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艷 白靜
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癥患者實施營養支持護理的療效及對提高患者營養情況。方法:隨機將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20例ICU重癥患者患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與觀察組(營養支持護理),每組各60例,觀察兩組患者的營養水平。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營養指標水平明顯更高(P<0.05)。結論:加強對ICU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營養狀況。
關鍵詞:ICU重癥患者;營養支持護理;營養情況
ICU內的患者多以急重癥為主,機械通氣是維持其生命體征、控制其病情進展的重要手段,但在使用機械通氣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若不能配合科學、可靠的護理,治療后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進而延緩其恢復速度[1]。因此,臨床還需在ICU重癥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時,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支持,才能促使患者盡早康復。基于此,本文就ICU重癥患者實施營養支持護理的療效及對提高患者營養情況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120例),入院起始時間為2019年1月,終止時間為2021年12月,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均為60例。納入標準:危重癥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多臟器衰竭者;認知障礙者。本次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做好環境護理、飲食護理。
觀察組:對患者開展營養支持護理。(1)建立小組:組建營養支持小組,小組成員經過培訓后,需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營養支持方案,并對患者開展腸內、腸外營養支持。(2)心理護理:告知患者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并評估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根據評估結果展開心理疏導,同時為患者介紹相關治愈案例,提升其治療自信心。(3)腸內營養支持:為患者滴注500mlk整蛋白型能全力腸內營養混懸液,第一次滴注速度需保持在20ml/h,確保患者可耐受后逐漸增加至30ml/h。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營養指標水平進行檢測,主要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及轉鐵蛋白(Treansferrin,TF)。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 ±s),行χ2檢驗計數資料(%),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營養指標水平比較,護理前兩組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既往臨床主要對ICU重癥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干預,以此來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療,該護理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患者的病情,但護理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整體作用有限[2]。
營養支持護理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充分滿足患者對營養的需求,相較于常規護理而言,該護理內容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3]。本文觀察組護理后營養指標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P<0.05)。可見加強對ICU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護理,可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
綜上所述,對ICU重癥患者開展營養支持護理,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營養狀況。
參考文獻:
[1]郭裕婷,鄭曉莉,陳艷艷,等. 營養支持護理在ICU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 中外醫療,2021,40(28):117
-120.
[2]梁艷珍,張月蒲,姜妮. 系統營養評估引導營養支持護理在ICU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9):39
-42.
[3]倪榮.綜合性護理干預對ICU重癥腸內營養支持患者的影響[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2(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