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華

摘要:目的:探討在膽結石患者治療中以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施治的價值。方法:試驗對象選于2019.01-2021.07期間,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膽結石患者12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2組,分別以常規三孔腹腔鏡與改良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施治,統計組間手術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及住院時間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通過以傳統三孔腹腔鏡與改良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施治,均可得到理想治療效果,但應用改良法治療,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易被患者所接受。
關鍵詞:膽結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施治效果
膽結石屬于臨床常見外科病癥,主要是因膽固醇及膽汁酸濃度占比發生改變所致,早期時大部分患者癥狀并不明顯,一旦未及時得到有效救治,易加重病情同時,還會延長患者康復時間[1-2]。本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探討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施治的價值,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本組入選對象為120例存在膽結石疾病的患者,組間以隨機數字表法實施分組,對照組:年齡在27歲至55歲,均齡值為43.87±6.04歲,男性35例,女性25例;觀察組:年齡為25歲~57歲,均齡值在44.05±6.17歲,男性與女性占比各37例及23例。綜合分析2組資料數據(P>0.05),可對比。
1.2方法
2組均予以氣管插管全麻處理,調整患者體位為頭高腳低位,將手術床朝左傾斜約15°至30°,維持氣腹壓力為12mmHg-14mmHg,2組患者所應用的腹腔鏡設備與器械相同。觀察組:先在患者臍下或者臍右側取1個10mm的弧形切口,常規建立起CO2氣腹后,穿刺10mm Troear,并將腹腔鏡置入,明確膽囊具體情況,于直視下分別在臍左側及腋前線臍水平位置穿刺5mm Trocar,將彈簧抓鉗與電凝鉤置入,以彈簧抓鉗進行牽拉,充分暴露出膽囊后以電凝鉤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分離,明確膽囊三角關系之后,對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實施結扎與離斷處理,以電鉤對膽囊實施剝除并放入至標本袋中,待膽囊床止血成功后經臍部取出標本袋,對腹部切口進行縫合處理。對照組:分別在臍下、劍突下與右鎖骨中線肋緣下取1個長度為10mm、10mm及5mm的切口,氣腹建立與膽囊切除方法與觀察組相同,經劍突下切口將標本取出。
1.3指標觀察及判定標準
統計手術效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疼痛程度及住院時間,其中疼痛程度在術后以VAS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價,總分10分,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
1.4數據處理
本研究數據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所得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以百分數%與t值表示,以卡方x2與(x±s)進行檢驗,若檢驗顯示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表1可知,通過對2組手術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但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2組術中失血量及住院時間無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現階段中,臨床在治療膽結石患者時,對于滿足手術指征者以手術方式施治,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得到理想治療效果[3]。近年來,基于臨床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背景下,腹腔鏡技術趨向于成熟,通過在腹腔鏡下展開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失血量少、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勢,易被患者所接受[4]。與常規三孔法相比,改良法LC操作平面與膽囊間相隔較遠,但改良后兩個操作孔及膽囊間仍于腹腔匯總形成一個三角形操作空間,且手術視野暴露良好、切口更小更隱蔽,患者疼痛感較輕。本研究中,經比較普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改良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膽結石患者中的施治效果差異性,結果發現觀察組手術時間為56.30±3.89min,高于對照組45.87±5.14min,觀察組疼痛評分為2.53±0.76分,低于對照組3.92±1.04分,但觀察組與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及住院時間無顯著差異,證實以兩種手術方式施治,均具備一定有效性及可靠性,雖然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長,但其術后疼痛感較輕,易增加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膽結石患者的治療,以改良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施治,所得手術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孫劍.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2,16(03):37-39.
[2]張正慧.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并膽囊息肉的有效率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22,38(01):72-74.
[3]張海強. 膽結石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及對患者并發癥發生的影響[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1,32(12):1413-1415.
[4]羅智明.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江西醫藥,2021,56(11):201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