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 陳圓圓 付偉
近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再次聚焦“三農”。文件要求,今年將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當前農業產業鏈的數字化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具體表現為供應鏈不開放、不穩定和產業鏈不強、不長、融合不足,影響了縣域產業提檔升級,也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
筆者建議,以提升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水平為抓手,充分開發縣域的優勢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縣域內形成參與度廣、帶動能力強、城鄉互補互惠、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數字產業鏈條,從而帶動更多群眾共同富裕。
隨著電商下沉到鄉村,數字化平臺企業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的通道。但從農貨到網貨,并不是農民開個網店就能把農貨賣出去。因此,雖然很多地方都有特色農業資源,也存在很多特色農產品,但是要使農產品成為暢銷的網貨,還需要解決諸多問題。
第一,供應鏈不開放,農產品上網難,農產品上行的通道存在區域不平衡。許多地區農產品進入數字化產業鏈的通道尚未打開,農產品電商發展存在著嚴重的區域不平衡。例如由此產生的農產品“異地上網”現象。它背后反映的既是農業產業鏈數字化水平的差異,更是不同地區在產業鏈中占據的地位和分享的利潤的巨大差異。
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不僅僅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差異造成的,更是電商人才、經營理念以及數字素養的差距造成的。
第二,供應鏈不穩定,未形成電商平臺需要的標準化、常態化和規模化的供應鏈。一些地區雖然在數字平臺的幫助下建立了農產品上網通道,但是農產品上網往往面臨著“多而散,難以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條,真正拿得出手的產品不多”的困境。這意味著要建立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通過不同區域的供貨鏈來平衡產品的波動,勢必增加電商平臺的管理和經營成本。
第三,產業鏈不強、不長,制約了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的耦合配套。許多地區都有優質的農產品,但卻無法順利轉化為暢銷的網貨,往往是由于這些區域的產業體系無法提供農產品上網所需要的農產品加工、包裝、運輸、品牌運營和營銷等配套服務。
第一,農產品生產的自然屬性對數字化帶來挑戰。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的季節性波動,以及區域不均衡,導致一個特定地區的產量往往不足以供應一個穩定的消費市場。需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建立規模化、標準化、常態化的供應鏈。
第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需要調試,以適應產業數字化的要求。由于我國的具體國情,小農戶往往是特色農產品種養殖的重要主體。農戶分散經營,不僅對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出了挑戰,而且對銷售平臺如何克服產量、質量波動帶來了挑戰,還加大了對農戶施肥、施藥過程進行控制的難度,給食品安全和有機標準帶來了挑戰。總之,農貨如果要順利上網,尚需要從供應鏈上溯到產業鏈,深入理解生產端的運作邏輯,適應農產品的生產邏輯,實現供應鏈與產業鏈的耦合配套。
第三,區域產業基礎不強,配套服務能力不強。網貨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農貨,而是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的商品。這個過程是實現傳統農業與工業、商業對接的過程,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此,亟需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通過將農產品加工成工業產品,實現產品的標準化,解決農產品長途運輸和長期儲存的問題,擴大市場銷售范圍和附加值。亟需建立區域內的倉儲物流體系,通過冷鏈和倉儲平衡地區之間、季節性的產量波動,進而提供標準化、規模化的農業產品。亟需提高農業區域品牌打造能力,通過挖掘農產品背后的文化價值,提升產品的價值鏈。
第四,數字經濟的社會基礎不夠堅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不僅僅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差異造成的,更是電商人才、經營理念以及數字素養的差距造成的。
第五,產業鏈各方的合力不強,產業鏈環節的融合不足。統籌推進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工程,不是數字平臺企業或者其他市場主體能夠獨自完成的,需要建立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機制,探索數字平臺企業與農戶的對接機制。在產業鏈數字化的過程中,還需要整合數字平臺企業、農業生產主體、農產品加工主體和商貿服務從業主體等多元主體,從而打造一個全域全新的產業形態。
為推動實現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筆者建議,以提升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水平為抓手,積極發揮數字平臺企業的作用,從入鏈、穩鏈、補鏈、強鏈、延鏈入手全面塑造縣域農業全產業鏈。入鏈是指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建立農產品上網的渠道。穩鏈是指克服農產品波動性,建立穩定的、標準化的、常態化的供應鏈。補鏈是指補齊城鄉、區域、人群的產業鏈短板,形成產業鏈均衡發展模式。強鏈是指突破農產品上網的關鍵障礙,構建縣域產業發展新格局。延鏈是指整合資源,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形成縣域一二三產融合新格局。
由于我國的具體國情,小農戶往往是特色農產品種養殖的重要主體。農貨如果要順利上網,尚需從供應鏈上溯到產業鏈,深入理解生產端的運作邏輯,適應農產品的生產邏輯,實現供應鏈與產業鏈的耦合配套。
第一,調動數字平臺企業的積極性,發揮數字平臺對產業鏈數字化的整合作用。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數字平臺企業起到了技術支撐和平臺整合的作用,能夠把加工、物流、包裝和銷售等諸多環節和各類資源整合起來。建議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鼓勵數字平臺企業積極參與縣域農業產業數字化。依托數字平臺,實現縣域農業現代化和數字化,實現“規劃有數據,種植有標準,銷售有平臺,市場有品牌”。探索形成數字平臺企業、農業從業主體、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形式。
第二,建立數字平臺企業與農村、農業的交流合作機制。鼓勵數字平臺企業建立與鄉村聯系的長效機制。通過科技特派員或者駐村技術官制度,形成數字平臺企業與鄉村的交流機制,消除鄉村的“數字鴻溝”,同時也讓數字平臺企業更懂鄉村,更能適應下沉市場。探索形成企業、農戶和其他市場主體合作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從而形成帶動效果好、帶動范圍廣、把產業鏈價值留在當地的農業產業鏈數字化模式。
第三,提升縣域數字素養水平,加大數字產業的人才供給力度。對農村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的優秀人才進行精準識別,總結他們的規律和特點,形成對優秀農村電商人才的群體畫像。發揮數字平臺企業既有的培訓系統和培訓力量,對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進行專門化專業化的培訓。在當地職業教育體系中加大本土化的農業產業鏈數字化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大公共輿論宣傳力度,提升政府官員乃至全民的數字素養水平。
第四,形成縣域農業產業鏈數字化的產業治理機制。以鏈長制為依托,形成政府引導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的合力,真正形成多元市場主體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制定全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規劃,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招商力度,加大數字農業產業園、物流園等基礎平臺設施的建設力度。為農業產業鏈數字化營造良好的產業治理環境,協調企業與村民的關系,既要約束企業行為,保護農戶的應有利益,又要制約村民對企業的各種“關門打狗”行為。建立農戶與市場主體的合作共贏機制,發揮村規民約和互相監督的機制,制約少數村民破壞農產品區域品牌的行為。
第五,轉變認識,深入思考數字經濟的社會基礎。要思考數字平臺企業與縣域產業鏈轉型的關系,思考數字經濟得以運行的社會結構、組織形式,思考數字經濟對縣域城鄉社會的影響。思考數字平臺企業如何與農村既有的生產組織體系對接,深入認識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邏輯,甚至要對農村城鎮化、人口流動機制等社會轉型過程有一個總體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