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陳 潔
(平湖市中醫院內分泌科 浙江 平湖 314200)
腦梗死致病因素多,在發病前存在腦組織供血障礙,在缺血狀態下,會損傷腦部神經組織,造成腦組織軟化等事件。在飲食、壓力等因素下,腦梗死有高發性,且向年輕群體進展。在腦梗死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CAS)屬于較為危險的因素。一般情況下頸動脈可維持血液的正常供應,但CAS 出現后,有頸動脈狹窄情況,常誘發血流供應問題,會加重腦神經損傷[1]。在持續性梗死病變下,有失語、偏癱等問題,加重生活壓力,形成惡性循環。針對腦梗死伴CAS 的治療,臨床常用藥物有辛伐他汀等,該藥物可降低血脂水平,能抑制斑塊的形成,還能得到舒張血管的作用[2]。但持續性辛伐他汀用藥會造成耐藥性,且無法控制腦梗死的復發,很難徹底改變斑塊組織,仍有腦部供血障礙。“中風”“脈痹”被認為是腦梗死所屬的中醫范疇,病機體現在情志不節、氣血虧虛等,在各因素下氣血逆亂,造成腦脈痹阻的情況[3]。針對此類病變,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得到重視,功效體現在通絡活血,還能化痰益氣,可抑制CAS 的發生,還能阻礙腦梗死進展[4]。對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92 例腦梗死伴CAS 患者,探討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我院接收的92 例腦梗死伴CAS 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均分為普通組、治療組。普通組男性27 例、女性19 例,病程2 ~11 個月,平均(6.80±1.42)個月;年齡50 ~82 歲,平均年齡(66.61±2.33)歲。治療組男性28 例、女性18 例;病程3~12個月,平均(7.05±1.84)個月;年齡51~83歲,平均年齡(67.24±2.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梗死,且存在CAS;②知情同意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此前未行血脂調節治療;④對辛伐他汀及中藥湯劑不過敏。排除標準:①神經損傷造成的意識障礙患者;②顱腦外傷者;③腦血管畸形者;④有持續性降脂治療史。
診斷標準:(1)西醫標準:①病發前存在短暫性腦缺血表現,例如頭暈、麻木等。②病發后存在典型缺血表現,例如言語不利、偏癱等,還可能存在口眼歪斜等表現。③各癥狀出現時間在24 h 內。④相關檢查可觀察到腦部梗死病灶。⑤相關檢查可觀察到CAS 斑塊。(2)中醫標準:①主癥:偏癱;半身不遂;痰多;言語不利;痰黏;麻木等;②次癥:便秘;頭重;舌苔白等。一主癥、一次癥即可確診。
普通組:準備辛伐他汀(H20103432)、阿司匹林(H20153035),2 種藥物在口服前7 d 時,分別保持40、300 mg 的劑量,7 d 后調整劑量,分別控制在20、100 mg,服用時間均為入睡前。
治療組:口服藥的同時增加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該方劑如下:丹參15 g、黃芪25 g、石菖蒲10 g、甘草6 g、當歸15 g、茯苓10 g、瓜蔞12 g、半夏10 g、川芎15 g。痰液淤積者,可增加天竺黃、浙貝母,劑量分別控制在6、9 g;舌苔黃膩者,可增加梔子,劑量控制在9 g;舌苔紫暗者,可增加赤芍、桃仁,劑量分別控制在15、9 g。加水煎煮至400 mL,指導患者早晚各口服200 mL。
(1)斑塊好轉情況需從3 個維度評估,斑塊面積、頸動脈內徑(CAD)、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3 項指標評估期間需以超聲圖像為參考。(2)癥候積分:痰多舌黃、言語不利、偏身麻木,評分為0 ~4 分,評分越高,梗死癥狀越嚴重。(3)不良反應主要有皮疹、頭暈、惡心等。(4)有效率:評估標準如下:①斑塊體積大幅縮小,幅度超過50%,未出現各腦梗死癥狀,為顯效;②斑塊體積縮小,幅度不足50%,但超過20%,存在各輕微的腦梗死癥狀,為好轉;③斑塊體積縮小,幅度不足20%,存在嚴重的腦梗死癥狀,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前,兩組檢測斑塊面積、CAD、IM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治療組斑塊面積、IMT 低于治療組,CAD 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斑塊好轉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斑塊好轉情況比較(± s)
CAD/mm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治療組 46 21.95±1.43 9.62±1.10 6.07±0.58 8.01±0.44普通組 46 21.48±1.67 12.04±1.75 6.22±0.61 7.53±0.56 t 1.44997.94061.20864.5712 P 0.15060.00000.23000.0000組別 例數斑塊面積/mm2 IMT/mm用藥前用藥后治療組 461.67±0.520.89±0.22普通組 461.60±0.481.30±0.37 t 0.67096.4599 P 0.50400.0000組別 例數
用藥前兩組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治療組癥狀積分低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 s,分)
痰多舌黃組別 例數言語不利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治療組 462.89±0.56 1.03±0.27 3.01±0.69 1.25±0.33普通組 462.94±0.72 1.48±0.35 2.91±0.66 1.70±0.47 t 0.37186.90450.71035.3145 P 0.71090.00000.47930.0000組別 例數偏身麻木用藥前用藥后治療組 462.98±0.711.18±0.43普通組 462.90±0.741.72±0.59 t 0.52915.0166 P 0.59810.0000
兩組不良反應總計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比普通組的80.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有效率比較[n(%)]
腦梗死為高發性病變,群體逐漸年輕化,在該血管病變中,CAS 會加劇血管損傷。頸動脈正常狀態下能維持血流通暢,可保證供血平衡。在CAS 出現后,會增加IMT,在頸動脈位置不斷形成斑塊組織,根據其特點,能劃分為不同類型[5]。其中軟斑、潰瘍性斑塊等有特殊性,在頸動脈血液流動過程中很難保持穩定性,常造成斑塊脫落的情況,在此機制下會堵塞頸動脈,形成血流障礙,被證實為腦梗死的誘發因素。腦梗死治療后,仍有患者存在CAS,若未加強控制,會造成二次梗死,增加癱瘓、死亡風險。臨床醫學重視擴張血管,辛伐他汀可在血管內皮直接發揮作用,能減輕血管內皮損傷,可消除病變位置的斑塊組織[6]。但腦梗死者有個體差異性,持續性辛伐他汀并不能達到良好效果,且很難抑制斑塊的形成,頸動脈擴張幅度較小,仍有較高風險,需調整頸動脈治療,降低斑塊形成率,以預防腦梗死的二次發生[7]。
中醫的研究歷史長,對腦梗死的記載較多,劃分為“中風”范疇,該病進展期間,瘀、虛、痰相互作用,會造成氣血虧虛、脈絡瘀阻、痰多舌黃等情況,會加重腦梗死病變,需強化益氣健脾治療,還需補益氣血、化痰通絡[8]。現階段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得到重視,該方劑中丹參功效體現在通經活絡、行氣止痛;黃芪在方劑中能健脾補氣,還能發揮益氣固表的作用;石菖蒲的作用出醒神益智外,還能達到開竅祛痰的功效;當歸功效主要有通經止痛,還能活血補血;茯苓的作用主要是健脾凝心,在方劑中還能利水滲濕;瓜蔞功效體現在寬胸散結;半夏在方劑中可化痰通絡;川芎的作用則體現在通經活絡、行氣止血[9-10]。經甘草調和后,可潤肺解毒,還能化痰通絡、益氣活血。該方劑不僅在中醫理論中得到認可,在藥學研究中也被證實有較好效果。黃芪、川芎等藥物,在煎煮后能釋放黃芪多糖、川芎嗪等成分,可作用于頸動脈,能阻礙血小板聚集,可減少斑塊的形成,能糾正頸動脈的血液循環狀態。而石菖蒲也有一定作用,可松弛平滑肌,減輕痰液淤積的情況,其中揮發油等成分,可抑制斑塊形成,減輕腦部損傷[11-12]。
本研究中,用藥后關于斑塊面積、CAD、IMT 等數據經測定后,治療組是(9.62±1.10)mm2、(8.01±0.44)mm、(0.89±0.22)mm,均優于普通組(P<0.05)。孫艷超[13]的研究中,用藥后關于斑塊面積、CAD、IMT等數據經測定后,在觀察組是(10.87±1.26)mm2、(7.83±0.37)mm、(1.32±0.11)mm,均比對照組優(P<0.05)。提示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可達到顯著效果,能大幅縮小斑塊體積,減少梗死病灶,還可降低IMT 水平,利于患者的恢復。分析發現,西藥治療后作用體現在舒張血管,能提高腦部血管的彈性,可緩解動脈硬化等情況,但在具體的腦梗死伴CAS 治療中,很難徹底消除斑塊組織,且仍存在部分梗死病灶,會給患者帶來較大機體損傷,容易出現二次梗死的情況[14]。而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則有較好效果,各藥物均以活血化瘀為主,且能通氣活絡,甘草調和藥物后,能強化療效,可疏通患者的經絡,能加速斑塊組織的消除,可改善局部梗死情況,利于減輕腦梗死伴CAS 患者的機體損傷[15]。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方可應用,能改善頸動脈斑塊情況,緩解偏身麻木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