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事情比別人多,扛的責任比別人大,拿的工資比別人少。”媒體記者走訪發現,隨著基層審批服務機構的普及,窗口辦理事項的增多,不少辦事大廳、政務服務中心等大量基層單位廣泛聘用臨時人員,某些地方幾乎整個社區忙碌的都是“臨時工”,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很大。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瑣碎繁雜。遇到人手不足而編制有限的情況,聘用臨時人員以補充,不失為一種救急方案。然而,隨著“臨時工”隊伍迅速擴容,“倒掛”問題也日益突出,甚至出現在編者缺崗、“臨時工”上班的現象。而“干活是主力”“出事來背鍋”,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者是不公,也會在客觀上助長一些人“反正是臨時的”心理,敷衍塞責起來。記者走訪發現,部分“臨時工”存在待遇保障差、業務不熟練、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基層一線是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在大家的樸素認知中,甭管有編的還是臨時的,只要坐在窗口后面,就是國家干部,展現的就是政府形象。這也從客觀上決定了,不管是誰,是何身份,在這個崗位上,就必須兢兢業業站好這班崗。
既然廣泛聘用,那么如何讓“臨時工”安心、盡心、用心,就是基層治理必須面對的課題。一方面,相關管理應當更加規范,為“臨時工”提供必要崗位培訓,不斷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給予一線足夠關懷,積極探索其職業空間的拓展方式。無論是“推進編制資源向基層傾斜”,還是合理優化績效評價體系,目的都是要讓在編者盡職盡責,“臨時工”發展有奔頭,整體工作效能最大化。
莫以身份論短長,干事沒有“邊緣人”。不斷完善編外人員的聘用方法,也是優化基層治理格局的新探索。讓每個人的付出都能得到相應回報,必將推動基層治理生態更積極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