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在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市場中對技術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成為現階段的熱點問題。針對社會對人才不斷提出的要求,本文主要是借鑒國內外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對我們國家當前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相應的培養措施,希望可以給相關教育工作者和企業單位提供參考和幫助,從而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支持,切實縮短我們國家和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
不管對于企業還是國家發展來說,高技能人才都是實現技術革新與成果轉化必不可少的核心力量。在發揮我國人口密集優勢、提升經濟質量的同時,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隊伍,對于企業實現設備改造與技術革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大批黨政、企業經營管理、專項技術等方面的人才,還需要建立一支結構科學、技藝精湛、愛崗敬業的高技能人才團隊。致力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勞動人才,這是促進先進生產力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我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前提,是促進社會經濟長遠穩定發展、增強競爭實力的關鍵措施。
近幾年國務院與黨中央對人才培養工作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將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致力于落實科教興國、人才興業的發展戰略,同時把高技能人才放入人才建設工作當中。相關的勞動保障部門積極加強了對技能人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在我國全方位推動就業準入制與持國家職業資格證上崗制等方面的作用下,建設技能人才隊伍實現了長遠的發展。然而,在我國的諸多地區當中,各級部門與機構的發展并不協調,并且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和其他發達國家比較還有特別大的差距。我們國家對于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處于持續增加的趨勢,但是當前存在的高技能人才數量還無法切實滿足具體需求。這就導致部門技能型崗位發生了專業人才不足的現象。與此同時,我們國家現有的技能人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學專科或是以上的人才占據更是少之又少,當前存在的技能人才年紀普遍較高,掌握的知識內容也較為老舊,人才配置結構不科學,大多數人都聚集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城市、大企業、沿海地區中。高技能人才的嚴重不足已經成為事實,對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步伐產生了嚴重的阻礙,因此對培養高技能人才模式進行深入研究與改革已經成為現階段社會中探究的熱點話題。
這里將江蘇省智能制造作為案例,在江蘇省“十三五”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提出,至2020年為止,江蘇省智能制造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 資源能源利用率以及智能裝備應用率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模式,一些核心技術和部件在創想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工業軟件支持水平顯著加強,全新的智能制造形式持續優化,成為了國內領先并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制造先行區。為了更好的符合這一需求,相關技術院校必須要積極培養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順應現階段的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趨勢。
目前我們國家各級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普遍都有科學性、合理性不強的問題,比如將成績作為標準的錄取機制、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和內容、規定的評價形式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學生接受的素質教育在考試的影響下無法全面落實,很多高素質的人才因為考試成績無法受到大學錄取和企業重用;課堂教學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夠,致使學生畢業之后具備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不健全、實踐操作的能力差、缺乏創新意識,對新環境的適應度和知識遷移能力都不強,這樣的情況和我們國家社會改革、科技創新等工作對人才的要求嚴重不符。對此,各級院校必須要充分結合當前的社會環境發展趨勢,對人才培養提出全新的要求,對以往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進行積極優化與完善。對于高等教育來說,現階段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時期朝著大眾化趨勢發展,并逐漸邁入普及化,高等教育中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目標、過程等方面都出現相應的改變。革新人才培養方式,也是滿足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
結合當前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其他社會轉型、科技革命等內容的發展,現階段我們國家各級院校培養人才的方式都出現了全新的模式與觀念:1.注重素質教育。學校中普及開展素質教育,不僅是正確地改正以往太過狹隘的教學方式,還是對當代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的形勢下,特別是對文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引起高度重視,是更好的彌補了以往強調科學教育的現象。2.寬專業、窄方向、厚基礎。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對變化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知識的快速增加,切實拓展了以往的專業知識范圍,另外又確保了基礎知識的專門性。3.教育綜合性,也就是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還有跨專業與學科的選修。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加強人文教育和各學科之間的充分融合,都展現出了教育革新的觀念,也就是通識教育。現階段,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正面臨著通識教育的浪潮。由理論探究到革新升級,通識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進行革新升級的有效途徑。我國諸多名校和一些地方院校都成為了革新升級的先鋒,推動著越來越多的學校進入通識教育改革的潮流中,通識教育是我們國家朝著國際一流學校邁進的戰略選擇之一。
由此可知,實行素質教育的有效性與合理性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太強的上位性,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操作流程,在調整專業課程和學科方面因為不具備可以作為指導的價值觀念和發展觀念,促使其始終無法徹底擺脫以往工業的約束,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會存在狹隘性。開展通識教育,就是因為過于重視學習和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但是沒有將我國文化全面引入進去,對我國文化的研究力度不夠,忽視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習俗、教育理念和規律,所以致使了改革工作的開展呈現出了低效與混亂的現象。筆者覺得,現階段我國在開展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本土的教育理念,利用實際行動與深入研究的方式,尋找出與我國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需求相符的革新思路。不然,過于重視學習國際經驗,不僅無法和國際接軌,還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現象。
職業院校教育培養模式
對于培養高技能人才這一任務,職業院校具有非常重要并且關鍵的意義和作用,它和普通學校比較,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具體需求更加貼近,具有十分廣闊的適應性。職業院校始終發揮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作用。將培養綜合性技術人才作為教育宗旨,將為我國社會建設輸送高技能人才作為目標。高技能人才是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的集中,他們的綜合素質只有經過全面并且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才可以實現。職業院校從創建第一天開始,就堅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進行聯系,強調技術培訓,加強對專業技能的培養。他們有自己完整的教育資源化和體系,科學合理的教育規劃,深度和廣度合理的教育大綱,具有自己的教育特征與規律。促使學生可以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是絕對正規的職業技術教育。
“校企結合”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最終都是輸送給企業的,企業是中職培養技能人才的初始點。企業與職業學校互相依存、共同發展。校企結合培養人才的模式是在產教融合的理念下,構建將企業培養人才的雙主體機制落實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的培養模式。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呈現出了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劣互補。學校是企業獲得一線勞動者的“人才庫”,企業是延伸和補充學校教育資源的途徑,學校是企業工作者接受終身教育的場所,企業是學校持續教學的基礎,學校是保持人才結構平衡的依據,企業是學校服務的顧客與主體。
國際職業教育合作培養模式
我們國家從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很多城市經濟結構和人才結構的國際化。職業教育以及培訓機構也逐漸將人才培養目標和國際接軌,與國際進行合作。高技能人才是合資及外資企業競爭的熱門人才,國際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必可以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中韓、中德等職業培訓機構都是利用國外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模式,培養適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
行業、企業培養模式
企業和行業結合自己對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方面的需求,在內部組織有關的技能培訓活動,也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這種培養方式主要包括下面幾種:新員工崗前培訓、重點崗位培訓、師傅帶徒弟等。其中所有人和重點崗位的培訓、專業培訓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模式。專業培訓通常也是使用校企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
崗位成才模式
崗位成才通常都是自學的模式,是我們國家歷史中有志青年奮斗成才的關鍵方式。就算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在,仍然有很多有志向和理想的人才,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持續艱苦奮斗。他們在實際開展各項工作的時候向那些優秀的技術工人不斷學習,希望可以在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模式中掌握更多技能,學習做人、學習交際、學習工作。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最主要是依靠自己濃厚的求知欲以及愛崗敬業的品質,通過各種可以利用的時間與機會,戰勝所有困難學習精湛的技藝,促使自身的工作經驗變得更加豐富,樹立優良的工作作風。
加強“雙師型” 教師隊伍模式
為了更好的滿足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確保培養人才的質量,技工院校需要增強建設師資隊伍,特別是急需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創建起一支具有較強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并具備扎實實踐水平與豐富工作經驗的教師隊伍。技工院校應將建設“雙師型” 師資隊伍作為重點工作來開展,建立合理有效的計劃,制定清晰的目標與具體需求,通過切實可行的激勵制度,推動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進程。
1.重視培養教師培養,完善師資培訓機制
師資培訓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主要內容,相關教育部門需要積極順應社會環境的發展趨勢,不斷優化內部條件,將“雙師型”師資培訓與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進行結合。應有目的性的組織教師深入一項開展實踐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或者是參加企業科研課題研究。選取骨干教師并派遣其到有關企業掛職,在實踐的同時進行學習,掌握全新的管理模式與技術,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與實踐能力,將行業與技術的最新研究持續引導課堂中,在實踐與教學中培養“雙師型”隊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加強他們的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從而使其形成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
2.拓寬教師來源渠道
大部分技工院校的教師都是來自普通師范院校和高校的畢業生,以及從其他學校調入的人員,在他們當中往往存在理論基礎較強但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如果要想切實改善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積極拓展師資來源途徑,從事業單位和有關企業中聘請一些理論知識扎實并實踐能力較強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進行教育活動,從而更好的實現師資隊伍的整體優化。
3.制定可行的激勵制度
制定激勵制度也是建設“雙師型”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工作中非常關鍵的內容。政府部門應給“雙師型” 教師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補助,將對職業教育的支持政策落實到實處。學校也需要給“雙師型” 教師相應的獎勵,在職稱晉升、評優以及評先等工作上,把是否具有“雙師型” 教師素養和資質作為一項標準。
實行“工商融和”模式
根據新興產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革新升級的要求,將“工科”與“商科”專業的整合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積極探究培養“工商結合”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全新模式。重點培養一專多能、“工”會“商”的高技能人才,促使工科類專業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還可以掌握其他營銷、商貿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識,促使他們可以掌握更多基礎的職業技能;商貿專業學生在學習管理、營銷與貿易等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還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的安全用電知識、工業生產過程和計算機輔助制造等工科專業知識。
交互培養模式
技術院校可以與那些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企業進行合作,發揮雙方的優勢,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的共享,結合企業用人要求設置新課程,企業結合學生的實踐要求,營造實踐操作的鍛煉環境,學校和企業建立學生檔案對其進行跟蹤幫扶,促使學生能夠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為了更好的樹立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理念,應將新科技作為引領,將工作目標作為指導,積極探究全新的教學方式,和企業通過虛擬仿真與大數據等技術構建仿真的課程體系。探究德育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充分結合的授課方式,在實踐和學習中獲得更多知識,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教師應將教學任務分成相應的功能模塊,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掌握操作要點,充分鍛煉踐模塊化的任務,根據實踐理論的觀念開展深度交流,及時發展問題,找出自身的不足,從而做到 精益求精,在心里真正體會到工匠精神對應用專業知識發揮出的指導作用,積極自覺的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此感受到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的責任感與認同感,提高對今后職業的追求,在實現自我價值、規劃職業方向和追求人生理想方面和“工匠精神”保持一致,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不抱怨、不放棄、不退縮,想辦法克服困難,完成工作。
綜上所述,在豐富多樣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方式當中,校企結合的培養方式充分利用并發揮了我國各級職業院校與企業的作用與優勢,切實做到了優劣互補,是一種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措施。除此之外,要想將這種培養方式的效果最大化,相關企業就必須要營造積極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及時有效地預防并解決各種培訓風險,增強信息數據的溝通交流,并且積極調整和優化企業中的各項制度。培養高技能和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一項長期堅持的系統性工程,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高技能人才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我們任重而道遠。
(廣西商業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韓瀟,李吉瑩.1+X證書制度下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3):165-166.
[2]雷光美.人工智能背景下財經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6):132-133+136.
[3]黃保養.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現代職業教育,2021,(44):216-217.
[4]周峰.浙江省大灣區產業發展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及實現路徑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39-40.
[5]魏暢,吳浙棟.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機電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J].就業與保障,2021,(18):124-125.
[6]張學生,吳良根,董斯偉.基于“微訂單”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以臺州技師學院智能馬桶班為例[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9):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