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妹
摘要:目的:研究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肺+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21年到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分析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結果: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運用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效果顯著,可推廣。
關鍵詞:無創呼吸機;慢性阻肺;呼吸衰竭;臨床效果;血氣分析指標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性疾病,此疾病的患者若是沒有得到及時和針對性的治療,會使得疾病不斷進展,引發二氧化碳潴留并發癥,亦會造成患者出現重度的缺氧,最后有呼吸衰竭問題出現,將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1-2]。所以,對此疾病需做到對癥治療,若是患者出現合并呼吸衰竭問題,需盡早處理,繼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基于此,本文將分析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肺+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到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48例,平均年齡(72.16±4.28)歲;對照組患者48例,平均年齡(72.14±4.24)歲,一般資料(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在入院之后要絕對臥床休息,而后依照患者的病況給予患者祛痰干預、抗感染干預、擴張支氣管干預以及營養支持等相關常規的治療。在必要的時候,需要給予患者酸堿平衡糾正干預、持續性低流量吸氧干預以及電解質紊亂糾正等問題。對于存在特殊病癥患者,需給予其合理與科學的對癥干預,合理運用糖皮質激素藥物和呼吸興奮劑藥物等相關藥物進行對應性治療。
1.2.2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之上,為患者提供無創呼吸機(CPAP)治療。將呼吸模式調節為:在第一次運用的時候,把吸氣位設置成8~12 cmH2O,將呼吸頻率設置成12-~18次/min。而后對患者癥狀實施動態化評估,與患者的實際癥狀結合,逐步的調節呼吸頻率。在必要的時候,需引導患者科學地進水、進食,鼓勵患者可自主的咳嗽與排痰等。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分析兩組血氣分析指標。
1.4數據處理
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析兩組血氣分析指標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對比(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COPD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若是任由疾病進展,病變的支氣管上皮細胞有壞死、變形和纖毛粘連以及變短等問題,都會使得疾病明顯加重,引發其他的并發癥,例如,呼吸衰竭等。而且,疾病持續性惡化,會使得支氣管壁的結構出現重塑,而管道出現狹窄會使得氣流運行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肌體缺氧。若是病情嚴重,甚至會造成肌體組織有廣泛性質的損壞,對肺泡通氣造成負面影響,使得氧合功能明顯失衡。相關研究指出,運用CPAP(無創呼吸機)能夠對呼吸道感染引發的肺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與呼吸道粘膜腫脹問題抑制,降低呼吸中所受阻力,減少吸氣的功耗,將呼吸肌疲勞問題緩解[3-4]。
臨床常規對此疾病治療時,一般會運用擴張支氣管、抗感染、持續性低流量吸氧以及祛痰等方式,可將患者的肺部換氣量和通氣量加以改善。但所獲得的療效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將CPAP引入其中,不但能夠有效克服狹窄氣道中存在的氣體阻力熱,保障其獲取更高量的吸氣壓,可在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肺泡通氣量,對患者的呼吸功能加以改善。
參考文獻:
[1] 安華,孫一兵. 無創呼吸機聯合納洛酮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J]. 醫療裝備,2021,34(6):76-77.
[2] 黃群英.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研究[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21,19(6):95-96.
[3] 呂洪萍.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20,18(6):36-37.
[4] 李雅. 有創與無創呼吸機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J]. 醫療裝備,2021,34(2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