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哲,肖鵬鵬,王嘉嘉,翟玉霞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超聲科,廣東 汕頭 515041)
淋巴結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目前臨床上的檢查手段主要依靠CT、磁共振成像以及超聲檢查,特別是對于淺表淋巴結疾病,超聲檢查具有便捷、準確、清晰、費用低等優勢,但盡管目前有超聲造影、彈性成像等新技術[1-4],仍只能初步判斷淋巴結病變性質,對于多數異常腫大淋巴結的病因仍難以鑒別。淋巴結切除活檢術是目前診斷淋巴結疾病的金標準,但其創傷大、耗時長、費用高。超聲引導下經皮淋巴結穿刺活檢術目前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5-6],通過穿刺活檢取得病灶組織條進行病理分析,能夠初步判斷淋巴結病變性質,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但單純的穿刺活檢病理分析只能初步判斷淋巴結的良惡性,無法判斷病變來源和病理分型。本研究探討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在淺表淋巴結疾病的病理分型、病灶來源診斷中的價值,為淺表淋巴結疾病提供更準確的診斷信息。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超聲介入室行超聲引導下經皮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術的39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10~90歲,平均(50±17)歲。納入標準:(1)有完整的臨床病歷資料;(2)有完善的超聲檢查記錄;(3)經超聲引導下成功穿刺并取得滿意標本;(4)有我院病理科出具的有效病理診斷報告書。本研究經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1 儀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有ML6-15高頻探頭;三星RS80A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有L3-12A高頻探頭;邁瑞Resona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有L14-5WU高頻探頭;巴德MN1620一次性活檢槍。
1.2.2 方法穿刺活檢由兩名經驗豐富的超聲介入醫師操作。所有患者根據活檢部位采取仰臥位或者側臥位,首先使用高頻探頭對淺表淋巴結區域進行掃描并選取符合穿刺適應癥的淋巴結作為穿刺對象。穿刺活檢操作流程:常規消毒、鋪巾,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成功后,在實時超聲引導下避開周圍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將16G活檢針穿刺至淋巴結包膜前,取出3~4條滿意的穿刺組織條(長度1.5~2.2 cm),使用福爾馬林固定后送病理科檢查,并根據需要決定是否加做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據此將病例分為兩組:單純活檢組,即穿刺活檢后通過光鏡做出初步的病理報告,無論是否需要加做免疫組化,只取光鏡下的病理結果;聯合免疫組化組,包括初步光鏡檢查就能夠做出最終病理結果的病例,以及需要加做免疫組化后得出最終病理結果的病例。
淺表淋巴結病變活檢的有效診斷標準:良性病變以明確疾病類型為有效診斷標準;淋巴瘤以區分亞型為有效診斷標準;轉移癌以明確病灶系統或器官來源為有效診斷標準。淺表淋巴結疾病參考標準:以粗針穿刺組織學作為基礎,再根據淋巴結切除術、基因檢測、骨髓穿刺等檢查進行修正從而得出最終臨床診斷[7],以臨床最終診斷作為參考標準[8]。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配對設計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cNemar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應用四格表計算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在淺表淋巴結良惡性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淺表淋巴結穿刺活檢最終臨床診斷結果見表1。良性淋巴結病變199例;淋巴瘤40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1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5例;轉移性癌156例。

表1 淺表淋巴結疾病最終臨床診斷結果
以臨床最終診斷為參考標準,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診斷淺表淋巴結良惡性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8.47%、100%、100%、98.51%,見表2。

表2 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與臨床最終診斷結果比較(例)
良性淋巴結、淋巴瘤和轉移癌病例中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組的有效診斷率均高于單純活檢組的有效診斷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單純活檢組與聯合免疫組化組的有效診斷率比較
淺表淋巴結異常腫大的原因很多,包括常見的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淋巴結核、淋巴瘤以及轉移癌。目前診斷方法繁多,淋巴結切除活檢是診斷的金標準[5],但切除活檢受到創傷大、風險高、費用昂貴等缺點限制,并不能成為臨床診斷的首選。超聲引導下經皮淋巴結穿刺活檢具有操作便捷、費用低廉、準確率高等優點,越來越成為臨床首選的確診方式[6,9]。當然臨床上對于疾病的治療,并不僅限于判斷異常腫大淋巴結的良性或者惡性,還需要判斷病理分型以及病灶來源,從而為臨床診療提供指導。目前尚未見有在穿刺活檢的基礎上追加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淋巴結疾病的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穿刺活檢后病理光鏡的初步結果與追加免疫組化檢查后結果對淋巴結疾病最終明確診斷的意義,從而為臨床淺表淋巴結疾病的診治提供有效的診斷依據。
本研究臨床疑似淋巴結異常腫大需要穿刺活檢的病例中,最終結果良性與惡性數量相似,對于良性淋巴結病變,有52例在初步的病理檢查中無法明確診斷需要加做免疫組化進一步鑒別,絕大多數良性病變均能通過穿刺活檢得出最終的臨床診斷。相對于惡性淋巴結病變,不管是淋巴瘤或是轉移癌,單純穿刺活檢病理檢查一般僅能初步判斷良惡性,甚至部分病例通過穿刺活檢病理檢查都無法區別良惡性,所以免疫組化在惡性淋巴結的確診中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在淺表淋巴結良惡性鑒別上,其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均達到100%,而敏感性、陰性預測值也分別達到了98.47%、98.51%,這與鄧紅艷等[10]的結果一致。這表明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技術對淋巴結疾病的良惡性診斷基本不存在誤診,但仍然存在少數的漏診病例。本研究中的3例漏診病例均為轉移癌(2例乳腺癌轉移,1例肺癌轉移)。其原因為超聲初步篩查時未能準確找到陽性病灶,而最終手術清掃時找到轉移性的淋巴結,這與鄧紅艷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準確的超聲診斷是淋巴結穿刺活檢的基礎,也是避免漏診的最佳方法。
將單純穿刺活檢以及穿刺活檢聯合免疫組化進行分組對比,結果表明,免疫組化檢查在惡性淋巴結病變診斷中的作用大,特別是針對淋巴瘤的病理分型、轉移癌器官來源的判斷上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在淋巴瘤的判斷上,僅有1例是通過單純穿刺活檢確定了最終的病理分型,而對于絕大多數病例,單純穿刺活檢病理檢查僅能初步判斷是否為淋巴瘤,部分甚至無法確定良惡性,需要加做免疫組化進行甄別。對于轉移癌的病例,單純穿刺活檢能夠做到最終診斷的18例,在這些病例中能夠初步做出最終診斷是得益于患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原發腫瘤病史,穿刺活檢組織與原發腫瘤病理組織相符合,從而能夠通過單純穿刺活檢確定原發灶,其他沒有原發病灶的病例則需要加做免疫組化進行排查。
綜上所述,以穿刺活檢為基礎的病理檢查在淺表淋巴結疾病的診斷上能夠得出初步診斷,具有操作便捷、費用低廉、準確率高等優點,如能聯合免疫組織化學,可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加豐富、明確的病理分型以及病灶來源信息,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