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琳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之下,產城融合成為制約“空城泛濫”“園區競爭表現不足”的重要途徑,筆者基于當前長沙市產城融合發展現狀,分析其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為進一步強化長沙市產城融合機制研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說明了產城融合機制的制定標準,從機制實施推進產城融合研究,為刺激新經濟格局下長沙市產城深度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全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逐漸由“速度至上”向“質量至上”發展。在現階段,如何刺激內需、調整經濟結構、激發企業創造活力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建設的重點內容。而長沙市作為全國創新試點城市,要緊抓產城融合發展的機遇,朝著打造高效宜居生活、山清水秀生態、科學發展布局等目標奮進,并對產區內發展空間進行統籌布局以及功能分區,以產城融合建設來刺激長沙市整體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目前來看,長沙市產城融合建設始終脫離不了實體產業建設不足的主要問題,其新區建設定位偏離實際,主體功能以居住功能和行政功能為主,嚴重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致使很多人面臨“工作”、“居住”不同域的嚴重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產城功能規劃過于單一。除此之外,新城區內服務設施普遍不足,商務、商服等服務設施難以規模化發展,新城區無法發揮其帶動作用,致使人口調整速度一直以來都跟不上社會事業的發展速度。
產城融合是指以產業經濟建設為基礎、以城市為空間載體,深度推進產業和城市的融合發展的一種新趨勢,要確保城市與產業之間匹配度相適應,兩者不可分離脫節,城市在沒有產業支撐的情況下,不管是表現如何的繁華,始終無法逃脫“空城”的命運;而產業如果沒有城市為依托,那么即便是發展的如何先進,最終也只能是“空轉”,產城融合發展無非是紙上談兵。
產城融合發展與當前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城市轉型的要求相契合,其也是人文意志的重要體現,可將其概括為是“產業”“人”和“城市功能”三者的融合,最終目的還是在于服務育人,進而推動產業與城市的共同發展。
公共服務無法支持產城融合
產城融合建設主要分為軟件規劃和硬件建設兩個部分。其中,硬件建設泛指交通、鐵路等日常設施,而軟件建設則專門指教育、醫療等無形規劃措施。從各項軟、硬指標來看,長沙市產城建設始終處于全國的靠后位置,教育、醫療等軟件建設也不能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媲美,而這兩項指標建設作為與務工人員生活發展息息相關的基本需要,也是長沙市產城融合建設過程中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關鍵,一旦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不能匹配,那么將會嚴重制約長沙市的產城融合進程。
產城融合水平參差不齊
長沙市現行的財稅體制主要效仿中央集權的做法,所以財政稅收支配上級進行層層分配,在這種情況下長沙市的產城建設確實要優于省內其他城市,但在內部也會出現不同區域縱向財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各縣區的產城融合差距迅速擴大、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到長沙市的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
產業與城市發展要保持一致
如果產業建設與城市發展目標不一致,那么產城融合發展的過程必將是艱難痛苦的。就好比一個環境優美的城市是難以發展起來重工業的,因此在產城融合建設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面就是產業與城市發展要保持一致,在融合機制建設之前,要全面掌握城市的地理氣候、資源稟賦、風土人情等情況,根據其實際發展情況培育相應產業,才能確保產業與城市發展相扶相持。
價值取向要保持一致
一段良好的婚姻關系首先要確保彼此之間有共同語言,而共同語言是建立在“三觀”一致的基礎上。城市與產業融合發展同樣也存在價值取向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城市發展所追求的目標、理想應該是產業建設的基本出發點,我們應該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之地去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旅游產業以及觀光產業,如若是非要發展重型加工產業,那么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將會南轅北轍、離心離德。所以說在大力推動城市與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找準城市定位,積極培育與之相適應的產業。
行動步調要保持一致
城市與產業融合發展也需要走出一條行動步調一致的道路。如若不然城市發展與產業建設必將會分崩離析。比如說城市在建設道路、橋梁以及市政工程時,需要考慮當地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嚴禁出現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需要相背離的情況。除此之外,產業發展也不能自管自發展,而需要掌握長沙市的發展定位以及資源儲備情況,切莫脫離城市實際情況而搞獨立王國式的產業發展。
戰略前瞻要保持一致
戰略前瞻是對未來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的科學規劃。人類若想實現長效性的發展,就必須對未來日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未來發展規劃不僅僅包含著人們對于未來日子的憧憬,還是一個家庭成員創造幸福美滿生活過程中共同奮斗的具體目標。只有兩者之間對未來定位保持一致,才能夠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進而相得益彰,在建立產城融合發展機制時要著眼于多規合一,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并且聯系城市建設的具體目標,推動城市與產業攜手共進、共創輝煌。
鄉村旅游益貧機制
長沙市周邊各縣區依托于其良好的自然風景以及人文景觀,可以強化對鄉村旅游業的扶貧政策及資金支持,打造更具長沙市地域特色的旅游區,進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到此觀光體驗,為長沙市鄉村農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當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確保長沙市鄉村旅游產業能夠與城市發展步調一致,在全市范圍內構建旅游示范區,進而實現以長沙市為中心、以周邊各鄉鎮為核心的都市休閑旅游產業,打造出一條城鄉融合、產城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為長沙市周邊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脫貧目標而不懈奮斗。
行政體制改革機制
產城融合發展體制創新要從強化行政體制改革入手。以此為基準淡化經濟考核指標,不斷地就當前的政績考核機制進行完善和創新,將民生指標加入到社會發展考核指標之中,弱化官員升遷與產城融合建設之間的聯系,進而使得越來越多的居民福利和公共服務能夠貼合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需求,使得政府行為能夠更加貼合民眾利益和夙愿,這是推動產業與城市進行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創新發展建設機制
產城融合發展建設水平以及質量也是創新規劃的一個重要體現。再加之創新發展直接影響著產城融合發展質量。因此,建立有效的創新發展建設機制,引導全市各城鎮科學合理布局,打造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也是促進長沙市加快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措施。堅持以長沙建設特大城市為主要依托,對周邊各鄉鎮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創新性規劃,充分利用好長沙市與周邊各行政地區之間的聯系,優化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產業之間的布局,都離不開創新發展理念的支持,要以創新發展建設為契機,依托國家推進長江經濟帶和黃金水道建設,在長沙市構建起產城融合發展的全新模式。
公共服務完善機制
一個城市的基礎建設以及公共服務水平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品質以及良性社會建設的質量。因此,長沙市在推進產城融合良性發展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對于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的完善,強化固定資產投入力度,不斷地增強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堅持將促進就業放在產城融合發展的優先位置,為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在崗就業機會和渠道。除此之外,公共服務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另一主要方面還體現在醫療衛生服務以及教育體制改革不足等方面,要著力于為人民建立保障機制、辦好醫療教育等服務,進而從根本上消除公共服務以及基礎設施分配不公等問題。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新經濟格局背景下,要善于緊抓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積極與周圍地區開展空間上的經濟聯動與合作。使得長沙市的城市綜合競爭力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進而形成以長沙地區為中心向外衍射擴散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和新態勢。除此之外,產城融合建設還需要政府在政策以及機制上予以支持,進而全面推進長沙地區的產業升級和轉型,使得城市品質、良性社會建設都能夠穩步提高和推進。
(中共長沙市委黨校(長沙行政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鵬鵬.新常態背景下的長沙市產城融合建設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3):229-230.
[2]林章悅,王云龍.新常態下金融支持產城融合問題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管理世界,2015(8):178-179.
[3]李園.基于產城融合視角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空間布局規劃研究——以綿陽經開區為例[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8.
[4]李丹,陳錦富,苗華楠.基于新型城鎮化的小城鎮“產城融合”實施路徑探討——以富池鎮總體規劃為例[C].2014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章),2014:2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