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拓卉

知識體系構建是從復雜的事物中找到聯系或規律,或者從簡單事物的層層堆砌中把弱聯系不斷提升為強聯系,以方便我們記憶和以后使用時進行提取而構建的一個結構。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觀念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學科的基礎知識之上的,不僅僅將知識能夠掌握住,更重要的是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空間和時間角度探知知識的規律性。筆者通過一堂高二地理復習課,以實踐的應用培養建立學生綜合能力,讓學生通過不斷建構知識鏈、知識體系,將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以期對綜合思維的培養過程窺知一二。
引入地理興致,培養學生理趣
在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往往都很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興趣的提高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效果,但是我們卻發現,學生的興趣點一過就沒有任何興奮點,注意力也會受到影響甚至轉移。因此,我們要將基礎知識淺顯易懂地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趣,使探究問題猶如剝洋蔥,層層剝開,不停探究,前有疑路,忽又柳暗花明,讓學生的興趣點不減,不停增強探究問題的強烈愿望。
復習課以“熱力環流”這一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作為開篇。首先引入一首《軍港之夜》歌曲,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點著了。音樂聲一聽,我首先拋出一個問題:“這首歌的歌詞有錯誤。”同學們特別喜歡糾錯,尤其喜歡挑戰經典,大家議論紛紛,作為復習課,學生們自然能夠找到這道簡單題目的答案:晚上吹著的是陸風而不是海風。答案一出來,學生們興趣陡減。
沒想到我緊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請同學們上來給我畫出夜晚的海風圖。”這是有關熱力環流的簡單圖形,對基礎比較扎實的同學也并沒有難度,轉眼間圖形已經畫出來了,學生還進行了解釋: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夜晚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所以海陸形成冷熱不均,陸地降溫快所以氣壓高,海洋降溫慢所以氣壓低,同一水平面形成氣壓差,促使風從氣壓高的流向氣壓低的,從冷流向熱,從而形成陸風。
我又拋出第三個問題:比較四處氣壓高低比較,這道題加大了難度,部分學生處于茫然狀態,我再提出在對流層垂直面上近地面的壓強大于高空壓強,由此點開,學生就能夠解答出來氣壓值的排序。
這部分引入是本節復習中最簡單的內容,也是最為基礎的知識,但是后續的所有知識都是以此為基礎進行展開的,所以對于基礎知識要想培養學生的理趣,增加他們探究的欲望,課程要層層推進,難度要步步加深,從歌曲到繪圖再到題目,學生的興趣一點點被點燃,學生的理趣被帶動起來,讓他們充滿斗志地將題目清楚地解答出來。這是基于基礎知識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趣,激發其不斷將問題理清楚的欲望,為下面課程的設置做好鋪墊。
知識以點帶面,建立空間聯系
知識結構之間有相互的聯系性,一個知識體系的建立是由各類小的知識要素彼此聯系構成的,要想將小的知識點連成大的知識體系,就必須依賴于小知識結構的夯實和累積,以一個個小要素建構成大的知識鏈,從而形成綜合性思維,從點到面,更加宏觀更加有深度地去理解地理知識。
例如,學生剛剛復習熱力環流的過程,了解和厘清這個簡單知識點的體系,
此時我再提出新的問題:“假設地球是一個均勻的球體,不考慮地形地貌,只考慮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到高緯逐漸減弱,那么全球將形成怎樣的大氣環流過程?”學生將熱力環流的知識放入全球環境中進行運用,畫出了全球熱力環流圖(單圈環流)。
在理想狀態下,地球赤道和兩極間存在熱力環流,當然現實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此時就要再加入現實因素:“如果加入地轉偏向力,那么此時的全球大氣循環圖又是什么樣的”考慮到加入地轉偏向力,大氣的運動就更為復雜,由此建立起全球的三圈環流圖。三圈環流的形成引起氣流的上升和下沉運動,從而形成了近地面的不同氣壓,上升形成近地面低壓,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形成不同的氣壓帶,由于氣壓不同從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受不同半球的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由此形成不同的風帶。
再次提問:“根據三圈環流圖,繪制出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圖。”
知識的鏈接并沒有到此結束,要想將知識體系不斷架構好,就要不斷深入挖掘。提問:“假設再加入全球海岸地形,那么收到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影響下的洋流模式圖又是什么樣的?”這就從全球大氣運動的影響引申到全球的海洋運動,知識與知識之間進行了架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不斷深入,構筑一個知識鏈,并繼續加深,引申到全球氣候分布圖、全球自然帶分布圖等等。知識越鏈接的深入,將知識結構建立起來,讓學生能夠從一個個小的知識點擴展到更為廣闊的知識鏈,將知識在腦中建立全面的模型,這樣能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由點到面,層層加深,學會從更為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問題。
拉開知識時間線索,培養學生綜合應用
地理知識的內容不僅僅要有深度、還要有廣度,不僅有空間的橫向線索,還應有時間的縱向線索。這樣,才能從時空角度培養學生動態的思考視野,能夠從多維角度綜合分析,將多種分析思維運用于實踐之中,將知識鏈與更為廣闊的現狀相連接。這樣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學會運用思考的能力,將知識運用于現狀是地理綜合思維期望達到的程度。
例如,要想將熱力環流知識進行合理運用,我們引出了一個海洋地理中的現象:沃克環流。沃克環流形成條件之一是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溫度不一致,西岸溫度偏高,而東岸的溫度偏低,從而形成海面的冷熱不均,這個與熱力環流是有相通性。提問:“繪制出正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沿岸的大氣運動,解釋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關系。”
由文中可以清楚看出,熱力環流的在赤道太平洋沿岸的應用,從而形成影響全球的沃克環流,引起兩岸的氣流上升和下沉運動,從而影響天氣的變化,上升氣流影響降雨,下沉氣流影響形成晴朗天氣,從而影響兩岸的地理環境,并且由此知識還能進一步解釋厄爾尼洛和拉尼娜現象,解釋我國今年氣候異常的原因。但是這部分內容又遺留了一個問題:沃克環流是如何形成的?
綜合分析知識,構建結構性體系
知識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彼此相關的鏈接。知識的運用也絕不是單個知識的構建,而是多維知識綜合運用的結果。在知識層層推進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知識運用,是我們培養學生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認為更好的知識構建是將知識框架進行合理構架之后再進行深入綜合運用,才能達到融會貫通,才能夠學會舉一反三,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思維。
例如,在繪制沃克環流圖形時,遺留了一個問題:沃克環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之前給學生講解了三圈環流——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在這里有一個風帶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由于它的吹拂從而在赤道沿岸形成了南赤道暖流,這股暖流是在赤道沿岸從太平洋東岸流向太平洋西岸,從而增加了西岸的溫度,同時東岸的海水流失,導致南部的寒流和底層冷海水補充從而形成了東西岸的冷熱不均。
沃克環流成因不僅僅包括了熱力環流的知識,還鏈接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全球洋流知識體系,將已經構建好的知識進行了綜合運用,讓學生從單一知識到多元知識鏈,從書本走到實踐,將知識靈活運用,綜合分析能力得到了充分體現,由此這節課的所有知識體系得到了建構。
知識的構建和知識的綜合運用,既能夠讓學生有了系統的綜合知識理念,更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思考、綜合思維。當然我們還希望能夠將知識的構建和知識的運用更加系統化,比如拓展到氣候、自然帶,比如在拓展到全球降水和溫度等,讓我們的知識構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
總之,我們通過一節課,對學生知識體系進行了構建,通過構建學生的知識鏈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綜合運用、綜合思維能力。科學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需求、學生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歸納、構建知識體系,重視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地理教學將會更加與眾不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