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慶 陳 翱 張詩晗 羅 強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近年來,我校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民辦高校教育規律,全面推進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實踐中,結合行業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掌握大學生的共性和差異,有針對性組織開展思想引領、生活指導、學習輔導、技能培養等工作,推進“一個網格化管理平臺”“兩類課堂內外有機融合”“三個團隊建設機制”“四大素質能力提升”的“1234”實踐教育模式。
當代青年學生需要緊密結合新時代的個性化特征,網格化學生管理是促進高校培養青年學生的重要陣地,切實提升學生管理、教育與服務,將分年級對學生實行網格化管理平臺,根據學生年級管理的側重點,將實施分層管理的模式,一年級以入學教育、理想信念為抓手,培養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刻苦學習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構建理想信念專欄;二年級以學風系列評比活動為方向,培養學生行為規范和創建優良學風,為學生構建學風建設專欄;三年級以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為發展,培養學生行業競爭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構建創新創業專欄;四年級以創新實踐就業活動為目標,培養學生就業和創業意識,為學生構建行業發展專欄。通過網格化管理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行動力,充分挖掘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夯實網格化管理平臺,建立學生年度評價機制,通過每學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利用網格化管理平臺,做好學生發展的成人成才檔案,讓學生切身感受自己的人生發展全過程。
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第一課堂是抓好理論基礎的重要手段,第二課堂是將第一課堂轉化最行之有效的途徑,為實現理論轉化實踐的目標,筆者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深度融合,在第一課堂中教師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為抓手,充分利用課堂討論、實踐活動為載體,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學院依托專業社團和科研實驗室,對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綜合訓練,拓展了課程學習的內容,使得課程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應用與發展,學生通過課后實踐和體驗,能夠及時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專業與行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全方位的實踐創新育人。學院依托實踐育人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根據實踐教學的專業特點,經過不斷完善,大學一年級融入行業認知課程,提出了樹立符合學生職業規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行業認知能力。大學二年級融入集中技訓課程,提出了實踐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進而實現了人才培養與行業、社會的有效接軌。大學三年級融入“工程能力訓練八大模塊”為主要內容的分層遞進,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構建了“一核心,二課堂,三層次,四結合”的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在專業與行業中感受和學習應用技術人才的基本素養;大學四年級融入畢業實習和創新體驗,促進學生形成職業素養和就業意識,讓學生充分感受職業工作崗位的需求,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自我綜合能力,使學生切身體驗和感受就業工作。為進一步落實專業與行業的發展,引領學生通過學科競賽、職業崗位體驗、公益活動、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體驗學習方式,著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文化素養、實干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學院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將繼續加強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校企合作單位建立長效機制,有效促進學校與企業形成長期、全面、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創新工作模式,以學徒制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健全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和提升實踐研究,推動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和成果轉化,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圖1 實踐育人
以學生輔導員教師隊伍建設為基本,輔導員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過程的重要一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為切實推動輔導員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高度重視輔導員師資隊伍建設,探索以分層管理全覆蓋的工作模式,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抓手,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與路徑載體,堅持學生導向,不斷完善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體系,為青年學生發展道路指明方向。
以學生自主管理團隊為導向,始終堅持以日常管理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嚴格落實學生日常考勤管理體制,構建黨員工作站和學生自主管理隊伍,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主管理形式,在日常工作中主要實施“學風監督崗”“模范先鋒崗”和“文明監督崗”,通過每日一檢查,每周一總結的督導制度,每月堅持落實行為規范教育、誠信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養成,有效的引領學生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規范意識和責任意識。
以教師教育教學管理為主線,引領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在組織開展創新實踐教育教學中,筆者以學生終身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以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為目標,全方位的分析學生個性與特點,改善傳統的和單一的教育教學模式,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以創新創業類競賽為抓手,使學生學到更多專業知識,形成學生自主的創新思維,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創新創業需求,全面提升學生就業技能。
近年來,第二課堂已經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學院提出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建設目標,以規范的制度化管理為基礎,以過程管理為主線,以學生的成果體驗為標準的總體要求,以學生成人成才為出發點,制訂符合學院學生發展的“第二課堂成績制度單”實施方案,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是培養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基地,充分考慮學生年齡和性格特征,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實行分層管理,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構建重點堅持以青年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健康成長,著力提升學生的獲得感。通過對第二課堂活動參與進行規劃和引導,通過網絡認證系統真實記錄每一位學生的每一次活動參與,激勵學生廣泛參與各類活動,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
現在高校學生面對就業工作的形勢考驗,社會對于人才的標準越來越高,學生對于行業的要求在更新,然而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模式也在不斷的創新與改革,為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學校將緊密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習專業技能,以研究中心為培養基地,培育先進集體和個人,建立以賽促學的方式,打造“專業競賽特色項目”,高質量組織學生團隊參加層次高的科技競賽,推動優良學風建設。通過研究中心項目研發等措施,拓寬學生所學知識點為他們以后進入社會做好準備。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始終堅持以“校企合作訂單班、服務地方經濟”為原則,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
為提高學生專項能力,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導向,堅持“先融后合,共謀發展”的道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培養具有工程素質、工程意識、工程能力、科技創新與創業能力、有系統概念和全面現代工程知識的高素質工程人才。
學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能技術人才為目標,為逐步提升學生各項綜合能力,著力開展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學科競賽,有效的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根據學科專業的特點,依托產教融合的方式,即企業到學校開設訂單班級,根據企業專業技能需求,在訂單班級教育與指導學生實踐工作中,有效的培養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為營造學科競賽的活動氛圍,多措并舉開展各項校內學科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根據學院實際情況,主要通過“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電子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等各類別比賽促進學生專業學習,拓展學生參賽規模,學院“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已達30%,真正踐行理論轉化實際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職業教育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面推進學生管理與教育,堅持項目化、專業化的工作理念,以學校“工程訓練中心和實驗實訓基地”為開放日學習,結合工科學生的專業特點,將培養合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通過職業崗位體驗和畢業生綜合實踐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素質和職業意識,幫助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和行業發展需求,結合自身情況進一步確定切實可行的就業目標,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傳承和發展學院文化,落實服務地方經濟,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類的工程,貫穿于高校學生教育教學管理的全過程,為全面融入管理和教學各環節,筆者將秉承以學生終身發展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以精細化管理為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