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村位于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振興小鎮。近年來,振興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為方向,以文化旅游強村富民為目標,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積極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極創建省級鄉村旅游度假區,爭做全國鄉村振興排頭兵。如今,一個實現了“環境生態化、農村城市化、生活保障化、服務功能化、就業均等化”的美麗村莊赫然展現在三晉大地上。
振興村原名關家村,村民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與山溝里,祖祖輩輩過著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的苦日子,挖煤、賣煤曾經是這里唯一的主導產業。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振興村黨支部和群眾多次論證探討,形成了“三帶并舉抓產業”共識,即以企帶村建設新農村、以工帶農壯大集體經濟、以商帶戶發展鄉村旅游。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解決資源消耗強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等突出問題,振興村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延伸煤炭產業鏈條,上馬煤矸石磚制造和洗煤項目,實現能源的循環開發和清潔利用。依托當地生態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和商貿物流,使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農旅相融,提升農業品質。為使農業更好地服務于旅游發展,發揮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采摘、農藝博覽等功能,振興村采用“公司+農戶”形式,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目前,已建設特色化農莊6處、規模化種植基地3處、農藝博覽園3處,不僅豐富了種植內容,提升了農業品質,推動了旅游發展,而且充分調動了農民的參與性、積極性,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推進農業多元化發展,開發了馬刨泉礦泉水、上黨振興村酒、振興村老陳醋、小雜糧、葵花油、核桃等三大門類十余個品種特色農產品,年產值達到2000余萬元。
文旅結合,挖掘文化價值。近些年,振興村先后建起抗戰主題廣場、孝廉公園、花間堂、槐蔭寺、農民藝術館、工人文化宮、民俗山莊等20余個人文景點,特別是2019年,集黨群生活館、家風家訓館、百家姓館、展覽館、村史館、村志館等于一體的初心園開園,成為文化教育新陣地。村里規劃建設了雄山觀景臺、蝶戀花海景區、秋千園、賽馬場等休閑娛樂設施,修通11.6公里景區環山路。與此同時,從豐富旅游產品和旅游營銷策劃出發,振興村從“春節嘉年華”到正月十五元宵燈會,從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藝術節到五月端午民歌大賽,從九九重陽金秋文化旅游節到國慶節文藝晚會,形成“季季有看頭、長年不斷線”的文化風景線。如今的振興村,已然成為一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文化內涵與經濟產業共生的特色鄉村旅游景區。
商旅互促,帶動餐飲物流。近年來,振興村推出了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產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游項目,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170余戶、民俗酒店6處、民俗養生店9處、可容納20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1處。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主打純綠色原生態,吸引了周邊游客,成為振興村一大主導產業。目前,入駐160余家商戶的上黨印象商貿一條街已經全部營業。同時,開通市區至振興村的公交班車和旅游直通車,建立物流中心和快遞服務站,成立村鎮銀行,建起游客接待中心,年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5000余萬元,形成了全村互動抓旅游,家家戶戶都賺錢的大好局面。
近十年來,振興村的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振興集團先后解決了轄區內及周邊村3000余人的就業,村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6500元增加到現在的36900元;振興村由原來的一個小山村,兼并了三個自然村,流轉四個村的土地;人口由原來的865人增長到現在的8900人;職工由原來的200人增長到現在的2000人,人均收入達到56900元。
鄉村振興道路上,振興村正當其時,正努力在綠色發展中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美好生活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