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威,李寧,肖秋生,蘇懿,張興勝
1.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2.佛山市中醫院(佛山 528000)
臨床上對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多采用通氣方式進行治療,借助呼吸機維持患者機體氧氣攝入量,以此穩定患者生命體征,當前臨床上通氣方式較為多樣,輔助-控制通氣與雙相氣道正壓通氣(BiPAP)均能夠對患者呼吸狀態起到調節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輔助-控制通氣作為有創操作方式,可使患者出現呼吸肌疲勞、循環波動等情況,對患者預后呼吸系統功能造成影響[1]。BiPAP是以引導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為目的的通氣方式,實施過程中能夠對患者呼吸狀態及胸腔靜脈回流起到促進作用,恢復患者呼吸功能的同時,降低呼吸系統對機械通氣依賴性,從而使患者呼吸狀態得到有效改善。將輔助-控制通氣與BiPAP進行聯合,對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前者促進心肺功能,后者改善患者自主呼吸,由此可顯著縮短患者通氣時長,提高患者疾病康復幾率,具有顯著應用效果[2]。本文就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應用輔助-控制通氣聯合BiPAP治療的效果開展研究,現報告如下。
對86例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開展課題研究,設立常規組和觀察組,分組采用隨機平均方式,單組患者各43例,常規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46歲至72歲,年齡平均值(57.94±1.06)歲,疾病病程4年至11年,病程平均值(6.16±1.24)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48歲至71歲,年齡平均值(58.12±1.38)歲,疾病病程5年至10年,病程平均值(6.25±1.25)年,資料比對,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
常規組實施輔助-控制通氣:通氣參數設定:潮氣量8mL/kg至11mL/kg,吸呼比1∶2,給氧濃度35%左右,呼吸頻率調節15次每分鐘至20次每分鐘,至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復,通氣結束。
觀察組實施輔助-控制通氣聯合BiPAP治療:兩組輔助-控制通氣參數設定相同,待患者心肺功能有所恢復后,更換至BiPAP通氣,參數設定:潮氣量7mL/kg至10mL/kg,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后撤機。
分別在通氣前后,采集組間患者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等血氣指標,比較分析組間通氣實施效果。
匯總兩組通氣后,患者出現口咽不適、腹部脹氣、口腔組織受損、局部皮膚受損等并發癥,計算發生幾率,分析組間通氣實施安全性。

通氣前,觀察組和常規組血氣指標各項均無明顯差異,通氣后,觀察組指標各項均較常規組患者更為良好,數據比對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氣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經統計,觀察組行聯合通氣后,并發癥發生幾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數據比對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氣后并發癥發病幾率對比 [n(%)]
重癥肺心病是指心肺并進入失代償期,以心肺長期處于代償消耗、機體出現營養不良情況引發病情進展所導致,在臨床上重癥肺心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是重癥肺心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受疾病因素影響,患者自主呼吸喪失,由此加劇組織器官缺氧,具有較高致死幾率[3]。
輔助-控制通氣在臨床上屬常用通氣方式,多應用于呼吸障礙患者臨床治療當中,經有創操作,可使患者因呼吸功能異常所致呼吸不暢、缺氧等癥狀快速得到緩解,同時引出呼吸道中分泌物,以此保持患者呼吸通暢,促進其呼吸功能恢復。但在臨床中,輔助-控制通氣的開展期間,氣道峰壓可出現明顯升高,因此易導致呼吸道氣壓性損傷,對患者預后恢復造成影響[4]。BiPAP通氣是當前臨床上較為先進的通氣方式,通氣期間預設壓力,依據患者自主呼吸情況調節通氣壓力值,以此刺激呼吸肌功能,使患者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自主呼吸[5]。為使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夠盡快康復,將輔助-控制通氣與BiPAP進行聯合,應用于臨床診療當中,應用輔助-控制通氣抑制呼吸衰竭病情,穩定患者生命體征,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后采用BiPAP進行通氣治療,引導肺部功能恢復,優化心臟功能,能夠進一步縮短患者通氣時長,從而降低機械通氣對患者機體狀態影響作用,以此促進患者疾病康復[6]。相比單一輔助-控制通氣,輔助-控制通氣與BiPAP聯合通氣臨床治療效果更為良好,在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聯合通氣后,患者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等血氣指標改善情況較常規組患者更為良好,且觀察組行通氣后,患者口咽不適、腹部脹氣、口腔組織受損等并發癥發病幾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輔助-控制通氣聯合BiPAP治療的開展,對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顯著通氣效果及應用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輔助-控制通氣聯合BiPAP對重癥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通氣治療,臨床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患者經治療后自主呼吸能夠得到有效恢復,維護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保障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因此在臨床上值得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