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枝梅
摘要: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在新時代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迎來了新的曙光。本文闡述了新時代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的特點,提出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的具體措施,期望能有效加強博物院文物保護,為文物的傳承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新時代;博物院;文物保護;傳承
一、新時代下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的特點
(一)利用高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修復
文物修復是文物保護的主要環節,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文物修復提供了更多手段。例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殘損的文物進行補充建模,建模完成后,將模型導入計算機,再利用3D打印技術,對破損部分進行補充修復,之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文物進行展覽。這不僅有利于文物的保護,更為文物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文物全面展示
由于部分文物易受光、風、震動等環境影響而產生較大的損壞,因此無法對外展覽。為了更好地向觀眾展示文物,博物院利用數字化技術,通過導入文物自身的數據,完成文物3D模型的構建,再將模型數據導入3D投影設備,便可以完整的,全面的展示文物的細節,讓公眾更好地了解無法展示的文物,有利于文物的傳承發展。
(三)文物資源的全面共享
構建以文物數據為基礎的大數據平臺是實現文物全面共享的前提。傳統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數量有限,部分脆弱的文物無法展示給大眾,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文物數據大平臺,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無法展出的文物,還可以欣賞到其他博物院的文物,極大地方便了觀眾。另外,對于文物研究者,大數據平臺也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文物界的學術研究。
二、新時代下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措施
(一)培養文物保護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新時代下博物院要想做好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離不開高素質文物保護人才,同時,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要求文物保護人才不斷掌握文物保護的新技術,以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首先,國家應加大對文物保護相關專業的資金投入,號召青少年報考文物保護類專業,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對于在文物保護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的院校或個人給予獎勵以鼓勵整個文物保護行業的創新研究。同時,博物院應加強與相關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合作,根據自身文物保護的需要,同相關部門開展培訓活動,聘用成績突出的培訓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文物保護能力。其次,博物院應注重新老結合,在博物院文物保護工作中,老員工往往經驗更豐富,但對于信息技術卻不甚了解,而年輕員工可以熟練使用各種信息技術,然而經驗不足,這便需要博物院做好新老員工之間的搭配,以便于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的成效[1]。此外,博物院應積極組織工作人員學習文物保護新技術,不斷掌握先進的文物修復技術,提升員工自身文物保護觀念,不僅有利于博物院自身的發展,還有利于加強對文物的全方位保護。
(二)構建文物數據庫
新時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利用互聯網,構建完善的文物數據庫,對文物的保護和傳承發展有重要意義。構建完整的文物數據庫,不僅能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文物資源共享,還能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學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進而起到了文物保護和傳承的作用。首先,各個博物院應根據自身情況,設計具有特色的網站,并將自己收藏文物的完整數據上傳到網站中,供學者和大眾快速查閱和了解文物的具體信息。其次,博物院網站應聯合其平臺,將自身文物數據上傳到大平臺,大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各個博物院的文物數據進行分類整合,構建以各個博物院上傳的文物數據為基礎的文物數據庫。數字化技術主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將其應用于文物保護之中,可將全省文物進行整合,促使歷史愛好者可通過網絡平臺了解文物。大平臺建立的文物數據庫,采集文物信息,展示文物,開發自身系統建設,有效實現文物的數字化管理[2]。通過大平臺構建的文物數據庫,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博物院文物保護工作的效率,還有助于文物的分類,建立相應的文物保護體系。通過大數據平臺對文物進行統一的管理和保護,將文物劃分為可以對外展示與不可對外展示兩大類。
(三)加強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的宣傳工作
加強博物院文物保護與傳承的宣傳工作,是提升公民文物保護意識,實現文物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式。新時代下,新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院文物保護和傳承發展工作創造了條件。運用新媒體和互聯網技術,通過普遍被大眾接受的電視、廣播、短視頻、網頁等形式,向觀眾展示文物保護工作者認真地工作態度以及文物保護工作的艱難,讓大眾了解文物保護的工作性質,不斷加深觀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知,引發大眾對文物傳承發展的討論,達到宣傳的目的。另外,博物院可以通過定區舉辦活動的方式來達到宣傳目的。通過有獎問答、免費展覽、文物修復體驗等,博物院積極與公眾互動,讓公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遠古文明,體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艱辛,不僅有利于宣傳工作,還有利于提升公眾對中華文明的認知。最后,宣傳工作要站在觀眾的角度上,只有以觀眾的視角為核心,才能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例如,央視頻道播放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其實,早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前,國內已涌現出不少以故宮為題材的文博類紀錄片,他們或采用不同的敘述內容,或采用不同的拍攝方式向觀眾傳遞著故宮的故事,但此類創作模式會給觀眾造成創作者是博物院方、各學科專家代言人的觀點[3]。相比之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好的以觀眾的視角進行轉述,使觀眾可以多元化,全方位地了解故宮,觀眾仿佛身臨其境一般,也樂意接受其中的專有名詞和專業術語,有效的拉近了故宮文物修護工作和觀眾的關系,起到了極好的宣傳效果。
結束語:新時代下博物院文物保護和傳承發展工作較之前雖然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工作任務依舊繁重且艱巨,因此,博物院要重視新技術的利用和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同時,積極鼓勵和呼吁大眾參與文物保護和傳承工作,讓承載中華文明的文物永遠煥發光彩,促使公眾不斷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張佳敏.信息時代背景下博物院文物保護措施研究[J].文化產業,2021(05):110-111.
[2]李文潔.博物院文物保護的創新性路徑[J].辦公室業務,2021(09):48-49.
[3]郭侍鍔.博物院空間與觀眾的另類連接——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說起[J].上海藝術評論,2021(0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