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魚菜共生技術日益得到關注和重視,技術本身也在快速發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其相關的專利申請呈增長趨勢。為了解與魚菜共生相關的專利申請的整體狀況,本文將針對魚菜共生的循環工藝的閉環共生專利技術發展路線進行分析。
關鍵詞:魚菜共生;專利;技術
魚菜共生系統作為一種循環水養殖的新興生產模式對于我國農業生產既是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在我國大規模建設魚菜共生系統,將大幅度減少水資源的使用,并且減少水處理的費用[1]。馬子超等[2]為閉環型魚菜共生系統設計了基于ZigBee的無線傳感系統,為閉環型魚菜共生系統未來的自動化開辟了一種可能途徑,李志娟等研究了閉環型魚菜共生生產系統模式中合適的魚菜比例,為閉環型魚菜共生系統的適宜魚菜比例提供了理論依據[2]。下面將詳細分析各技術分支的專利技術發展情況,并梳理出相應的技術發展路線。
對于魚菜共生的閉環共生,中國最早的申請為文獻號為CN205305735U,其公開了一種有機魚和植物的共生系統, 涉及農業水產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有機魚和植物的共生系統。所述有機魚和植物的共生系統,包括魚池(1)和植物無土栽培區(2),所述魚池(1)水面設置有網狀傳送帶(4),所述魚池(1)的池底培育有底棲類生物,所述植物無土栽培區(2)設置在魚池水面網狀傳送帶(4)上。本實用新型共生系統減免了單獨工廠化養殖的物理化學處理與單獨無土栽培所需的大量無機礦質化學元素,兩者取得有機結合后,可以實現真正的免化學農藥與肥料的有機生態栽培與養殖,為市場提供無污染的有機食物。在1997年,文獻號為CN206629778U,其公開了一種蝦菜共生系統,公開了蝦菜共生系統,包括蝦池,所述蝦池通過第一連接管與銷化池固定連接,且硝化池一側設置有過濾池,所述過濾池一側設置有水耕池,所述水耕池上表面設置有浮板,所述水耕池底部一側安裝有抽水泵,且抽水泵通過第二連接管與排水口固定連接,且排水口位于蝦池的上方,所述第二連接管上安裝有增氧泵,所述過濾池與水耕池的連接處之間連接有涵管。本實用新型中,該蝦菜共生系統,采用到微生物、植物、蝦三者共營共生的技術,利用三者間的生態關系實現能量物質間的可循環可持續動態發展,達到一種仿自然生態而勝于自然的生態的人工系統,保護了環境,相比于傳統的工業化養蝦,成本更低,達到了節水、節料和節能的效果。
2001年,臺灣申請了大量的關于養耕共生系統的專利申請,文獻號為TWM480868U,其公開了一種養耕共生系統,其包含:一共生設備與一觀賞設備,該共生設備系包含一養殖部、一種植部、一循環裝置與一回流部,該養殖部系與該種植部互相連通,該循環裝置系透過該回流部連通該種植部,并將水回流至養殖部與該觀賞設備;該觀賞設備系包含一缸體,該缸體系呈透明并與該養殖部相連通本創作系透過該觀賞設備之缸體來養殖觀賞用之魚類,以增進該養耕共生系統之觀賞價值,且藉由該循環裝置使得該養耕共生系統內的水得以循環回流於該缸體、該養殖部與該種植部之間,系亦可減少該缸體需要換水之次數
2007年,文獻號為JP6150413B2,其涉及一種有生物絮團的閉路循環水產共生池等水產養殖物質和植物,所述養殖水體水生植物物種的植物生長裝置.養殖水體中的有機物質作為植物營養物質和水中純化植物栽培設備.純凈水被再利用作為用于水生物種養殖水體。本發明有利于水生生物和植物共生養殖,無需任何養殖水體的交換.用于生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2008年,文獻號為DE202017107283U1,其公開了一種養殖水生動物的水產養殖系統,尤其是魚, 帶有養殖容器(6),養殖容器(6)內裝有養殖水(5),養殖水用于水生動物, 一種用于飼養動物飼料(3)的容器(22), 尤其是海洋蠕蟲(3), 一種用于培養植物(4)的容器(23), 一種具有藻類的藻類反應器(9), 具體地,一種藻類懸浮液(40),以及一種與容器(6,22,23)流體連接的用于培養水(5)的連接回路(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路(13)中還包括用于培養水(5)的儲液器(54),所述儲液器(54)被設置。
時間遞進,來到2013年,文獻號為TW201200006A,其公開了一種植物共生袋裝置,尤特指本體內部可供放置水草與共生植物,本體底部設有弧形缺口,藉以固定在樹干上,本體兩側設有束緊帶,可以調整大小束縛在樹干上,本體的前方設有盛水槽,盛水槽上方設有開口,可供穿設一條吸水帶,做為將盛水槽中的水分或肥料慢慢虹吸至本體底部,保持共生植物根部濕潤與養分,為其特徵者。2013年,文獻號為RU2330406C1,其公開了用于不同的生產者魚的種類在該池混養中。該方法是通過放養有價值的物質-鱘魚進行,鮭魚,在一個或多個附加的小池放入該主大池是為放養與一個或幾個附加的種類草食性魚類 : 銀鯉魚,草魚或鲌魚的種類,鯔取決于物種和工藝用于提高本發明的主要物種的規格,該池的底部是放置在該床,如果該深度盆的是低于5-7μm的一種制成的布的聚合物材料是敷設在該底部; 該池以收集殘留物的飼料養殖魚類的飼料和糞便。
2019年,文獻號為KR200258786Y1,該裝置用于使用所述相同的栽培殼和栽培裝置涉及多步型貝類,泵分配器流動為通過所述柱狀層間的結構和一種骨架具有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栽培通過培養包括一種窄,以代替在多階段,和許多即使在安裝面積的栽培殼提供了第二,礁為框架的這種明中還能夠被用于。用于目的的所述,該裝置用于目的的所述栽培殼記錄的缺陷管理信息和多個用于養殖箱。
參考文獻:
[1] 饒偉等,循環水養殖新模式—魚菜共生系統,中國水產,2017,(20):76-79.
[2] 李志娟等,閉環型魚菜共生系統模式探討,蔬菜,2019,(6):13-16.
作者簡介:欒德琴(1984-),女,副研究員,博士,現主要從事專利審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