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提起蟠桃會,人們便會想起《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他在天庭王母娘娘舉辦的蟠桃會上,把所有仙桃全部偷吃了個干凈,從此,他就成了長生不死的猴精。
蟠桃節從農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仙人們聚集在蟠桃宮內。農歷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誕,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瑤池舉行盛大的蟠桃會,宴請諸路神仙,眾仙也將受邀赴宴作為了一種榮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農歷三月初三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道教節日。
以北京為例,這天東便門內,河橋之南的蟠桃宮,是人們聚集的好去處,除了用桃子向王母娘娘的塑像供拜,祈求長壽、平安之外,四鄉八鄰的桃子攤販,各種吃食攤販也都聚集于此,供人們選購,一飽口福。還有一些文人雅士、官宦紳士也來此飲茶、飲酒,以桃賦詩丹青,情趣盎然。故舊時北京的蟠桃會非常熱鬧有趣。常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長堤縱馬,飛花箭灑綠楊枝,夾岸聯觴醉酒人眠芳草地……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農歷三月,新鮮的桃子上市,中國人把鮮桃,稱之為仙桃,是長壽、吉祥的象征物。凡是過生日祝壽,必用仙桃。如不是仙桃上市的季節,也都用米粉制成仙桃狀以賀慶。桃子的品種很多,有黃桃、生桃、春桃、蟠桃等。三月是桃子上市的季節,故而,人們在品嘗的同時,還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長壽、平安而自發聚集,稱之為“蟠桃節”或“蟠桃會”。

如今蟠桃節已不復存在,然而農歷三月仍是人們品嘗鮮桃的好時節,或自己品嘗,或饋贈親友,鮮桃仍是喜愛的水果。
陽春三月既是人們踏青旅游的好時季,也是人們放風箏的好季節。我國放風箏的歷史較為悠久,在唐代便已很流行了。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便有一出因放風箏而結緣的愛情劇目。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2000多年前已在我國出現。漢代發明紙后,風箏便用紙張糊制,韓信曾用細竹做骨架,面以絹貼,圖以彩繪、牽以引線,借風而飛,稱作“紙鳶”。到五代,李鄴加以改進,裝竹笛于紙鳶之頭,臨風嗡嗡作響,有如箏聲,故而得名為“風箏”一直沿襲至今。
現時,我國北方稱風箏為“鳶子”,南方稱之為“鷂子”。我國人民喜愛放風箏,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娛樂調節生活,更在于是一種精神寄托,祈求平安、無病的活動。古代放風箏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古人認為,風箏可以把個人的愿望變成現實,還可把疾病、晦氣的事,帶往天空中去掉,即消災賜福。
因此,古人認為放風箏是很嚴肅的事,放風箏那天,女子在家先準備一桌豐盛的酒菜,男子跪拜,默默地將晦氣的事說一遍,再將自己的祈求心愿也說一遍,跪拜完畢,吃了豐盛的酒菜出門至郊外放風箏,這頓飯菜民間俗稱“風箏酒”。同時,女子還要給放風箏的男子準備可口的干糧,北方以饅頭、餡餅、薄餅為主,而南方則以團子、糍飯糕等為主。“糕”與“高”同音,可象征寓意風箏放得“高”,給人帶來吉祥如意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