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琪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1)便捷性、成本低。紙質圖書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就可以翻開閱讀。相較于電子圖書需要電源、網絡等條件,紙質圖書閱讀的門檻就低多了。紙質圖書在需要深度閱讀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的傳統優勢是電子圖書不能替代的。紙質圖書閱讀條件要求低,沒有機器依賴性,可滿足大部分讀者隨時閱讀以及深度閱讀的需求。另外,長久以來,許多讀者對紙質圖書的書香情結也是它在電子圖書巨大沖擊中仍受讀者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1]。
(2)具有典藏價值。珍貴版本的考古價值和收藏價值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孤本、善本,其承載著當時社會的文化取向、道德觀念、印刷技術以及審美情操等,這些書籍見證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2]。
電子圖書是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發展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具有儲存量大、易于保存查找、便于利用、更新及時等優點。由于時效性強,對于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前言領域研究優勢明顯,尤其是讀者第一時間對外文文獻的查閱更為便利。
無論是紙質圖書還是電子圖書,提升兩者的閱讀量是閱讀推廣工作的首要目標,現在大多數高校閱讀量明顯低于教育部的要求,青年一代不讀書何以建設國家?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因此,閱讀推廣勢在必行。秉承著用文化去熏陶心靈、用美育去陶冶情操、用德育去提升素質的宗旨,引導大學生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校園里營造優質的閱讀氛圍,逐步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我國最早的關于文化育人的內容來源于《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會人倫。化成天下”。人創造了文化,同時也在接受著文化的熏陶。文化是用人文去化成天下,文化的目的是培育和塑造人[3]。
目前學術界認為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動文化四個方面,但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因此有的學者已經將網絡文化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當中。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包括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實質上是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
文化的特點即文化發揮育人功能時的屬性。
(1)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斷或湮滅,而中華文明則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化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其中的代表有漢字和史書典籍。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2)地域性。文化無處不在,人的行為舉止無一不是文化的外化形態。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都是文化的產物。地域性表現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民族性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二是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三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4)包容性。各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1)引導思想功能。大學是思想意識快速成長的階段,大學生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新思想、新風潮。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應做好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使其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陶冶情操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使學生的身體與心靈得到凈化。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資源豐富的圖書館、綠茵遍地的操場,無一不為學生情操的陶冶提供便利和保障。
(3)全面發展功能。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生全面發展。應在日常的教學和實踐中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于1975年在法國里昂舉行了關于圖書館職能的學術研討會,將保存人類文化遺產職能作為現代圖書館的首要職能。圖書館作為文化儲藏的載體,從古至今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圖書館作為文化育人的第二陣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圖書館館藏豐富,人類文明的瑰寶可謂都在這座“黃金屋”里。圖書館開展的各項閱讀推廣活動其根本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各種深閱讀、淺閱讀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書海”,徜徉在知識和文化的海洋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在青年人,社會的發展更是要依靠這一批批的莘莘學子,而閱讀是貼近文化和文明最近的方式。結合“00后”求新、求變的特性,閱讀推廣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貼合大學生的喜好,以他們喜愛的方式開展各項活動。閱讀推廣是文化育人的有效手段,在提升學生內在素養和全面發展方面功不可沒。高校做好閱讀推廣工作對文化育人來講意義非凡。
內蒙古民族大學通過閱讀推廣實現文化育人功能,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培訓類:主題豐富的信息素養課程、通識文化課程、人文藝術講座等一系列常規文化活動;
展覽類: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覽、博物館校史館展覽;
競賽類:閱讀百部經典讀書會(“諾沐”共讀活動)、中華經典美文誦讀、Super Reader角色換位體驗挑戰賽、征文活動。
不定期開展培訓類閱讀推廣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曾邀請中科院專家王渝生教授做了一場“當代科技發展的態勢與前瞻”的公益講座,他向同學們講述了當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的發展和21世紀方興未艾的六大高科技前言知識,為我校學生打開了奇幻的科技之門,在學生心中種下了科技之光的種子。通過新生在線教育、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微信移動服務,舉辦信息素質培訓、科普講座和文化講座等,探索創新用戶教育方式,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
以活動促服務,創新讀者服務形式與內容,通過“諾沐共讀”“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Super Reader角色換位體驗挑戰賽”等閱讀品牌活動,深化閱讀推廣,引領和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發揮圖書館文化育人的功能和優勢。
在各高校圖書館內,由于人員數量受限,設立專門閱讀推廣部的少之又少,大多數是像我校圖書館這樣,從各部室抽調專業人才,組建閱讀推廣團隊。但由于每位團隊成員也是各部室的工作主力,有繁重的常規工作,想要將閱讀推廣做細做精較有難度。況且,閱讀推廣有時需要多部門協調聯動,這也需要彼此間的默契配合。所以,一般以部室為單位開展的活動效果較好。若想將閱讀推廣工作更上一個臺階,還是應設立閱讀推廣部,由專人負責,以便將全部精力和好的想法付諸實踐。
很多高校閱讀推廣只在每年4月讀書月進行,每次都是倉促開展,結束后又沒有總結,第二年未見改進和升級。活動深度明顯不足,連續性和持續性欠佳是很多圖書館的弊病。因此,閱讀推廣的各項活動要提前準備,設置總負責人,動員全館館員積極參與、配合,上下聯動才能有好的效果。
在做“好書推薦”工作時,筆者發現有些師生對推薦的圖書感興趣,但由于沒有時間來館借閱或者沒有整塊時間來閱讀,他們更希望能夠獲得電子版,利用零散時間閱讀。但是沒有經費引進像喜馬拉雅、京東閱讀、微信閱讀那么便利、智能的軟件或程序,因此,一些好書也難以被高頻閱讀。另外,對于經費有限的大部分高校圖書館,不能購買外文數據庫全庫,無法滿足博士教師的科研需求;大學生經典閱讀的基礎需求也得不到滿足,這是很多學校面臨的窘境。最終的結果就是花了很多經費,實際利用率很低,造成資源的浪費。
作為高校圖書館,在與本地區其他高校館、公共圖書館的合作有所欠缺,公共圖書館往往有更先進、完備的電子閱覽設備,加強合作可彌補自身的不足。比如微型錄音棚,學生在感受閱讀的樂趣和錄音的新鮮感時,就可能對所讀的片段感興趣,緊接著就會到借閱室閱覽該書。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配以圖文,把這樣的設備打造成校園“網紅”打卡地,這就成功地激發了他們的閱讀熱情,無形間便可提升借閱率。在閱讀推廣的路上,應多以輕松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傳統文化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的工作要求,定下高校“立德樹人”的發展基調。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務是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應從千年經典中汲取精華,實現有內涵、有深度的文化育人。正如語言文字學家王寧強調的,要堅持“師古但不復古,堅守但不保守”的基本原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發展的眼光傳承好傳統文化。同時,秉承創新精神,不斷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將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作為己任。
高校應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與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校園文化是教育的靈魂,關乎人才的培養和發展。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入手。這就對新時代高等院校文化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明確了文化育人的方向。圖書館作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平臺,如何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是每位館員教師面臨的具有時代特性的挑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