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博

昆明湖自脫生人間起,一直就是個儲水罐。后來京城常為旱澇所困,昆明湖便升格為水利工程,司掌進城水流的儲存、輸送和調控。清朝的乾隆爺玩心太盛,執意為昆明湖和萬壽山喬裝打扮,才改頭換面為人見人愛的中國最大皇家園林。
盡管昆明湖已是花容月貌,卻不忘初心,廝守調控京都水源800年,直到今天。人們只知在柔情蜜意的水面上輕蕩雙槳,卻不知為京城安危的偉大使命她始終守口如瓶。
7000多年前,永定河改道南遷,在廢棄的古河道上,留下眾多湖沼、洼地。昆明湖就是其中之一,沒名沒姓,像個可憐的遺腹子,更沒有誰能預見到她日后會成為“世界名人”。
斗轉星移,金代海陵王于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在金山(今頤和園萬壽山)建造行宮。金章宗是昆明湖的命中貴人,他把玉泉諸水引至正好處于金山腳下的昆明湖,取名金水池,也叫金海。昆明湖便有了揚名立萬的名分,且貴為皇家御用,前程不可限量。
金代還將北長河的水引入昆明湖,使其具有了“渾浩流轉,莫知其涯”的博大氣勢。之后又修建引水渠,讓昆明湖水穿城而過,匯入今北海的山前樹后。那時北海叫大寧宮,金王奢華蓋世的離宮。從此,昆明湖水不僅日夜瀠繞在天子身邊,也成為京城的生命之水。
到了元代,昆明湖的命運再次鍍金鑲銀。先是一則傳說甚囂塵上,一個僧人在金山腳下挖出刻有花紋的石甕,說是上天所賜。元世祖不敢違抗天意,把金山更名為甕山,昆明湖也隨之改稱“甕山泊”和“大泊湖”。為解決京城漕運缺水難題,在郭守敬奇思妙想的主導下,昆明湖風頭盡顯。先是引今昌平區白浮泉水西行流入昆明湖,又在其東岸修筑一條十里長攔蓄泉水的堤壩,湖水容量陡然劇增。大腹便便的昆明湖,讓豐盈的水流涌入積水潭,使通惠河漕運這一世界著名水利工程大放異彩。昆明湖因煙波浩渺,被譽為“壯觀神州今第一”,堪比杭州西湖,故又有西湖、西湖景之稱。
清乾隆年間,四川西部發生金川之亂,第一次派兵征討久攻不下,死傷慘重。清軍大都是騎射精英,難以應對水戰。當年漢武帝到昆明平叛,同樣是吃了水的虧。為一雪沒齒之辱,便在西安挖了個人工湖操練水軍,特地取名“昆明池”,最后打得昆明部落一敗涂地。乾隆帝以先賢為師,選擇了大泊湖苦練水軍,并將其改名昆明湖。沒想到這個與北京毫不搭界的名字,竟然一直沿用至今,穿越了將近270年。
1983年,一樁奇聞轟動京城。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獲得大量北京地區的俯瞰照片。其中昆明湖呈獻給上天的影像酷似一個桃子,如真似幻:西堤像桃子上的那條中縫,昆明湖的入水口恰似桃子的把,出水口則是桃子歪著的尖兒。最為蹊蹺的是,在鳳凰墩西面桃尖的右邊缺少一塊,人們實在無法解釋,只能以“被蟲子吃了”作為說辭。
是巧合,還是有意而為?人們爭執不休。
北京市著名水利專家李裕宏在2013年出版的《當代北京城市水系史話》中,讓奧秘大白天下。
乾隆登基后,決心全面整飭清漪園(今頤和園),以供他清暑消夏。工程設計者是樣式雷第六代傳人雷思起和他的兒子雷廷昌。按照傳統,要把中國“福、祿、壽”的吉祥寓意,暗含在園林山水之間。貴為天子,更需要神靈的護佑。整個設計以佛香閣為中心,前山兩側的亭臺樓閣擺成蝙蝠兩翼形狀,遠遠望去猶如蝙蝠落在山上。“蝠”與 “福”同音,蝙蝠到了,福也就跟著來了。昆明的長廊則猶如巨龍盤桓,乃厚祿之寓也。
雷氏父子果然腦洞不凡,昆明湖被設計成一個碩大的壽桃:湖面南端窄且尖,北端寬而圓。獨具匠心的是,湖中的圓形島連同十七孔橋及橋頭的廓如亭,形若一只長壽龜脫然而出——島如背,橋似頸,亭像頭,惟妙惟肖。
如果硬說乾隆帝玩心太盛,不惜民脂民膏、大肆揮霍,一心為己精雕頤和園,也著實有點冤枉。京城積年累月受旱澇所擾,讓乾隆坐臥難安。他深知昆明湖是整治京城水患的關鍵,便大張旗鼓修建,一時頗得民眾點贊。借水利工程之名改造頤和園,則是乾隆的暗度陳倉。沒想到這一招竟然歪打正著,不僅使頤和園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不朽經典,也令昆明湖躋身中國古代十大水利工程的榜單。而二者天衣無縫地合二為一,則是世界上罕見的成功范例——僅此就可以讓乾隆爺名垂千古了。
改造昆明湖動靜最大的要算是疏浚昆明湖了。昆明湖地勢西高東低,像一只放斜了的大盆,蓄水有限。把“水盆”挖深端平后,水面積擴大了2/3,蓄水量增加數倍。用挖出來的泥土,把湖東岸填高,筑起約2米高、長1800米的堤壩,使湖東的海拔高程由48米上升到50余米。多余的泥土,堆在萬壽山上,使其更加巍峨。這似乎是一道簡單的土方算題,但水與天地間暗藏的迷局,要想破解并非易事。
那時也講軍民共建,利用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冬閑,動員數萬軍民完成了這一浩大工程。一年后,一座高達9.87米的石碑立于萬壽山前山半山腰上。正面刻著“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背面刻有《萬壽山昆明湖記》,共447字,記述了此次疏浚的目的和經過,均為乾隆帝手筆。石碑不僅高大,刀法也極為精致,乾隆對這一工程的重視與得意昭然若揭。碑文中披露,疏浚后的昆明湖,令城里的河水由深不足一尺,增加為三尺。海甸(今海淀)一帶過去沒有水田,現在是片片相連了。
昆明湖的改造持續了15年時光,乾隆可謂費盡心機。下面試舉幾例,以管窺先祖治水的靈異之心和智慧之光:
※西堤鑲嵌在天水一線間,6座亭橋情態各異,與搖曳的湖面相映成趣,那是一幅看不厭的水墨長卷。但是人們不知道6座亭橋還擔負著聯通東、西兩湖,以及分區蓄水的重任。
※昆明湖兩個最大進出水口的設置別具匠心。想象中該是巨大的水中鐵閘,然而它們卻是一對造型、規模、顏色、材質幾乎一模一樣的石孔橋:拱高而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宛如虹霓從天而降。

坐落在昆明湖西北角的叫玉帶橋,知名度甚高,是我國古橋中的佼佼者。橋孔券的兩側還鐫刻有乾隆專為此橋的題詩:“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盡橫映水晶簾。”人們為她的妙曼身姿而沉醉,卻不知道她是昆明湖最大的進水口。每天收納著北長河的流水,然后注入昆明湖。在湖的東南角,與玉帶橋遙遙相對的是秀漪橋,同樣千嬌百媚,卻潛伏著輸送進京水流的大任。
※在東岸大堤北端,文昌閣的南面建有二龍閘,雖然沒有出人頭地的樣貌,卻肩負驚天動地的大業。每逢洪水暴怒而來,便提閘泄洪,讓京城城區及附近的農田安全度汛。在頤和園北和西湖西北角的園墻下還分別設有兩個泄水門,隱沒在花影樹叢中,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只有在緊要關頭才顯露英雄本色。泄出的洪水經北長河流入清河,繞過北京城區后,直接流入北運河、海河。不知是何人的燒腦杰作,讓北京人一次次躲過洪水的暗算,卻渾然不知。
※為了保證昆明湖周邊農田用水,在二龍閘以南的東堤上還建有四處閘涵(洞),灌溉水田后流入清河。乾隆二十一年,又在頤和園以西地勢較高處挖掘了高水湖、養水湖和泄水湖,一則可分擔昆明湖蓄泄水,還可澆灌地勢較高的農田。
……
在昆明湖,看不到高大突兀的堤壩,也聽不到洶涌波濤的咆哮。不管是洪水還是清流,都在她股掌間輕松帷幄。她不事聲張地頤養著北京城,把蓄水、灌溉、泄洪融入一身。那時先人們就深諳人、水、地和諧之道,并把這個主題隱沒在山水之間。
顯然,這不是個急功近利的豆腐渣工程,不然今天,我們就不會仍然享受著她的紅利。
1991年1月5日,昆明湖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那是自1750年乾隆年間改造昆明湖后,240年來第一次全面徹底清淤。地質部科研人員在清淤現場,發現了當年甕山泊的東堤岸遺址。4年后有更大的新聞爆料:昆明湖水域的歷史超過3500年,比北京城的歷史(3040年)還要早400多年。那是科研工作者對湖底沉積物,進行反復研究分析,從10萬多個數據中得出的結論。
近幾十年由于西山水流漸次萎縮,玉泉水干脆枯竭,為保住昆明湖這盆生命之水,先后開挖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將永定河水、密云水庫的水引入昆明湖。新世紀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完工,長江之水經河北省通過暗渠流入昆明湖。
相信,一個穿流過800年歷史的湖泊,仍會不辱使命,與這座城市,也與傳奇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