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霞 蔡麗
摘要:目的:探討ICU重癥患者護理中心理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療的100例重癥患者患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與觀察組(心理護理),每組各50例,觀察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明顯更低(P<0.05)。結論:加強對ICU重癥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幫助患者改善其心理狀態。
關鍵詞:ICU重癥患者;心理護理;臨床效果
由于ICU重癥患者死亡風險較大,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間極易引發焦慮、不安等不良心理狀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因此,臨床還需在對ICU重癥患者進行治療時,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消除不良心態,才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基于此,本文就ICU重癥患者護理中心理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ICU重癥患者(100例),入院起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終止時間為2021年12月,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均為50例。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18~78歲,均值(44.84±3.26)歲。觀察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19~80歲,均值(45.12±3.18)歲。本次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住院期間密切觀察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記錄護理文書,并加強環境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
觀察組: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1)啟發式心理護理:護理開始后,首先需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開導和啟發,幫助患者消除其心理壓力,緩解其焦慮或緊張等不良情緒,使其能夠以良好、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同時進一步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消除距離感,確保患者能夠主動參與到治療當中。(2)開放式心理護理:住院期間定期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精神,同時分析影響患者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針對潛在的負性情緒,需根據其影響因素制定預見性焦點式心理護理方案。針對擔心術后可能會引發并發癥的患者,需主動與其進行溝通交流,鼓勵患者傾訴,耐心傾聽,期間切勿隨意打斷患者,使其能夠感受到關懷,促使患者放松,傾聽結束后需對其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包括為患者講述相關并發癥及治療方法、介紹相關治愈案例等,以此調節患者情緒,使其恢復自信。(3)討論式心理護理:以朋友的角度與患者進行聊天,從患者心理特點出發,對其病情變化情況及臨床治療的問題進行討論,提高患者認知程度,消除其負面情緒。
1.3觀察指標
于護理前后采用焦慮(SAS)、抑郁(SDS)自評量表評估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2個量表的測評維度主要包括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以及精神運動障礙等,總分值均為100分,分數越低患者心理狀態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 ±s),行χ2檢驗計數資料(%),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既往臨床主要對ICU重癥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干預,雖具有一定效果,但該護理內容較為片面,無法針對性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作用有限[2]。
心理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為其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方案,旨在促進患者的康復[3]。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主動與其進行溝通交流,能讓患者感受到關心與愛護,可有效消除護患之間的距離感,消除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芥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促使其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在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方面效果顯著。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明顯更低。提示心理護理可幫助ICU重癥患者消除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對ICU重癥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 莊永玲,薛俊琳. 提高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中心理護理的影響效果探討[J]. 醫藥前沿,2021,11(12):136-137.
[2] 張偉. 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效果的臨床分析[J]. 繼續醫學教育,2021,35(1):136-137.
[3] 杜厚倩. 綜合護理干預在ICU重癥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 中外醫療,2021,40(1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