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銀
(武漢輕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48)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學習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關注的熱點。相關研究表明,國外的智慧學習研究重視大數據在智慧學習中的應用,強調學習分析與個性化學習。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智慧學習環境和智慧學習模式,韓國更是將智慧學習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1]。國內的智慧學習研究強調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重視智慧學習生態環境的構建,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2]。2018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把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列為八大實施行動之一,其中,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就是智慧教育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智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智慧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發展學生的智能是智慧學習的重要內容。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這些智能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者智能。但是,學生智能的發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智能,差異化和多元化是學生智能發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尊重學生智能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3],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促進學生智慧學習能力的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情境、協商與會話構建知識的意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建構性、探究性和創造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在這一環境下,學生可以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合作學習、入境學習和創新學習[4],這種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可以加速學生知識意義的建構。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在教學中精準施策,不斷優化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
科學性原則是指智慧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覆蓋是否全面,用于評價的數據來源是否真實可靠,學習評價的結果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生智慧學習能力發展的規律。因此,智慧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經過反復的論證和檢驗。
評價數據的來源不僅要求真實可靠,還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冗余數據對學習評價的干擾。與此同時,要合理地選擇數據的處理方法,提高數據分析處理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價結果,實現智慧學習評價的目標。
導向性原則是指智慧學習評價的結果對教學、學習和教學管理具有積極的反撥作用。這種反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調整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三是有利于教學管理人員了解教學過程,幫助教學管理人員做好教師和教學資源的調配,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效率。
可操作性原則是指智慧學習評價的各個環節要能付諸實踐,并且能夠獲得真實有效的評價結果。例如,評價指標體系里面的每一項指標要具有可獲取性,因為再好的評價指標不能獲取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用于處理數據的工具要界面友好,太復雜則不利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推廣應用。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要做到直觀和可視化,這樣,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學習評價結果。
3.1.1 評價主體單一
大學英語教學的組織形式是以課堂為單位,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承擔了知識傳授者、教學活動設計者和組織者以及教學管理者等多種角色,教師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學生學習評價的主體,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很少參與學習評價。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習評價難免存在主觀性和片面性,容易導致學習評價結果偏離學生的真實情況。
3.1.2 評價內容不夠全面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評價,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等人文素養的評價。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人文素養的培養則是思政課程的任務,沒有做到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
3.1.3 重結果,輕過程
在大學英語學習評價過程中,期末考試結果仍然是學習評價的主要依據,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學習結果作為評價依據的優點是方便教師給學生的學習下結論或者分等級,但是不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溯源分析,教師和學生都難以把握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影響到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改進,學習評價的反撥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3.2.1 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不同的研究領域對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的定義不盡相同。從智慧學習評價的角度,筆者認為內部評價是指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外部評價是指教師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參與的評價。內部評價的目的是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學習方法的改進,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評價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是強化對學習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具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內部評價的重點是學生自己對學習態度方法的自省,或者以一種旁觀者清的視角對學習伙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外部評價更加側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等方面的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意義在于從不同的視角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習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真實、有效。
3.2.2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全覆蓋
形成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習過程,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形成性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習媒體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終結性評價是對一個學段、一個學科教學質量的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給學生下結論或者分等級[5]。終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包括大學英語期末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國才考試。其中,大學英語期末考試主要是對學生每個學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國才考試主要是對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進行等級評定。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相結合,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過程所產生的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溯源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做出合理的預判和策略調整。另一方面,可以喚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并且通過各種優化措施來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
3.2.3 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豐富了學習評價的內容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屬性[6],也是大學英語智慧學習評價的重要內容,因為智慧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個體發展、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工具性強調的是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聽、說、讀、寫、譯五種基本語言技能。人文性強調的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評價。所謂人文性,是指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人文性往往表現為一個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因此,情感、態度和價值就構成了學生人文素養評價的核心。在大學英語智慧學習評價中,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不僅豐富了大學英語智慧學習評價的內容,還可以有效解決大學英語教學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本文探討探討了大學英語智慧學習評價的理論基礎、原則和及方法,旨在為大學英語智慧學習評價提供參考與借鑒。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已成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智慧學習已成為大學生的主流學習方式,因此,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智慧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指導學生開展智慧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熟練掌握各種智慧教學工具。與此同時,教學管理人員要深入教學一線,身體力行地參與智慧教學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扎扎實實地推進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智慧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