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鮮艷 萬 俊
(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019 年,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旨在加強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轉變文化發展模式,促進文化與科技更好地融合。 而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下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也越來越適應我國當前的“雙循環”發展戰略。 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將具體分析文化科技是如何影響在線出版的質量,并對其高質量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以及區塊鏈等的發展與運用,文化大數據、在線書籍、智能文旅、線上文博等也蓬勃發展。 而在5G 時代,文化依托著數字技術呈現出智能化、可視化、沉浸式的特點,未來有可能形成無邊界融合和個性化定制的文化體系。在當前“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文化科技融合也需要不斷地優化其發展方式并提高其融合程度。 而對數據的處理、流程的優化、網絡的提速以及設備的升級都有可能影響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 文化科技的融合在這幾個方面都可以得到體現:一是跨界融合不斷深化,與數字相關的技術發展使得文化能夠借助相關技術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達到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目的[1]。 二是文化的共享性不斷提升,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改變更是生活上的改變,比如人際關系、社交媒體、文化傳播,等等。 而文化在借助互聯網科技的優勢下,不斷通過共享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三是文化呈現方式的多元化,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對于各種電子設備需求的上升,這些需求不僅是在數量上, 更多的是在設備質量及功能方面,設備功能的多樣化帶來的是文化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如VR 虛擬呈現、遠程投放等。 四是文化設計的多樣化,隨著VR、AR 等技術的不斷成熟、普及和運用,某些文化不僅僅可以通過觀看實物的形式來欣賞[2],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給參觀者帶來接近真實觀看的體驗。 這些就對于文化的設計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為需要將文化要素全面地轉換為虛擬的設計要素。
其次,除了在這些方面能夠體現出在線出版業的一些現狀外,還能通過在線出版各個領域的收入規模更好的體現出來,如圖1 展示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在線出版業整體收入規模擴大尤其是在線教育、移動出版、互聯網廣告、數字音樂等方面尤為明顯。

圖1 2020 年中國在線出版產業銷量(單位:萬億)
在數字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東西感覺都是觸手可及的, 尤其是在數字化基礎上所衍生出來的新事物,如虛擬文物、虛擬劇場、在線出版物、VR 風景[3],等等。 而對于傳統的出版物,如書籍、報紙、雜志等往往具有較低的共享性, 這些讀物不僅購買途徑有限,而且過于分散,很難在讀者間廣泛共享。 這就是傳統紙質讀物在共享方面的劣勢。 但當傳統出版物與數字技術結合之后, 傳統出版物的共享問題似乎就不存在了,這正體現出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對于在線出版的影響。 因為在網絡高度發展的社會,在線出版讀物在獲取渠道、閱讀方式、讀物共享方面都擁有傳統出版讀物所不具備的優勢。 這都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所帶來的共享優勢,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實現了在線出版物的高度共享。
傳統的出版物在可視化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局限,這種局限不僅體現在傳統出版物的內容可視化上,更加體現在其數據可視化上。 就內容可視化而言,對于快速查找內容,傳統出版物基本需要靠讀者的記憶來尋找,而在線出版物則只需要調出搜索框對所需內容進行搜索就可以快速定位。 這對于讀者回顧以往內容,梳理文章關系來說有巨大的幫助。 在數據可視化方面,在線出版物的便捷性就顯得更為突出,如可以通過對筆記的梳理和統計,對某個知識點出現頻次的概括,以及通過統計某些情緒化的詞匯出現的章節及頻率等來揣度作者的情感偏向,這些都是將出版物內容進行數據化處理的過程,把內容轉換為數據。 這對于讀者把握整個讀物的內容脈絡、重點及情感偏向都有幫助。 內容轉換為數據的過程就是在線出版物可視化的一個過程,這有利于提高出版物的可視化。
多樣性的產品勢必會影響到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質量評價、購買意愿及偏好程度,等等。 在線出版物也不例外,傳統的出版物為了節省成本,往往會對某個出版物進行統一印刷, 這就導致出版物過于單一,缺乏新穎的設計。 而在線出版物則不存在這種問題,往往只需要一個軟件就可以更換自己喜歡的封面,這都得益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方式的多樣化。 再如,在線出版物在做筆記、標注重點、方式選擇方面都避免了單一的形式, 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地選擇。在線出版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出版和科技深度結合的產物,正是科技的不斷發展才帶來了文化在豐富性和多元性方面的不斷提高。
在線出版物在共享的同時往往會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如出版物的版權保護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該問題一直都存在, 而且在線出版物侵權事件也時有發生。在線出版物如果缺乏對版權的保護,短期來說可能會帶來相應的收益,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必定是不利于在線出版物的發展的。 因為隨著人們版權意識的提高和作者對版權保護意識的提高, 沒有購買過版權的在線出版物可能很難在市場上傳播, 更不可能依托數字技術來進行大范圍的共享。鑒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 在線出版物在提高質量的同時需要更多的關注數字化、科技化給在線出版帶來的版權的問題。
雖然在線出版提高了出版物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但是由于在線出版存在一定的隨機性, 且缺乏相關的監管制度和相應的法律條例, 這就使得在線出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難。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就需要:第一,在線出版對多樣化的內容進行監管,對不同的內容進行分級, 并按照不同的年齡階層分類出版物等。 第二,網絡在線出版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審核制度,在盡量提高優質在線出版內容的基礎上,確保正確的內容導向、 杜絕在線出版的單一化、 雷同化傾向。 第三,嚴格規范在線出版方式,完善在線文學創作者實名驗證制度, 在相關平臺上登載規則和服務約定,嚴格要求創作者的上傳發布行為。 第四,拒絕對在線出版物的惡意評論和刷榜等行為, 對讀者的在線行為進行監督和科學的管理, 并且規范讀者的互動行為。
隨著在線出版模式的出現,傳統的出版模式飽受沖擊,這就迫使傳統出版產業必須進行轉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出版模式,需要在線出版商品開始新的出版模式,如在線雜志、在線電子讀物、電子閱讀器以及其他閱讀產品等。 而這些產品都是以一種環境友好的方式出版的。 目前的在線閱讀也打破了傳統閱讀出版方式的壟斷。 一旦在線的出版模式轉換成功,很有可能會對新的在線出版模式帶來不一樣的改變,首先就是將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施新的盈利模式和經營手段,其次在線出版的相應戰略也會有所改變,可能更加側重于科技的要素,最后就是有利于拉近與更多在線讀者之間的關系, 讀者們通過在線讀物進行內容、問題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這些都是一種全新模式所帶來的改變。
隨著文化科技融合的不斷加深,在線出版改變了傳統出版的產業鏈結構,傳統出版的產業鏈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在線出版數字化的趨勢[4]。 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當下,產業鏈的上游需要以在線出版的內容供應商為主,以傳統出版的內容供應商為輔,這樣才更加符合當前的在線出版數字化發展趨勢。 在產業鏈的中游,需要的是內容出版商提供各種能夠適配在線出版物的技術、服務及設計支持,以使得用戶能夠有更多沉浸式的體驗,提高在線出版在用戶心中的地位。 最后在產業鏈的下游則是數字的終端生產以及各大出版商和分銷平臺,他們需要為讀者提供良好的產品質量、在線服務以及售后服務等。 總之在產業鏈向數字化方向轉變的同時,往往都需要整個產業鏈進行相應的數字化改革,否則只是供應鏈的部分進行變革將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最終的轉化效果也將難于達到。
文化科技融合對出版業帶來的改變是非常顯著的,雖然在線出版對于出版物的版權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其不僅帶來了出版模式的轉變,也能對龐大的出版數量進行科學的管理,同時對于出版物的共享性與傳遞性帶來了巨大的提升。 而對于整個出版產業鏈來說,由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數字化則加快了整個出版產業鏈的轉變,這些都是傳統出版行業所不具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