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學家席勒曾用“審美的國度”來定義教育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認為,理想的人性應該是充盈的、完整的。教育應把學生當成真正的人、獨立的人,他們不僅需要知識和能力,還需要豐盈的精神人格及良好的審美意趣。基于此,文章從解構現代美學視域下德育校本化“三樂”德育美學內核、構筑“三樂”美學教育生態、厚植“三樂”情懷血脈三方面對J校的德育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析,力圖為未來社會培育向善向美的理想公民。
關鍵詞:德育;美學;“三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6-0079-03
引 言
教育,尤其是德育,永遠是一種“腳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腳踩大地是因為教育必須扎根于實踐,仰望星空是因為教育必須執著于“人類的理想”和“理想的人類”。康德曾說:“美是道德的象征。”美學視域下的德育是將德育理念化為美的形象,或在美的形象中寓含德育理念,讓教育雙方在相互欣賞、悅心悅意中自覺接受的教育模式,也是“立德樹人”德育精神的有效體現。基于此,以J校為例,該校的校訓是“樂己、樂人、樂天下”(簡稱“三樂”),學校著力推進以“三樂”文化為底蘊的育人文化建設,力求在美學導向的育人活動中進行道德的自主建構,培養出行事有底氣、風骨露雅氣、做人顯大氣的J校學生。
一、解構“三樂”德育美學內核
何謂德育目標?德育目標是指我們所處的社會對教育所要培養的個體在品德和規格等方面總的設想或規定。美學的實質就是個體對自由的向往及對審美的追求,而德育的目標恰恰是以塑造理想人格為己任,美可視為道德的象征,二者不謀而合,相映成趣。
(一)“三樂”德育的核心概念——美學導向
美學導向下的德育觀是一種文化回歸。從古至今,我國一直有“以美論德”的文化傳統。從文化的視角看教育,更是近年來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挖掘教育活動本性或根基的共同取向。以美論德,希望德育過程同時也成為審美和立美過程的思想,是立足當代文化的大趨勢,更合乎文化及教育的未來發展走向。因此,J校努力建構的“三樂”德育代表了一種在教育領域內對新文化理想的追尋。
美學導向下的德育嘗試是一種哲學探試。檀傳寶教授曾呼吁建立“教育活動評價的第三標準”。“第三標準”就是審美評價尺度,真善美的標準在一般理論領域中屬于公認的三種人類活動及其成果的評價尺度。在傳統教育學領域中,美的尺度目前只在美育或教育美學的層次上有過部分的確認。在“五育”并舉的今天,從教育原理、教育哲學的高度考慮整個教育活動的審美評價尺度蘊含著豐富的時代價值。
美學視域下的德育觀既追求德育的科學性、目的性,又追求符合規律性和目的性相統一所帶來的德育的趣味和德育的境界。美學視域下的德育應與形式美、效果美、藝術美等相融合,以美的形態實現對人的全面陶冶。美學德育的精神實質即消解人的各種異化,追求人格及其發展的自由與完整,這也是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最終追求。
(二)“三樂”德育的目標解讀——培養理想兒童
1.“樂己”——涂抹“美”的底色
“樂己”就是要讓學生悅納自我,用審美或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和生活,具備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樂己者,當自信。J校根據學生興趣與年齡結構,成立了健體、藝術、益智三大板塊百余個學生俱樂部,在社會上引進一批優秀、專業的師資,旨在幫助學生找到成長的著力點,激發成長內驅力。近年來,該校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均斬獲重量級獎項,已然形成了一道素質教育的美麗風景線。
樂己者,當自立。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及個性選擇,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很多來J校訪問的教師團都會對學校人文氣質濃郁的校園環境印象深刻:兩湖書院長廊兩邊是學生自己布置的畫展;藝術空間里各具特色的作品來自不同的學生之手;教室外生機盎然的窗臺,則是學生積極響應學校“以勞育美”的號召辛勤勞動的成果。
樂己者,當自律。針對學生時常出現的知行脫節的現象,學校推出了新的德育項目——“塑造J校三樂兒童”,并完善了“三樂”德育評價體系,創造性地引入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模式,激勵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主動承擔個人、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這“三自”共同繪就了“樂己”的精神底色,也是學生由己及人、立志筑夢的基石。
2.樂人——鑄就“美”的人格
“樂人”就是要關注他人的幸福快樂,讓自我存在有利于他人乃至把助人作為快樂之本。學校所追求的快樂是生命質量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審美的、道德的,也是德育美學的價值所在。
學校志愿文化建設深刻踐行了“樂人”校訓的應有之義。通過志愿服務“學分制”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活動,自覺積累學分,主動發揚“助人助己,樂己樂人”的精神,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學校構建了班級、校園、社會三個層面的志愿行動,組建了多支師生志愿隊伍,常態服務,縱橫聯動,深層發展。“蝴蝶監測生態站”“成長伙伴團”“手拉手金校義賣社”……一個又一個品牌活動從校內延伸至校外,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各種志愿服務中,體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好,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鑄就美好人格。
學校在區域內率先引進英國STEER徒跡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社交技能。課上,學生自己創設心理情景劇,生動地體會社交方式的不同給他人帶來的影響;課后,學生嘗試尋找生活中的社交足印,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在課程學習中,學生收獲了換位思考及贊美他人等社交技能,體驗了“樂己”與“樂人”間的豐富聯結。
3.樂天下——培養“美”的格局
“樂天下”者,“協和萬邦、兼濟天下”。學校的藝術項目、國際交流項目均以“家國情懷,國家視野”為理念納入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格局。
學校基于兒童視角,挖掘本土美學,賞析理解、明辨哲思蘇州園林的文化審美和藝術符號,把新蘇式文化作為文化美學的底色,開展了以“園林境象”為主題的校本化藝術教育研究。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把蘇州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與現代美學相融合,開發特色STEAM課程,運用現代美學視角傳承、發揚、演繹“新蘇州園林”,營造“園林境象”工作坊,成功地將溫潤雅致的蘇式文化引入藝術工作,以美學的視角在學生心中種下本土文化的種子。
扎根蘇式文化的同時,學校帶領學生放眼世界,努力讓其擁有世界的眼光和格局,如音樂中既有交響樂團,又有江南絲竹民樂團;美術中既有對傳統美術(國畫、版畫、國家級“非遺”蘇州泥塑、剪紙)和西方藝術(油畫、粉畫)的深耕和探索,又有融合STEAM項目編程建模、3D打印等創新活動。學校藝術教育實現了中西交融,引領學生不斷追求和成為“世界人”。
同時,學校整合家長資源,成功舉辦“跨文化交流——家長大講堂”系列瞭望活動,以此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此外,學校還與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充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國際交流氛圍。學校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尊重,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為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門,還涵養了學生別樣的氣度。
二、構筑“三樂”美學教育生態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教師肩負著國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任重道遠。教師的個人素養、人格魅力乃至言行舉止,對德育的效果有著直接且巨大的影響。因此,學校致力于構筑良好的美學教育生態,從而培養出具有獨特審美意趣、全面和諧發展的“三樂”學子。
(一)隊伍建設:“領雁工程”,引領青年成長
“樂己、樂人、樂天下”的校園文化是J校的根與魂,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三樂”學子,教師首先應胸懷大局、心有大我,以審美為底蘊,使教育觀念和內容得以改變,使之成為有境界、有樂趣、能夠讓學生樂在其中的樂學對象。在此追求下,“領雁工程”應運而生,著力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班主任專業化成長平臺,進一步發揮優秀榜樣引領示范、輻射作用,推動班主任核心素養的提升,打造一支優秀的德育成長梯隊。“領雁工程”始終秉持“導師引領、伙伴互促、項目推進、平臺操練”的發展思路,以菜單式培訓課程體系,滿足教師多維的發展需求;通過名優班主任工作室的優質平臺,提升青年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實操能力;以項目研究為抓手,形成美育與德育兼容并蓄的跨學科理論研究……
(二)課程設計:創新形式,成就美麗風景
建立以“三樂”情懷底蘊積淀為主題的德育品牌課程群:以“滋養美麗的我(樂己)”為定位的人文與藝術課程群,以“培養智慧的我(樂人)”為定位的科創與健體課程群,以“成就大氣的我(樂天下)”為定位的服務與社交課程群,配合每月的校傳統節氣主題教育校本課程,多管齊下,充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并在選擇的基礎上持續專注地突破自我,收獲真正的成長。課內課外勞逸結合、相輔相成,學生在多樣、和諧的課程活動中,心靈得以充盈,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充分彰顯了德育形式的美學價值。
例如,低學段年級各班開展“拼中國地圖,慶祖國華誕”活動,通過仔細觀察中國地圖,了解中國地圖的明顯輪廓特征,認識各省份名稱和位置,從而感受祖國疆土的遼闊。中學段年級各班組織開展“祖國在我心中”知識競賽活動,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高學段年級各班開展“愛國故事分享會”活動,通過在班會課分享英雄故事,使學生了解愛國英雄的事跡,鼓勵他們學習英雄的優秀品質。
(三)評價改革:覆蓋全面,立足核心素養
本著鼓勵性、全面性、發展性的原則,學校創新生成了“兒童成長爭章辦法”和“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三方評價體系”。前者為過程性評價,主要記錄收集學生各維度的成長足印,橫向涉及學科表現及在校常規,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而真實的事件。后者為展示性評價,教師聯合家庭參與考評,重點關注學生“社會參與”與“健康生活”兩大素養。其過程就是學生的增值性評價,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發展的過程。清晰、全面的評價體系讓培育優秀“三樂”學生的課程指向在J校教育中越來越有力、明朗。
三、厚植“三樂”情懷血脈
互聯網、云概念、人工智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充滿變數的時代。科技的發展也許會給教育的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但是教育的本質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培養他們成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美好的人。“三樂”德育基于“樂”字開展,蘊含著豐富且獨特的美學追求。這里的快樂是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短暫而縹緲的物質享受。J校培養的學生一定要擁有感知幸福——真正的、長久的幸福的能力,并愿意為之努力追求,無論過程如何艱難曲折,無論結果是否盡如人意,都不輕言放棄。
“三樂”情懷是J校的精神圖騰,以“樂己、樂人、樂天下”的儒家思想為支撐的現代美學視域下的德育文化賦予了學生別樣的成長張力。“三樂”德育為學生注入了情感、開闊了視野,喚醒了成長的內驅力。僅本年度,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展示自我,載譽無數。他們中有年少才高的兒童作家,有經驗豐富的金牌主持人,有吸粉無數的銀幕小明星,有才華橫溢的畫展策劃人;等等。他們大氣、雅氣、正氣,好學、會學、博學,樂觀、樂群、樂思,把現代美學視域下的德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演繹著屬于自己的不同類型美的形象。校園里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理想積蓄力量。
結? 語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不悔情歸處,追夢赤子心。”從某種意義上講,幾乎所有的幸福人生都是從校園開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正如檀傳寶教授所說:“世界上如果有一個最高層次的美的話,應該是教育之美。”而現代美術視域下的德育工作者正以夸父追日的執著步伐,追逐著這世上最崇高的大美。
[參考文獻]
[1]萬敏.淺析傳統經典中的德育價值[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01):53-54.
[2]米紅秋.德育美學觀:一種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尋[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02):389-390.
[3]奧斯卡·王爾德.理想丈夫[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
[4]李洋.創建志愿文化,踐行“三樂”精神[J].考試周刊,2013(81):27-28.
作者簡介:屈荷軍(1979.6-),男,江蘇蘇州人,任教于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高級教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