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周圍性面癱也稱作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在中醫中歸于“口僻”、“吊線風”的范疇,一般認為是脈絡空虛、風寒熱感染,導致肌腱丟失,經絡不暢。不及時治療對患者生活造成影響較大。發病后患者表現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面部萎縮或痙攣。針灸治療可以對局部面神經水腫起效,對改善預后具有積極的影響。本文對周圍性面癱應用針灸治療的情況進行研究,為臨床治療和科研提供參考借鑒。
1.西醫治療周圍性面癱
西醫治療周圍性面癱多使用藥物治療,通過抗病毒、抗激素、可以營養神經和擴張血管功效的藥劑,以此幫助患者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對受壓神經也能起到有效的緩解作用,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正常。西醫起效快,遠期效果不佳。如果長期用藥,藥物自身副作用較大,對患者會產生不良反應,尤其是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西藥治療效果有限,臨床要謹慎用藥。
2.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
針灸是一種綠色療法,對人體不會產生副作用,操作簡單,而且有效性好。通過針灸治療,能幫助人體調理經絡和氣血,通過針灸刺激,對面神經也能起到興奮作用,從而促進淋巴組織和周圍局部血液循環,使炎癥物質可以迅速吸收,從而及時解除血管痙攣的狀態,利于面神經功能的恢復,療效顯著。臨床對針灸治療方法進行研究,發現針灸治療方案較多,具體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相關知識下面進行簡單的闡述。
2.1傳統針刺
淺針法是施針者采用輕柔手法,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面部肌肉施針,刺激十二經絡浮絡、孫絡,以此幫助機體調理氣血,對患側面部肌肉的僵硬狀態能起到有效的緩解作用,同時能促進面部肌肉恢復正常的功能。有研究發現,常規針刺過程中配合淺針操作,可以明顯提高治愈率。這是由于施加淺針操作時,對于患側面部局部的血流供應能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由表面肌電圖開展早期介入治療,可以促進面癱的恢復,確保臨床治愈率。
巨刺法是早期在健側進行針刺治療,對于神經水腫不會造成不良影響,對健側肌肉針刺治療,能幫助健側肌肉恢復正常的功能,使面部肌肉兩側恢復平衡度,對于患側恢復也有積極的影響。有研究發現,將巨刺法用于患側針刺治療,安全性較高,而且可以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如果健患側同時施針治療,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率,維持較好的遠期效果。
半刺法是由淺內而疾發針,以毫火針半刺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可以取得較高的治療效果。與單純西藥治療相比,療效更佳。
透刺法與傳統針刺法比較,療效更佳。通過精簡用穴,增加對穴位刺激,對針感傳導,不斷擴大針刺治療范圍,減輕疼痛,而且能縮短治療時間,患者更愿意接受并配合治療。通過表面肌電信號為標,對透刺法療效進行量化的反應,通過研究確定透刺法的療效顯著,切實有效。
2.2電針
電針疏密波用于周圍性面癱療效顯著,尤其是與常規針刺聯合用時,能明顯提高療效。電針治療,能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元的形態和存活率,維持神經軸突良好的生長狀態,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有研究發現,將電針與中藥、艾灸、推拿及梅花針等方式聯合使用,對于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面部癥狀也著積極的改善作用,進而提升療效,起到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
2.3灸法
溫針灸:周圍性面癱臨床選擇溫針灸法治療,用藥前以溫針灸治療,通過各項指標評估,發現加入溫針灸后,對于臨床療效有著積極的影響。尤其是與針刺、艾灸等聯合使用,可以實現行氣活血和疏風散寒作用,幫助患者消除面神經的水腫問題,利于面神經及早恢復正常。溫針灸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針刺加艾灸治療,療效優于其他單一治療方案,能明顯提升臨床療效。
熱敏灸:針刺療法工作原理是“刺這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從針刺得氣理論分析,明確到“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可見,熱敏灸感是在熱敏穴位上懸灸艾,通過對熱能的傳統、擴大、穿透等功能,實現激發經氣和治療疾病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將熱敏灸與西藥聯合使用,對周圍性面癱治療,療效更高,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評分。可見,熱敏灸用于周圍性面癱治療,確切有效,臨床可以熱敏臍灸聯合使用,激發經氣,確保臨床療效。
3.聯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
針刺與穴位埋線聯合使用,通過各項研究和數據分析,發現,針刺聯合穴位埋線,療效療效明顯優于西藥聯合電針的療效。穴位埋線與針灸聯合使用,對于面癱康復具有積極的影響,以此有效控制治療的并發癥,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針刺與罐法聯合使用,通過拔罐可以對患者面部吸附并移動,對面部罐進行牽拉,促進血液循環,對于患者面部神經功能也能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針刺與面部走罐聯合使用,與單純毫針針刺治療相比,治愈率更高,生活質量提升明顯。針刺可以選擇風池穴,配合梅花針叩刺,與拔罐治療聯合使用,及時引出外邪,配合針刺治療,對于消除患處的面神經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利于及早恢復正常的面神經功能。
4.特色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
自血療法是抽取靜脈血對穴位注射的治療。例如:中醫辨證選擇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由足三里開展自血療法,能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足三里是重要的保健穴位,對此穴位實施自血療法,可以起到扶正補虛的功效,幫助患者患側面部改善局部的微循環,激活面部肌細胞的活力,療效顯著。
5.其他療法
以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對患側面部受損神經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從而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促進面神經恢復正常,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思路。針刺對患側面部治療,能發揮星狀神經節阻滯術的療效,對于患者的眼瞼閉合不全、面部板滯及口眼歪斜等癥狀能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
6.小結
綜上所述,針灸用于周圍性面癱治療,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技術。一般針對急性期患者選擇淺刺針,恢復期使用電針、透刺法和滯提法。對于施針時機需要臨床進一步研究,并沒有最佳治療期,只能針對患者實際情況中醫分辨論治,才能選擇最佳治療方案,取得預期的療效。同時,未來研究也要進一步擴大對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加強遠期隨訪,優化治療方案,才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