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堯出生于浙江省諸暨縣農村一個衰落的大家庭中。父親以行醫為生,常想為國出力,又感知識不足,力不從心,希望子女能多讀些書,將來為國為民出力。趙忠堯自幼聽從父訓,刻苦學習,打好基礎,以備日后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父親嚴厲的管教以及尚學風氣的影響,加上缺乏與外界聯系,年幼的趙忠堯只能在家里讀書。好在趙忠堯喜歡讀書,便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說,趙忠堯完全是在尊儒讀經等傳統生活方式中度過他的童年時期。
那時的學習,背誦是個基本功,而背古詩文成了趙忠堯童年的重要一部分。那些音調優美、朗朗上口的詩歌,引起了趙忠堯濃厚的興趣。在這方面,趙忠堯表現得特別早慧,有著超出一般兒童的強烈的求知欲,課堂的作業早已不能滿足他的需要。因此,趙忠堯在課外讀了大量優秀詩歌、散文。他不僅能背,而且能寫出屬對工整、含義深刻的古體詩或近體詩。他從中不但學到了歷史知識,提高了國文水平,而且還受到了傳統的道德教育。正因如此,到中學的時候,他的國文成績已經大大超出了同年級學生的水平,以至于國文老師不得不給他布置一些額外的古文來讀。多年之后,趙忠堯回憶起這些狀況時,還感嘆自己當年在古文詩書方面的成績,并說“可惜以后未能在這方面進一步深入”。但不管怎樣,趙忠堯在傳統文化中汲取了人格成長所需的思想和文化營養。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