的選擇,這也是哈薩克牧歌發達的重要原因。

看似自由不羈的哈薩克人的放牧生活,是艱辛與快樂共存的。隨季節變化、草場條件、畜群數量的變化,他們要轉場、放牧、圍欄、護畜、防狼。游移無居的生活成為田園牧歌式的詠唱,“為了讓羊兒肥壯我放牧到深山,我吹起牧笛敘那心中的情懷。”[2]牧羊人置身遼闊的大草原,高山、白云、藍天組合成的優美畫卷,激起他們的創作欲望,憑借民族樂器牧笛與口弦,歌唱美好的現實生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韻律和諧的“我”式詠嘆調,以“我”為抒情主人公,將放牧的歡暢歌唱出來,“有我之境”的“牧馬”“牧羊”“牧牛”“牧駝”,人與牲畜放置于空闊、遼遠的草原,天山牧場被形容得如詩如畫,意境優美。畫面的寧靜與歌聲的動感交融構建了詩性時空。“我”與“駿馬”和“美女”相伴,歌聲“隨著微風向姑娘傳送”牧人的心聲,一派牧歌草原的遼闊與舒暢的審美感受傳遞出來。

哈薩克人特別崇尚狩獵文化,出現了大量有關狩獵與馬的哈薩克民歌。“馬”的藝術形象極為生動活潑,狩獵歌中的“馬騰蹄如飛”“騰空似箭”,張揚著飛躍的俊美與力量。狩獵之“馬”是哈薩克人崇拜的文化圖騰,是其心中的神化形象,代表著速度和激情。狩獵時“馬”的狂奔突襲,與“獵鷹翱翔”“獵犬突奔”“弓箭飛馳”會反復出現在歌里,顯示狩獵場面的宏大與雄壯。駕馭這些“馬”“獵鷹”的騎士形象是青春少女的偶像,彰顯著游牧民族崇尚野性的力度美。《獵人的心愿》唱到:“一匹快馬、一只神鷹、一只飛犬,能干的年輕小伙愛這三樣,再有個美麗的姑娘伴隨身旁,那姑娘美如天鵝雙眼含笑小嘴圓圓……小伙們一齊上馬喧鬧吶喊,歌手和冬不拉手也在身邊。”[3]

二、哈薩克人民對生活的深情禮贊

(一)想象瑰麗和深情歡暢的草原頌歌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哈薩克族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生活在廣袤的新疆大草原,對哺育他們的草原充滿了深厚的情感。哈薩克民歌中的審美意象是獨特的,源于哈薩克人生活的自然環境阿爾泰山險峻挺拔,天山綿延悠長,這些有別于其它草原民族。《阿勒泰》“阿勒泰高峰迎來了第一道霞光,阿勒泰人民沐浴著金色的朝陽,哪里有像你這樣美好的地方!”[2]歌頌《銀山》“堆堆聳起的不是銀山,是雪白的羊毛光閃閃;潺潺流淌的不是金河,是黃澄澄的酥油亮燦燦。”[2]“牛羊點頭微笑,炊煙繚繞,金色的阿爾泰。”[4]草原的美景在哈薩克民歌中幻化成哈薩克獨有的審美意象,阿爾泰與“金子”緊密相連,“金河”“雪白羊毛”代表著高貴、華美,也在哈薩克藝術審美意境中常常出現,由此“霞光”“鮮花”“酥油”“羔羊”等不再是現實的物景,而是哈薩克人心目中被賦予情感的審美藝術形象。撒歡的羔羊、飲水的棗紅馬、英雄少年融合成情景交融的“仙境”和“家園”。“聳高的山峰和藍天接吻,風光旖旎的草原似人間天堂,世間哪有你這樣美好的地方。”[2]生命與自然融合的體悟,才生發出這般對自然的贊嘆。

另一類頌歌是哈薩克人在新疆和平解放后獲得了新生,整個哈薩克草原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新氣象。他們對比舊時代受壓迫和剝削的殘酷與無情,贊美新社會給他們帶來的喜悅和幸福。如控訴伯克剝削人民的《巴依伯克吃人肉》:“草原上鮮花凋謝荊棘叢生,大地長夜漫漫不見光明。苦難的歲月呀!可恨那巴依伯克不勞而獲,撕咬著窮人血肉比狼還兇。”[2]贊美共產黨的《黨給的幸福》《偉大的共產黨》《黨的政策照心房》《共產黨的恩情》等大量民歌,歌中唱到“沒有太陽萬物不生長,沒有鮮花百靈不歌唱,有了偉大的共產黨,牧民過上幸福的好時光。”[2]控訴與贊美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類民歌多是先烘托氣氛的“鮮花凋謝”“大地夜漫漫”“太陽萬物”“鮮花百靈”等描述,通過類比手法營造出主題鮮明的藝術形象,由此帶來或歌頌、或控訴的情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黨領導的擁護,深刻揭示哈薩克深受戕害的苦難歷史,相比之下,現在的自由與解放彌足珍貴。

(二)世情歌的哲性美與娛樂歌的詼諧美

哈薩克民歌中教育世人的世情歌之中,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體智慧,有著與儒家思想相同的哲理性思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這些歌用富有趣味性的口語唱出,喜歡用各種數字歸納道理,向人們展示哈薩克民族智慧。如《三種急切》《四種悲情》《五種孤苦》《六種不順》《七種災難》《九種敵人》等,這些濟世經驗通曉易懂,依歌誦唱便于傳承和記憶。多是預防性、不利性人生問題的揭示,“悲情”“孤苦”“不順”“災難”“敵人”基本是貶義詞匯,可見哈薩克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哈薩克人生活的新疆地區,自然與生態環境塑造的民族生存智慧,民族發展歷程中積累的寶貴人生經驗和生活哲理,均借助哈薩克民歌形式得以續存,彌補了哈薩克書面文化不發達的弊端,這也是這類獨特民歌的初衷。正如《七種災難》告誡人們:“辦事毛躁,手兒笨拙,家中零亂,愛走家串戶;這種女人是丈夫的災難。”[2]告訴人們持家勤儉刻苦,謹言慎行,有理想和追求,生活才會幸福。并且用押韻、復沓的方式強調:“貪睡可悲不知羞,狂笑可悲不知羞;飯桶可悲不知羞,狂怒可悲不知羞。”形式的特別和內容朗朗上口都是哲性美學的集中體現。

追求“善”體現了哈薩克基本的價值觀念,“如果爺爺心善,你家賓客不斷;如果爺爺不善,那可是你的麻煩,如果父親善良,是你有思想的導師;如果你娘善良,同你頭上的寶塔一般;”[2]“善”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就在于揚“善”止“惡”,“善”帶來家庭和諧,生活幸福,人生圓滿。

飯后茶余消閑的哈薩克娛樂歌是生活的調味品,輕松、詼諧、夸張。《狐崽當獵犬》《長頸雁當耕畜》《雄鷹和公雞成親》《用麥稈做套桿》《老婆的胡須六庹長》《在草場牧魚》等,標題獨特夸飾,把不可能的事物并置,特別吸引人們的注意。“我這人從來口不出謊言,我抓了一只狐崽當獵犬。蚊子的脾性暴躁又兇狠,設下馬尾扣才使它入套環。”[2]謊言與實話、狐崽與獵犬、蚊子與套環,極度的反襯與夸張,給人們以奇崛之感。就像“蜘蛛網壓倒了駱駝”“蚊子皮做大衣”[2]等,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也只有天性樂觀的民族才有如此豐富夸張的想象力。看似不著邊際的“狐貍變成了獵犬”,“水鳥能配備鞍子”,“長頸雁當做耕畜”,“雄鷹和公雞成親”,營造的藝術氛圍凸顯了哈薩克人特殊的審美旨趣。《駿馬趴在樹葉上》《用水點燈》《踩著樹葉渡河》等,張揚著一種世俗的神性化傾向。幻想脫離現實苦難的飄然放達,凌空而起的藝術創造,根植于困苦生活卻淡化了的超然姿態,均熔鑄于民歌中。“額爾齊斯河翻著碧波,我踩著樹葉渡過了河。一輛汽車被凍得哭泣,我忙把它摟緊懷里暖熱。”[2]把不可能藝術化處理成可能,荒誕怪異的“魚兒參加婚宴”并“歡舞對歌”,而“汽車被凍得哭泣”人化的奇崛,這都是現實生活的荒誕化,目的就是引發受眾思考后感悟而擁有奇特的愉悅情感。縱觀這些哈薩克民歌文學想象的神來彩筆,揮灑自如,變幻莫測。透析這些調侃味道濃厚的民歌,我們窺見到哈薩克人對待生活的幽默態度,解構現實的嚴肅性并重構生活的自信與灑脫。

哈薩克民歌是集體智慧的藝術結晶,通過歌聲抒發生活的多姿多彩。種類繁多的狩獵歌、放牧歌、勸畜歌、贊美歌是哈薩克生活鏈條上突出的結節,原生態的哈薩克民歌蘊涵著哈薩克生活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豐富情感。“一般認為,原生態的民歌具有自發性、民間性、口傳口授性的特點,是一種純民間的藝術形式。它產生于人民群眾的勞動、斗爭、生活、娛樂之中,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所以歷來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是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之一。”[5]哈薩克用歌療治心靈的各種困惑,期待美好的未來,正是這些民歌淡化了苦難,紓解了孤獨寂寞,增添了快樂。哈薩克游牧邊疆的孤寂如同變動不居的古老生活方式需要嘹亮的歌清除枯燥和乏味,有了它生活就像歌中所言,美好、留戀、思念占據了心靈的空間,苦也是樂,苦也是美。

三、繁豐濃郁的民俗文化記錄

哈薩克儀式民歌蘊含著哈薩克的生死觀念,并通過儀式歌來強化儀式的嚴肅性,也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追求。哈薩克人認為人生重要關鍵點——生命誕生與死亡必須用歌聲來陪襯,并世代延續下來固化成特定的儀式內容。另外,也通過儀式歌表達哈薩克人所期冀的命運或者理想的生活狀態。“我們可以最終看到,作為特殊的強調功能,儀式的展演在社會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具體的族群中起到了調整其內部變化、適應外部環境的作用。就此而言,儀式的象征成為了社會行為的一種因素,一種社會活動領域的積極力量”。[6]儀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對生活的詮釋,哈薩克儀式歌是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審美闡釋。從儀式歌的內容來了解儀式的全部過程,可以明晰哈薩克人在儀式展演中的共同審美意趣和審美追求。哈薩克儀式歌有機融合到各種儀式表象之中,既具備了審美藝術的感染力,也在哈薩克人意識中形成了穩定的審美文化的圖景。我們也在這些哈薩克儀式民歌中追尋到這個民族普世的價值觀念和對人生美好理想的共同渴求。

(一)婚嫁儀式歌之繁富

哈薩克婚嫁儀式歌最為繁多齊全,婚姻儀式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歌唱,可見哈薩克對于婚姻儀式的重視。這和其他民族在婚嫁儀式中歌唱有著相似的價值體現,也是古老中國共同價值觀念的一種體現。婚嫁儀式歌依據女子出嫁的全過程為主題展開,由于婚姻迫使女子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到陌生的環境生活,哈薩克女性內心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心情。因而,勸嫁歌、哭嫁歌、訴歌、離歌等儀式歌從女性的角度切入,將女性在各種婚俗儀式里的被動性表現出來,細致描寫女性的期待、彷徨、忐忑、渴望,給婚俗的儀式莊嚴性涂上了多彩的藝術形態,也展現了多樣的女性藝術形象。

哈薩克族婚俗男女雙方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慶祝新人的婚姻,男女方都要大擺筵席,慶祝三天,婚嫁歌就陪伴著婚姻儀式不斷展開。有專門勸說新娘的《勸嫁歌》;有披上蓋頭成為媳婦的《森斯瑪》;有離別家鄉難舍難分的《哭嫁歌》《訴歌》《離別歌》;還有抱怨出嫁的《怨嫁歌》。勸嫁歌中的勸說者從社會制度的層面理性勸唱到“春天來了樹要開花呀,姑娘大了就要出嫁呀,花兒開了才能結子呀!姑娘日后總得抱娃娃!”[2]用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說出女人出嫁的必然性,再用“胯骨和腿骨相連”“草原和山相連”[7]比喻親人的關系。勸說婚嫁是該民族亙古不變的儀式,是祖輩傳下來的規矩,隱含著民族繁衍生息的本能追求。

婚嫁歌常采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喻指婚嫁的各種處境,就像“公公的心像草原,婆婆的心像紅花”“父親他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母親好像一眼溫柔的清泉”。[2]歌中有許多生活細節的描寫:父親坐過的花氈、母親用過的鐵勺、天天進出的門框,使得女孩子難以割舍難以離別。出嫁離開家鄉,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拉開帷幕把母親看一眼,清清的淚水布滿了臉,再見了家鄉,我祝你平安。”[2]《對父親的告別》《唱給父親的歌》《唱給母親的歌》《對母親的告別歌》《對哥哥的告別歌》《對嫂子的告別歌》《對鄉親的告別歌》等,表現了對父母、哥哥、嫂子、鄉親的依依惜別之情,“我堅忍不拔的父親,像男兒那樣培育我成人”,“我親愛的母親啊,我曾經貪婪地吸吮你的乳汁。”[2]這些歌唱出了姑娘、父母、兄弟姐妹復雜的心情,感情真摯動人。

婚嫁歌里有特別對唱的《加爾加爾》,是男女兩組對唱的婚俗歌。男方歌詞曲調快樂輕松,述說著新生活的美好與期待;女方曲調凄楚、悲傷,表現了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充滿惶恐與不安,這些也正是女孩子內心的獨白。“對唱在哈薩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幾乎在所有的民間節目、婚禮慶典中都要舉行對唱。對唱的歌詞即興創作,曲調大多為單樂段或經過擴充的單樂段。唱時無伴奏,多用曲尾襯詞作曲名。”[8]婚嫁歌的對唱是歌、樂、舞的完美結合,為了配合婚姻儀式的熱鬧場面,眾多哈薩克男女老少加入到舞蹈隊伍中,伴隨著音樂起舞,歌聲、音樂、舞蹈創設了一個狂歡的儀式場景,將婚姻儀式推向高潮。新娘、新郎就是這個舞蹈場域的主角,促使男女婚嫁雙方的情感狀態通過儀式表演呈現。

(二)喪葬儀式歌之莊重肅穆

和其他民族一樣,哈薩克對死亡的終極關懷,以挽歌、喪歌等形式呈現,也形成哈薩克人的特殊喪葬儀式的重要部分。哈薩克喪葬歌顯示了這個民族對死亡的深切理解以及對待死亡的態度。死亡給予人類的記憶無疑是恐懼、不舍、留戀等復雜的情感。面對死亡的儀式展演不僅體現了對于死者的尊重,也是生者對于人類自身價值的體驗。在沒有進入喪葬儀式之前,可能意識不到死亡的終極問題,儀式開始到結束恰恰將個體的人納入到死亡的思考場景。哈薩克喪葬歌借助“對于人類自身的恐懼和憂慮的體現以及對于人類自身具有信念和價值或缺乏這種信念和價值的證明”[9]來尋找生命的真諦。喪葬儀式進程中形成了體系完整的各種喪歌,如《送葬歌》《訃告》《悼父歌》《悼念母親的歌》《挽歌》等。

哈薩克《喪葬歌》悲哀、低沉的歌聲,表達出對逝者的哀思。人們唱著《送葬歌》:“上天雖然降下了雨水,可再也找不到駱駝的腳印,溫順的白駝羔呵,再也找不到親人。……墳頭已灑滿了你的眼淚,……媽媽已經跨進天堂的大門。”追憶逝者的美德,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在《訃告》歌中連用了16 句“沒有”[2]——生命如同沒有不腐銹的鐵塊、羽翅膀豐滿不缺的雄鷹、雙蹄健美無損的駿馬、四季不脫毛的駱駝等,[2]說明“沒有不死的生命”,既然“你無法躲避降臨的劫難”“殘酷無情的死亡”,那么“這是無法逆轉的規程”,[2]哈薩克人坦然面對不幸與死亡。那些孩子吊念父母的《悼父歌》《悼念母親的歌》,妻子悼念亡夫的《悼夫歌》,別人勸慰親朋好友的《勸慰歌》《吊唁歌》《挽歌》,充滿著對生命逝去的悲傷,真摯的情感令人動容,也給送葬儀式平添了肅穆與莊嚴。“昨天還健在的父親,今天卻永遠離開我們。父親是一座雄偉的山峰,災難是一位最強大的敵人。”[2]父母的離去是人生最悲傷的事情,使孩子們失去了依靠,精神上遭到重大打擊。父母無私地奉獻,他們離開后孩子們更加體會到父母給他們愛的重要,他們是“保護神”,是兒女精神的寄托與依靠。面對生者我們應該堅強地活著,勇于面對死亡,“人間沒有父親不死的人,天地間沒有母親不死的人,……自然的死亡會讓鄉親悲痛。”[2]死亡不可避免,是無法逃脫的宿命,唯有生者堅強,才可以告慰死者,也是對生命的敬重。對于那些為哈薩克族做出貢獻的人,人們給予最高的禮遇和崇高的敬意,“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像開不敗的鮮花永遠吐艷。”[2]哈薩克對于死者的哀悼儀式非常隆重莊嚴,人們從四面八方匯入宏大的送葬隊伍,馬隊浩浩蕩蕩蔓延在天山墓地,顯示了哈薩克喪葬儀式的莊嚴和對生命終結的敬意。喪葬歌悲情的苦唱,低沉蒼涼,加上冬不拉的伴奏,更顯哀歌之悲情。

莊嚴肅穆隆重的喪葬儀式向生者警示,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但是無論是現世美德還是罪惡,都是不會消失的,人們要慎終追遠。告誡現世之人要極力行善,多做有益的事情,為大家謀取福利。既然死亡無法避免,殘酷而無情,我們沒有辦法留住敬愛的生命,就淡然接受。最后的送葬儀式程式向美德致敬,“追憶您的先祖,阿布萊汗、布哈拉,個個都是馳騁沙場的英雄。……”[2]教育哈薩克人繼承善德,不負寄托。

(三)祝福歌的希冀與節日歌的隆重

哈薩克人天生喜歡歌唱,也對生活充滿無限憧憬,希望民眾都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強烈的群體意識。新生兒、出征、收獲等儀式上,哈薩克人把這些希望與理想寫進祝福的歌里。《祝福歌》唱到:“給予我們一場場盛宴,給予我們持久的平安,愿老人棕色的胡須,常浸在潔白的馬奶酒中,愿潤滑的柳木搖籃,常睡著可愛的嬰兒。”[2]《祝愿歌》:“愿你的環扣上套滿羔羊,愿你的千里駒膘肥體壯。”[2]《祝你像勇士》:“祝你像勇士,懂得怎樣沖殺疆場,……”[2]此類儀式歌,專門根據相應的儀式而定,特定的“老人”“勇士”“嬰兒”界定了儀式歌的不同內容。但是,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同哈薩克人祝福的對象緊密相關,“嬰兒”代表希望與未來,“勇士”代表剛強與力量,“老人”代表安康與智慧。體現哈薩克人感恩上蒼賜予生命并讓他們獲得新生,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守護著哈薩克大草原,禮贊勇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哈薩克人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節日的來臨,人們歡聚一起,彈起冬不拉,載歌載舞,盡情歡唱,由此誕生了節日儀式歌。節日歌寄寓著哈薩克人對生活的期望和祝愿,舞蹈歡暢淋漓,詩歌韻味雋永,詩節與音樂和鳴,詩體節奏舒展。這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的哈薩克節日民歌給草原生活帶來了祥和的氛圍,凝聚著哈薩克人共同的生存理念,也維系著哈薩克人的精神文化傳統。通過節日儀式構造共同的精神維度,凝聚著個人與群體的聯系,凝結哈薩克人對宗族、國家的超驗關系。“儀式是維持社會關系的有效手段。社會關系是抽象的,儀式把人聚集一起,采用一系列象征行為以及戲劇化形式,達到參與者對社會關系的理解。”[10]

(四)驅歌的神秘美感

還有一類儀式歌,就是誕生于古代并在現代的哈薩克人居住的地區保留下來的訣術歌。當然,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這些古老的訣術被科學認識所取代而基本消失。人們不再相信訣術,認為那是騙人的把戲,不科學。但是,在科學技術和醫學不發達的哈薩克人生活的地區,人們依舊相信古老的訣術,這種流傳久遠的神秘訣術,它的作用無法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哈薩克族民歌中有相對完整的《訣術歌》系列,包括《詛咒歌》《驅疫》《驅毒令》《祈雨歌》《呼風歌》《驅牙蟲》。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神靈的崇拜,成為訣術產生的根源,也是人們希望通過這些愿望達到詛咒敵人、驅除瘟疫和疾病、呼喚神降雨水滋潤大地、消除蟲毒,就像歌中希望的那樣:“從庫熱拉依山頂,被驅趕的賊蛇;根據圣人的指令,驅除者已到,快滾出毒蛇。”(《驅疫》)[2]對無法消除的疾病和災害,哈薩克人祈求通過特定的訣術完成。這保留了原始文化的印記,這也是邊疆民族長期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抑或是一種靠信仰的精神力量祛除不利的人類本能。“不管人們給宗教與民間信仰下過多少定義,信仰行為采用外化形式聚合善男信女……儀式便成為廣大信徒體驗信仰、解讀禪奧的方式……這類儀式,是在特定場合、特定時間、按特定程序、由特定人員執行的一套相當程序化了的行為。……時間性的音樂與空間性的舞蹈,就是通過聲響、姿態,營造空間、周知場域的藝術。”[11]

總體看來,哈薩克族儀式歌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態,源于他們生活的天山南北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是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哈薩克人現實功能逐步確定的審美價值肯定性規定。哈薩克先民的原始崇拜誕生了祭祀儀式的民歌,他的創作者不是固定的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性集體創作逐步加工的漫長歷史過程。隨著先民對自然的認知加深和視野的逐步開闊,知識屬性的各種儀式分化出來,形成了具有舒緩情感的勸嫁歌,表明婚姻的功利性和繁衍生息的種族延續功能是個體必須經過的人生過程,擔負族群的繁殖的整體性要求。這種功能的確立是族群社會認可的普遍信仰和價值追求,由社會價值走向審美價值,深化了人們對婚姻的價值肯定和對美感的崇尚。哈薩克人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已經儀式化固定下來,形成了最能表現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符號。解讀儀式歌也許是從另一個側面看到這個民族歷史的文化訊息。“雖然告別了原始狀態,藝術在民間生活中,依然寄生于自己的母體——儀式之中。”[11]考察儀式歌的不同內容,也可以看到哈薩克重大場景中民俗文化的細微之處。

四、結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我們梳理哈薩克民歌,可以看到各民族對于生命歷程的共同認知,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對于生與死的尊崇,是綰結與維系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追求的主線。哈薩克民歌和其他民族民歌都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并通過詩性化的語言加以表現,尤其注重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并把人與自然生命理解為平等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妙趣橫生的勸說歌、贊美歌。這絕不是隨性的自由吟唱,而是哈薩克人自然天性的外射。加上豐富的原生態狩獵、放牧之歌,仿佛讓我們置身曠美遼闊的草原,深切理解了草原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草原既是哈薩克人生活的場所,也是其詩意迸發的自然之源,禮贊生命也間接反映出哈薩克人對于自我與自然的原初理解,由此哈薩克民歌是其自我內在的觀照和對現實的詩意理解。隨處可唱、可舞、可歌的哈薩克民歌,彰顯了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哈薩克人隨性、自由、豁達、和諧的自然觀與藝術觀。哈薩克民歌不僅禮贊自然生命,還記錄了哈薩克民俗文化的歷史與現實狀況。繁富復雜的婚嫁儀式歌比較準確地記載著哈薩克人的婚戀觀念;喪葬歌帶有哈薩克人對于人的生命歸宿關切,使死亡儀式呈現出莊嚴與肅穆之感;哈薩克人彼此的祝福顯得真切與溫暖;哈薩克民歌中還有部分起于遠古的神秘驅歌,充滿著原始、粗糙的美感。這些都是哈薩克民歌所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帶給人們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愉悅,讓我們領略到哈薩克民歌藝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猜你喜歡
民歌儀式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畬族民歌
心聲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儀式感
現代裝飾(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縣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十送紅軍》不是純粹的民歌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看看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91视频免费|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欧美在线导航|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欧美成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com|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91视频99|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91在线精品| 天堂成人在线| 无码丝袜人妻| 色天天综合|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国内毛片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AV在线天堂进入|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色婷婷狠狠干| 亚洲成人www|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小视频在线|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一级毛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