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化產學研協作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要有效推動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就必須立足于株洲制造業發展實際,充分認識到當前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優越條件和掣肘因素,充分利用好有利條件,消除制約因素,并深化產學研深度協作,拓展優質科研資源,促進雙鏈雙向融合,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創新職教發展模式,優化完善學科設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化產學研協作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近年來,株洲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深化產學研協作,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積極作用,各種創新要素有序流動與融合共享,在踐行“三高四新”戰略、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才有支撐
本土人才資源雄厚,擁有以劉友梅、尹澤勇、丁榮軍等院士為代表的,總量超過10萬人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頂尖人才集聚,近年來培育和引進了高層次人才4000多名,在庫外籍專家92人;高校底蘊深厚,現有1所本科大學,7所高職高專院校,每年為社會輸送高學歷、高技能人才3萬人。
科研有實力
作為國家“一五”“二五”時期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株洲積淀了雄厚的科研實力,擁有專注于軌道交通和航空領域多年的中車株所、中國航發動研所等多家“國家級”科研基地;擁有目前全省唯一的國家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軌道交通先進制造業創造中心,擁有超過10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各類國家級的創新平臺超過40家;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14家,引進國內外院士26位,總計有超過200項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和表彰。
職教有特色
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發展,湖南(株洲)職業教育科技園是湖南最大的職教園區,核心區域近4平方公里已經基本建成,已然成為閃亮的“城市名片”。園區匯聚骨干職業院校多所、在校生近10萬人、教師4500余名,每年為社會開展各類技能培訓20萬人次,是名副其實的“工匠搖籃”。
機制有保障
株洲市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定期召開科學技術獎勵、科技創新推進大會,對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和產生重大科技影響的項目、個人和團隊進行表彰,公布年度重大科技創新和科研項目和重大應用示范項目,強化與高校院所項目對接。在投入方面,實施了研發投入三年行動計劃。如中車株洲所去年銷售超過400億,長期堅持研發投入不低于銷售收入的8%。2020年株洲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13.8%,這兩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一。同時,出臺“人才30條”和配套服務設施政策,給予“一站式”“保姆服務”的貼心服務。
優質科研資源不足
目前只有1所本科院校,引進或建立新的本科院校條件受限;隨著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優質科研人員需求缺口越來越大。一方面,引進、培育的優質科研人員比較難,難以滿足科研需要;另一方面,“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凸顯。如中車株所等科研機構近三年來流失了1000多名中高級技術人才,其他科研基地科研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
科研產業“兩張皮”現象嚴重
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 “兩張皮”現象突出。據統計,株洲市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專利項目比較多,但滿足產業需要的項目少,制造企業用不上,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不高。
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對接不暢
株洲市職業教育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一些院校實訓設備無法滿足技能實訓需要,遠遠落后于企業裝備水平;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引進難度大,職業院校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待遇與現有利益分配機制之間存在沖突等。
拓展優質科研資源,強化株洲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引領點
一方面,向長沙拓展優質科研資源,參與共建長株潭“科技一體化”建設。以實施新一輪長株潭自創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參與共建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方面的深化協同合作。參與建立三市高科技清單、研發機構創新聯盟,加快技術聯合攻關。推動三市研發人才互認共享、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共享等。另一方面,向國內外拓展優質資源,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加強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爭取在株洲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促進雙鏈雙向融合,把握株洲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關鍵點
一是聚焦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等3個優勢產業,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立足“推動產業集群高端化、規模化、品牌化”目標,集中科研力量和科研資源,加快“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在關鍵材料、基礎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等領域實現突破,推動自主可控和國產化替代進程。二是聚焦電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3個戰略產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突出“加快延伸產業鏈條”,圍繞產業鏈各個環節展開技術攻關。向研發設計環節延伸,提升價值鏈水平。三是聚焦“兩個一批”傳統產業以及新興和未來產業,推動雙鏈前瞻性布局。找準創新方向,走專精特新方向,積極參與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突破一批對產業形態具有顛覆性影響的前沿技術和先導技術,搶占發展制高點。
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株洲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著力點
一是建立開放式創新平臺。支持中車株機等本地科研機構和湖南工業大學等院校組建“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專業技術服務能級。對標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優化重組方向,推動已獲批的“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硬質合金”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升級。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電機”“中小航空發動機”領域積極組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是實施核心技術攻關行動。瞄準株洲市先進制造業“卡脖子”“無人區”技術,系統梳理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基礎領域需求,制定發布需求清單。推動企業間以及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深化合作,推廣“揭榜掛帥”等組織方式,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三是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著力建設中國科技開發院(株洲)創新孵化基地,加快形成“產學研用”利益共同體。
創新職教發展模式,深化株洲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突破點
一是整合資源,把學校建在產業園區。對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在田心高科園分別成立湖南鐵道職院田心高科產業學院和湖南鐵路科技職院軌道智谷產業學院;對接服飾產業,在株洲市工業學校成立湖南新媒體與服飾產業學院;對接制造業,汽車工程職院成立了華為鯤鵬學院。二是探索現代學徒制和訂單班試點。積極探索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模式。加強職業院校與中車集團、北汽集團以及餐飲等行業企業簽訂協議,實施訂單培養,推進職業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對接,培養一大批“后備”工匠。三是開啟職業教育海外辦學新模式。在積極“請進來”的同時,主動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適時“走出去”。支持湖南鐵路科技職院與肯尼亞鐵路技術培訓學校共建東非(肯尼亞)鐵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鼓勵有色職院承擔贊比亞的中贊職業技術學院4個專業的建設和培訓任務,支持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博軍科巴基斯坦公司成立“中巴經濟走廊化工涂料技術交流中心”,向巴基斯坦批量輸送中國化工技術。
要有效推動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就必須立足于株洲制造業發展實際,充分認識到當前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優越條件和掣肘因素,充分利用好有利條件,消除制約因素,并借助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拓展優質科研資源,促進雙鏈雙向融合,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創新職教發展模式,優化完善學科設置。
(株洲行政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士運,肖雯,謝海濤.科技自主創新背景下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與建議[J].科技智囊,2020(12):38-43.
[2]黎鷹.產業融合視角下先進制造業供應鏈路徑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2):171-172.
[3]景曉輝,張虎,謝旭東.產學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評價與轉化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21(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