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軼
近年來,在我國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思維能力的重要地位逐步凸顯?!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英語學科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其思維能力的任務(教育部 2012),對英語教師提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要求?!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將思維品質列入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強調了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并從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批判與創新四個層次描述其內容,進一步強調了要實現學生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同步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教育部 2018)。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對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普適性要求(張金秀 2016),即不再是對高中生的“專屬”要求。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習和應用語言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程曉堂、趙思奇 2016),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良好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促進自我成長。盡管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已經獲得英語教師在觀念上的普遍認同,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對其思維品質的培養情況仍然不容樂觀,甚至有不少教師認為批判性思維只能在閱讀課中培養,在聽說課中無法培養(李莎 2019)。下面將分析初中英語聽說課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聽說課教學策略。
在長期教師大量輸出、學生被動輸入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在聽說課堂中主動思考、表達的能力和意愿較弱,導致批判性思維缺失,對教材及教師教授的內容“全盤照收”,較少提出質疑。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聽說課堂上,大多數教師仍停留在文本表層語言知識的記憶、查找和理解上(呂穎琦 2019),提出的問題以展示型為主。但是,此類問題的認知目標要求僅為低階思維中的“記憶”和“理解”(李莎 2019)。同時,許多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對問題難度的掌控不當,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抑制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聽說課堂中,雖然大多數教師會呈現本堂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句型,但是由于輸出訓練過于機械化,學生只需在教師提供的挖空句型中填入替換的內容,無法在特定場景中遷移應用學過的句型,更不用說在內容上有所創新了。
立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培養目標,以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10 A Birthday Party的第一課時 Preparing for Ben’s birthday party為例,探討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策略。
本單元是教材第三模塊“飲食和健康”中的一個單元,以本(Ben)的生日派對為主題展開。文本脈絡:凱蒂(Kitty)通過電話邀請朋友們參加本的生日派對→朋友們為籌備本的生日派對購物→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本成功地舉辦了生日派對,較完整地呈現了一場生日派對從預備階段到實施階段的全部流程。
本堂課是整個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設定的課型為閱讀課,其語言功能為學生通過恰當的電話用語邀請他人參加活動,受邀者禮貌接受或拒絕邀請。根據《初中英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Invitation(邀請)的學習水平要求為C(運用),即“在書面或口頭交際中,恰當運動語言表達并回應這些功能,達到交際目的”;Acceptance and refusal(接受與拒絕)的學習水平要求為B(理解),即“聽懂、讀懂有關這些功能的語言表達形式”。又因教學內容中電話用語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基于一定的語言結構實現交際功能,因此備課組將其改為一堂聽說課,幫助學生在較真實的情境下進行聽說實踐,學習語言知識,并培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功能性語言應用能力。
從思維層面看,與朋友一起策劃、準備一場生日派對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通過邀請、接受或拒絕、協商等方式決定舉行派對的時間、地點、邀請對象、活動流程、物資、食品、禮品等。
本單元的話題知識對該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多數學生有參加生日派對的經驗。然而,本堂課涉及的所有對話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因此如何運用正確的電話用語邀請他人參加活動,以及如何用恰當的語言接受或禮貌地拒絕邀請是學習的難點。教師需要在聽說活動中基于熟悉的話題,逐步引導學生找出相關信息,梳理其用法,最后內化語言結構并應用于實踐。
另外,學生較擅長在聽力文本中尋找fact(事實信息),很少會對找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推斷、歸納、評價甚至創新。換句話說,學生較少主動、積極地思考,所以教師在活動設計中必須通過多層次、多維度、多層面的教學活動激發其思維。
基于以上對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堂聽說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By the end of this class,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1.Knowledge objectives
(1)Obtain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the phone calls in terms of the time,location and activities;
(2)Apply“be going to do”to talk about planned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3)Apply telephone conversation manner,including accepting or declining an invitation,to invite others to a planned activity.
2.Thinking skill objectives
(1)Identify the purpose of Kitty’s phone calls through gist-listening;
(2)Infer speakers’attitude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peakers’intonations;
(3)Evaluate Kitty’s characteristics.
在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后,備課組成員設計了一系列具有真實性、連貫性、層次性和深刻性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目標語言知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及各層次的思維能力。下面具體論述在初中英語聽說課中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策略。
1.創設真實情境,設置聽前預測,激活圖式和思維
基于主題創設的情境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已有的內容圖式,而利用主題圖、插圖、標題等線索的預測環節可以激發其思維,為之后的聽力內容作好準備。本堂課的導入階段是觀看一段生日派對的視頻,并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What are people doing in the video?
(2)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a birthday party?
(3)What can we do to prepare for a birthday party?
導入環節之后是聽前預測環節。請學生通過課文插圖及文章標題預測凱蒂打電話的目的。
【設計說明】在導入環節,通過關注視頻中的細節,如生日蛋糕、場景布置、禮物等,可以激發學生有關生日派對的內容圖式。在激活學生已有主題相關知識后,利用圖片和標題預測,不僅訓練其預測及推斷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引發其驗證預測的期待,想主動獲取信息,為之后的一系列聽力活動打下基礎。
2.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梳理脈絡
本堂課的第二個聽力活動要求學生精聽第一段對話,并在表格(見表1)中記錄關鍵內容。在完成該活動后,學生還需將聽力文本的關鍵信息與其四個主題進行配對。

表1:聽力活動2學案
【設計說明】常見的思維可視化工具有流程圖、樹狀圖、魚骨圖(因果圖)等,以語篇為依托,將思維的內容和過程以直觀的方式呈現(鄭鴻穎 2019)。通過這種方式,本環節以表格的形式梳理電話邀請他人參加活動必須覆蓋的四個核心內容,為之后的輸出活動提供了結構框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歸納、梳理。對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可以將配對直接改成填空,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3.搭建語言支架,建構思維
聽說課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開口使用目標語言,輸入和輸出階段的交叉可以貫穿整堂課。為了確保學生所表達內容的完整性和運用語言的準確性,教師需要提供一定的語言框架,鼓勵學生用完整的句子表達信息,讓他們在精聽完第一個對話并完成表格(見表1)后,通過互問互答(學生之間)完成答案核對(見表2)。

表2:聽力活動2答案核對環節
【設計說明】基于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支架”,通過對話的形式核對答案,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語言的準確度和完整性。該語言支撐框架隨著每一輪對話而逐步減少,在潛移默化中促使目標語句結構be going to do在學生思維中內化。
本堂課的板書設計也體現了目標語言框架的構建(見表3)。該板書隨著教師對聽力文本的處理而一步步被完善,在最后開放性輸出階段供學生參考。

表3:板書設計
【設計說明】板書提煉了整堂課的精華,涵蓋了教學目標中必要的功能性語句,拓展了文本內容,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具有指導性作用,旨在培養全班學生的多項思維能力。
4.豐富問題類型,巧設問題鏈,促進多層次、多維度思考
除了課堂中常用的展示型問題外,教師還應設計參閱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在邏輯,分析文本特征、作者的寫作意圖或說話者的意圖,挖掘文本內涵,通過推理得出文中未明示的結論,注重培養其邏輯思維中的分析、綜合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結合評估型問題,要求學生辯證地看待文本的觀點、情感態度等,依據一定的標準評價,獨立表達觀點并得出結論,培養其評價能力和創新思維。在處理第二段聽力文本時,備課組基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設計了六個問題,后三個問題需小組討論后回答。
(1)Is Jill going to the party?
(2)Why can’t Jill come to the party?
(3)Can you guess the reasons why Jill can’t come to the party?
(4)If you were Jill,what can you do to help Kitty prepare for the party?
(5)Who else can Kitty invite to the party?Why?
(6)Do you want a friend like Kitty?Why?
【設計說明】該問題鏈的設計遵循連貫性、層次性、深刻性和創造性的原則。在分析教材時,教師不僅要看教材上“有什么”,還要關注教材上“沒有什么”,主動挖掘文本內涵及“留白”。問題(1)(2)的答案可以直接在聽力文本中找到,問題(3)(4)(5)需要學生基于文本推斷,或跳出文本進行一定的想象、創造,有助于培養其分析、推理及創造能力。其中,問題(3)緊扣上一個問題,進一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推斷吉爾(Jill)無法參加聚會的原因。問題(4)要求學生轉換角色,思考將要缺席的吉爾還可以為朋友的派對做些什么,鼓勵其聯系生活實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其從多角度思考的思維方式。問題(5)圍繞策劃生日派對的話題中的邀請對象展開,鼓勵學生說明原因,訓練其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例如,有學生回答要邀請朋友或父母一起準備食物、采購物資、布置場地等,看似不經意的回答,實則為單元之后部分的學習內容作了鋪墊。問題(6)旨在引導學生評價人物凱蒂的性格,表達個人觀點,有效地訓練其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5.創設開放型輸出活動及課后作業,發展創新思維
開放型輸出活動及課后作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內化目標語言的應用,還是其展示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的一種有效途徑。常用的活動形式有Dialogue(對話)、Report(報告)、Interview(采訪)、Role-play(角色扮演)等。本堂課在聽后輸出活動環節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設計一項活動,并通過電話向他人提出邀請,其余組員作為受邀者使用正確的方式接受或拒絕其邀請,流程圖如下所示。

聽后輸出活動框架
【設計說明】本環節使用流程圖將學生須在該環節完成的任務直觀地呈現出來。在該活動中,學生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能夠提高輸出語言的主觀意愿。即使語言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可以模仿聽力文本表達。因此,本堂課聽后輸出不再局限于機械化操練,而是對聽力文本的演繹和再創造。開放性聽后輸出活動可以使學生有效內化語言知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6.綜合使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反思,深化思維
評價的目的是修正、改進,教師應重視評價對聽說課的作用。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為了促進學生提高批判性思維,教師要讓其充分利用“學生自評量表”進行自我對照,檢查課堂學習效果。本堂課的輸出環節要求學生在完成對話后使用“學生自評量表”(見表4)進行自我評價。

表4:學生自評量表
【設計說明】根據“學生自評量表”,學生能夠通過簡單勾選檢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本堂課的目標語言,及時反思、總結,并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和能力。該自評量表同樣可以用于學生互評,使學生轉換角色,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語言承載思維,兩者密不可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背景下新時期英語學科教學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要求。初中英語聽說課作為學科的核心課型之一,除了聽說技能外,還能通過一定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師應重視聽說課各環節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設計教學活動前,教師應分析教材聽力文本,根據學情整合、優化或補充材料,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真實情境,設置聽前預測;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搭建語言支架;多元化問題類型,巧設問題鏈;創設開放型輸出活動及課后作業;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等策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聽說技能的發展,以及對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能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