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峰
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醫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對于心身疾病的認知仍然相當局限,探究不深,進展緩慢。中醫學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一直為國人所認可、享用,尤其是“祝由術”,神妙莫測,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筆者研讀了《內經》、《唯識論》、《性命圭旨》等典籍,習練靜坐,實證了“元氣通督”之后,對中醫才有了較為深入的認知,才看懂了《內景圖》,才理解了先賢大德們的超常智慧,也明白了“以心印心”的內涵。之后,接觸了“家庭系統排列”、“五行性理療法”、“格林小組”等理論和技術,融會貫通,結合自己臨床32年來的工作經驗,升華、總結、規范了自己的醫療技術,權且名之曰:心醫學。下面,筆者不揣疏漏,向大家匯報一下心得體會。
一、心醫學的概念
心醫學,是心身醫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以調動人的意識,打開心結、情結,釋放、疏解情緒壓力所致的心理能量的淤塞、阻滯,打開情感能量通道,調整身體的生理功能,提升自愈力、免疫力,研究疾病康復的一門學問。它與古中醫的祝由術有相近之處,都是通過影響人的精神、心理而發揮治療作用的,可以說是對祝由術的整理、延伸和發展。
華佗的《青囊秘策》曰:“是以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其次則醫其未病,若夫以樹木之枝皮,花草之根蘗,醫人疾病,斯為下矣”。
二、心醫學的源流
“心醫學”源自《內經》“上醫治神”之說,與漢代的“心醫”一詞,有相近之處。心醫學的“心”,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血肉之心——心臟,而是中醫學所說的“神明之心”,它與思維、記憶、心智密切相關,也可以說“心靈”是它的代名詞。
從解剖位置上來看,心居于胸腔,橫膈膜之上,有心包衛護于外,它是“心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并與舌、面等有聯系,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臟的正常搏動,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主要依賴于心氣。心氣旺盛,才能維持血液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心氣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統的諸多病變。心主神志。在中醫學理論中,“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內經》把人的心理活動稱為“心”或“神”,神的活動通過“五神”(神、魂、魄、意、志)和“五志”來體現、表達。五臟又產生五志,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又從五志發展為喜、怒、悲、思、憂、恐、驚這七情。七情是呈現出來的情緒反應,是外在的表現,而內在的五臟,在七情的不斷影響下,隨著影響的強度、頻率,就會由量變到質變,出現五臟生理功能,甚至器質性改變,出現發病的癥狀,而引起疾病的發生。“心里的傷,身體知道”。心醫學的應有,就是通過影響患者的“神明之心”,進而引起臟腑功能的變化來發揮作用的。
三、心醫學的理論基礎
《內經》云:“上醫治神”,“粗守形,上守神”。神御形,形養神。形為神之舍,神依形而存;神為形之主,形依神而活。現代研究認為,神志昏迷,腦死亡時就是生命的完結,就可以下“死亡”的結論。這里的“腦死亡”就是中醫“神明之心”的消解、散失。
疾病,是以往生活的總結。大多數疾病的形成分氣郁、氣滯、氣瘀三個階段,氣郁、氣滯階段都是無形的,只是經絡氣血的運行狀態發生了改變,氣滯的程度比氣郁較為嚴重,氣瘀階段就有形了,就已經形成了結節、包塊、囊腫、贅生物、腫瘤。氣郁、氣滯階段服用相應的解郁、行氣類中藥,較好解決身體出現的一些不適癥狀,氣瘀階段,服用化痰、活血、散寒、行氣類的中藥,可以部分解決一些問題,結合針灸,更是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但在臨床工作中,并沒有實現應有的治療作用。究其原因,就是病人的“心”沒有得到調整,其“神”未能得到治療,所以病人的依從性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醫者的康復指導,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固我,自然難起作用,效果不好。因此,筆者認為:治病之本,首先要懾服其心,動其心魄,再次輔以中藥、針灸等,方取良效。這與“上醫治神”的原則是相合的。
“心”為神明之心,“心”為形之主,氣為“心”之“使”,“心”為神之器,意為神之用。心、意是一個東西,用不同的字來表達,意到氣到。醫者,意也。醫治的是病人的“心”。
四、心醫學的方法
1、唱誦辭:
大家看我有主—意—。我有主意。(重復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明—理—。我明理。(重復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信—實—。我信實。(重復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響—亮—。我響亮。(重復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柔—和—。我柔和。(重復七遍.再往下唱。)
大家看我有主—意—。我有主意。(重復三遍,結束。)
注意:女性要倒過來唱誦。
2、觀想訓練
盤腿而坐,關注特定的物件,定心一處,體味雙腿麻木的感覺,刺激腦垂體分泌多巴胺,鎮靜神經中樞,促使臟腑功能得到調整而恢復平衡狀態,回歸健康。
五、結語
心醫學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鑒于筆者的工作條件,還不能很好的做一些實驗研究,自己拋磚引玉,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指正,奉于此,與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