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東 藺全麗 李曉鋒
[摘 要] 新形態教材的概念,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動態變化中。高校新形態教材具有知識更新的及時性、內容的豐富性和環境的可交互性等特征。對其優勢及可能帶來的挑戰進行系統分析,有利于高校建設高質量教材。未來的新形態教材,是融合紙質教材、數字化教材、課程及課堂教學的一體化教材。高校建設一流本科課程,新形態教材建設是突破口。要研制新形態教材修訂標準,探索建立新形態教材監管和評價制度,提高師生使用新形態教材的素養和能力,加強新形態教材的研究和開發。
[關鍵詞] 新形態教材 紙質教材 電子教材 數字教材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2) 02-0032-08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nstruction Paths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Mingdong Lin Quanli Li Xiao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Center of Textbooks Construction,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will be in dynamic change for a long time.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imeliness of knowledge updating, the richness of contents and the interactivity of environment, etc..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ts advantages and possible challeng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textbooks in universities. The new 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will integrate paper teaching materials,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revision standard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use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 Paper teaching material? ?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
“教材即教學材料,主要是指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際需要為教師、學生選編的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目、圖片、教學影片、唱片、錄音、錄像以及計算機軟件等”[1]。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教材形態的變化,使教材由單一的紙本呈現形態向靜態的數字化形態,再到動態的、交互性的數字化形態轉變。有學者認為,“從書本向錄像、從文本向視窗的文化轉移,帶動著認知活動的遷移”[2]。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教材的形態變化必將促進課程教學的變革。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并提出“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在課程教學內容方面的要求就是要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及時將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引入課程”[3]。因紙本教材的修訂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當前主要的途徑應是及時修訂數字化形態的教材內容,及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論和創新內容引入課程教學。由此,研究高校新形態教材的特征、發展態勢與新形態教材的建設路徑,是高校建設一流本科課程的應有之義。
1 新形態教材概念
國內外學者圍繞新形態教材的概念展開了諸多探討,并取得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研究成果。美國學者吉亞·弗萊登博格和加里·W.馬特金(Jia Frydenberg & Gary W. Matkin)認為新形態教材是一種開放動態的連續體[4](見圖1 ):在這個連續體的一端,是一本物理形態的教材,它被簡單地數字化并放到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在另一端,是集授課視頻、教材文本、學習資源、考評環節于一體的超級開放課程。從左到右,從靜態的數字化教材到超級開放課程,教材的動態性、交互性等特征逐漸明顯,這種特征越明顯,對所需的基礎配套設施的要求越高,所遇到的障礙也越多。當動態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推進和遇到的障礙雙方力量均衡時,教材形態便暫時停留在A點附近,保持暫時的穩定狀態。如果障礙被克服,新形態教材的特征會繼續向右推進;如果障礙力量太大,會出現暫時向左的倒退。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新形態教材將在這兩種力量的較量中處于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中。
國外也有學者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嘗試提出新形態教材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要素。如瑞典有學者認為,可以把當前新形態的教材叫做“協同數字教材”,它是一種協作的、動態的數字工作環境,在這個環境里,教師和學生可以參與討論和反饋、測試知識和監控結果。除了知識內容,教材還包含演示輔助工具、處理文本的工具、交流工具和教師工具等要素[5]。還有學者認為,“數字教材的概念模型包括知識內容、多媒體和交互性、教材呈現格式及開放資源軟件四個要素”[6]。
近年來,隨著新形態教材在中國的出現和蓬勃發展,國內學者也嘗試對新形態教材進行概念界定。最開始是提出電子教材的概念,就是簡單將紙本教材以PDF等靜態格式放到網絡上。后來提出一體化教材概念,即以紙質教材為核心,依托在線平臺搭建課程資源,通過云端聯結在線課程和課堂教學,構建起“紙質教材、在線課程、混合式學習”三位一體的一體化教材或立體化教材概念[7]。一體化教材是“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化教材和傳統教材相結合的一類教材,它既保留了符合傳統閱讀方式的紙質教材,又融合了交互性好的數字教材[8]。現在有學者提出全媒體數字教材概念。全媒體數字教材不再依托傳統的印刷文字主教材,用多媒體呈現形式,依托閱讀器與云平臺,實現學習者在線或離線的學習活動,使教與學的方式更加靈活,目前已在部分開放大學探索使用。全媒體數字教材主要包括“教材內容+閱讀軟件+電子閱讀終端”三個核心要素[9]。從紙質教材、靜態電子教材、一體化教材到全媒體數字教材,教材內容愈益豐富,教材形態愈益多樣。
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明確的新形態教材概念。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進一步開發應用,新形態教材的概念、特征及功能一定會發生新的變革,且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動態變化中。因此,在現階段無法對新形態教材給出確切的定義前,我們可以嘗試先對新形態教材的特征、發展態勢等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新形態教材建設路徑,在新形態教材建設實踐中逐漸提煉新形態教材概念。
2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特征
在數字化、網絡化、富媒體性和交互性等現代信息技術特性影響下,新形態教材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很多不同于傳統紙質教材的特征,其顯著特點是知識更新的及時性、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學習環境的可交互性等。
2.1 知識更新的及時性
新形態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可以及時快速地對教材知識進行更新。在當前科技發展的推動下,知識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已遠遠超過人類學習速度。在知識呈現指數級增長,知識體量越來越大而人的認知速度難以跟進、知識學習規模一定的情況下,人類不得不不斷更新知識。過去高校老師經常抱怨教材知識陳舊,更新太慢,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在傳統紙質教材時代,從作者新編、修訂教材、出版社印刷發行直到最后把教材發給學生,過程繁雜,一般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一次教材的新編、修訂。這樣的新編、修訂模式和速度無法適應知識增長的現實和高校教學的實際需要,新形態教材的出現恰好彌補了紙質教材的這一缺陷。數字化是新形態教材的重要呈現方式,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隨時對電子文本進行修訂,及時納入學科前沿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呈現給學生。
在及時更新知識和修訂數字教材時,長期以來形成的教材知識動態性和穩定性之間的平衡關系有可能被打破,要么教材知識陳舊,價值降低,教師、學生不愿意用;要么引入新知識時比較隨意、信息量過大,或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結構整合困難,造成教材知識冗余,影響教材功能發揮。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能夠入選高校教材的知識都是數千年來人類文化知識的精華,代表著人類文化知識發展的最高水平,是最具基礎性、遷移性和發展性的知識,并在長期的積淀中形成系統的具有一定結構的教材知識體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然而,在知識大爆炸時代,各種新知識撲面而來,加之高校教學的研究性特點,決定著高校教材的動態性會越來越強,修訂周期會越來越短,并要保持教材知識動態性和穩定性之間適度的平衡。
2.2 學習內容的豐富性
新形態教材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無論是在傳統紙本教材中嵌入二維碼還是在數字教材中加入各種鏈接,均“為學生提供了傳統紙本教材以外的立體化、多樣化的延伸電子資源,彌補了紙質教材版面有限、傳播模式單一的不足”[10]。新形態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使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提高了學習效率。國外對此開展了不少實證研究,如美國一位學者就新形態教材在某高校課程教學中的使用效果對教師及學生進行調查后認為,“新形態教材內容豐富性使其可以代替傳統的教科書,使用新形態教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術成績”[11]。韓國2014—2017年指定試點學校試用電子教材,并對試用效果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電子教材的使用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并計劃在全國所有中小學的社會、科學與英語課程中使用電子教材[12]。當然,韓國能這樣快速整體推進新形態教材的使用,除了新形態教材本身的先進性外,還在于韓國完善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提供的有力支持。
新形態教材的內容豐富性在給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困擾,面對海量知識,學生必須提升自己的知識選擇能力。如果說在過去,學生經常會面臨知識獲得途徑單一、知識量存儲有限的困境,那么現在則會面對知識選擇問題。雖然進入高校教材的知識已經是經過學者專家篩選的,但由于知識增長過快,學生個體需求有差異,新形態教材還是會鏈接盡可能多的知識材料,以開闊學生視野,至于每個學生個體需要多少知識、需要什么知識就由學生自己選擇決定。學生面對海量知識,在選擇時很容易陷入知識選擇困境。基于此,高校教學特別是專業課程的教學,教師的工作重點將不再是系統講授知識,而是傳授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2.3 學習環境的可交互性
與靜態、單一的文本教材相比,新形態教材以數字文本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數字化的學習環境,這個數字學習環境由教材文本內容、輔助學習資源、教師、學生及學習工具等要素構成,并實現了可交互性。“全媒體數字教材的交互性具體體現在學習者與教材內容之間友好的人機交互和師生、生生間的在線或離線人際交互”[13]。在學習數字教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在線智能小助手、測評環節等與教材內容本身進行能動溝通,體驗人機可交互性;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可以借助各種學習工具就學習內容進行同步或異步的討論交流,實現人際之間的可交互性。這樣就構建了一個學生自助式學習,并適時進行人機、人際交互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在這種可交互的數字化學習環境里,學生通過人機或人際交流可以便捷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高學習效率。當人類社會進入高度智能化階段以后,智能化教材將完全替代教師的現有角色,教師將由現在的主角變成助教、引導者或指導者,教師特別是高等學校的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發現者。
新形態教材的交互式特點打破了學生和教材知識之間的單一信息流動,為學生開展自助式學習提供了可能,但也可能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帶來挑戰,學生必須學會適時轉換“深度注意力”(deep attention)和“超級注意力”(hyper attention)兩種認知模式。在傳統紙質文本時代,深度注意力是人類的主要認知模式,而在數字化時代,人類的認知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超級注意力模式。美國學者凱瑟林·海爾斯(Katherine Hayles)提出:“深度注意力的特點是注意力長時間集中于單一目標之上,其間忽視外界刺激,偏好單一信息流動,在維持聚焦時間上表現出高度忍耐力。超級注意力的特點是焦點在多個任務間不停跳轉,偏好多重信息流動,追求強刺激水平,對單調沉悶的忍耐性極低。”[14]在數字文化的影響下,當下高校學生很多已經習慣了超級注意力模式,學習中遇到問題不是先自己深度思考,而是直接到網上求助,在交互式數字學習環境里快速求得答案。超級注意力模式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學習大量知識,缺點是不易深入;深度注意力雖然短時間內接觸知識有限,但優點是學生容易進入專注狀態,這是高階學習的一個重要指征。在數字化時代,怎么避免超級注意力模式帶來的消極影響,將是使用新形態教材時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3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發展態勢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發展將與在線開放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彼此相依相存、相互促進。2019年起實施的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15]。雖然課程建設類型不同,但對內容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課程內容與時俱進,依據學科前沿動態與社會發展需求動態更新知識體系,契合課程目標,教材選用符合教育部和學校教材選用規定,教學資源豐富多樣,體現思想性、科學性與時代性。即使是以面授為主的線下一流課程建設,在紙質教材和教師講授基礎上,也有必要適當拓展網上教學資源,以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最新學科知識,擴大知識面。這些都對新形態教材建設提出了要求。
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重構了課程與教材的關系與生態鏈,教材由“書配網”發展到“網配書”階段。“網配書形態教材,是指以開放課程為出發點開發的新形態教材,開放課程成為教材選題的源頭和出發點”[16]。特別是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當前普遍的模式是先有在線開放課程,網上開課后反響不錯,再由高校組織或出版社邀約相關課程組編寫相應教材。隨著在線開放課程的持續推進,教材形態必須跟上課程形態變革的步伐,課程標準制定、教材編寫及呈現形態和課程建設融為一體,從而為課程教學變革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保障。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發展一方面能促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有利于提高高校課程教學質量,另一方也給高校的教和學帶來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有學者認為,“如果一味地使用信息技術擠壓學生的思考,會給本來就不善于或者懶于思考的學生帶來致命危害,那么電子化就將成為一些學生‘愚鈍’化的罪魁禍首”[17]。有學者提出新形態教材存在三維風險:“基于內容碎片化和冗余化的內容風險;基于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風險;基于技術過度介入導致學生學習能力退化、教學活動僵化以及可能存在安全問題的技術風險。”[18]針對新形態教材可能存在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要加強新形態教材概念、教學法等基本理論研究,要探究新形態教材與紙質教材關系問題,要著力提升師生主體媒介素養等應對措施[19][20]。技術的發展往往具有兩面性,我們應加強實證研究,正確認識并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推動新生事物向好的一面發展。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開發途徑是多元化的,或由原來的紙質教材改造升級而來,或由在線開放課程發展而來。無論是哪一種開發形式,所形成的新形態教材都一定是更趨向于開放教育資源的形式。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開放教育資源將不再是通過傳輸內容促進學習,而是成為分布式合作網絡的組成部分,在這些網絡環境下創建和使用開放教育資源,支持學生熟練應對新挑戰、使用新技術的學習過程,以此促使學習的發生”[21]。另外,無論是由教材為基礎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還是由在線開放課程為基礎開發新形態教材,新形態教材和在線開放課程的界限一定會越來越模糊,在未來的開放教育資源環境里漸趨一體。
總之,新形態教材具有將現行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環境和手段等高度融合為一體的特點(見圖2),這種教材對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如果我們現在不研究和主導這個趨勢,勢必會失去建設教育強國的機遇。我國當前正在大力推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機遇,加快我國新形態教材建設的步伐。
4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建設路徑
當前高校開展課程教學改革,更多的是關注課程設計的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等,忽視了新形態教材的建設。我們必須認識到,課程建設絕不只是改進課程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的問題,教材內容的更新、教材內容呈現方式的與時俱進同樣重要。高校要準確把握新形態教材特征及發展態勢,并做出積極回應。
4.1 研制新形態教材修訂標準,處理好知識動態性和穩定性的關系
在知識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數字化特征使教材知識的及時修訂有了可能,為教材修訂提供了極大便利。教材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線開放課程的大規模建設,為跟上課程教學形態變化和新型學習模式的形成,在傳統紙本教材基礎上,高校一定要適時修訂新形態教材,創新教材呈現方式和話語體系,增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在及時更新知識和修訂數字教材時,必須考慮保持教材的動態性和穩定性平衡問題和新老知識的銜接、融通問題。如果完全沿用紙質教材的修訂標準,對新形態教材的修訂來說是不完全適用的。建議各學科專家根據本學科知識發展狀況、知識學習特點、新形態教材修訂及使用狀況等,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研制本學科新形態教材修訂標準,使新形態教材在修訂使用過程中,既能保持教材知識相當的穩定性,發揮它的結構功能,又能及時吸納有價值的新知識,把好新形態教材質量的第一道關。
4.2 探索建立新形態教材監管和評價制度,確保新形態教材的建設質量
“教材必須要經過國家的審定,因此,它深刻地烙有社會權力的痕跡。經過專家精選和組織的教學內容,承載著教育目的,反映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22]。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并在制度層面上明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隨著新形態教材的快速發展,要及時總結經驗,在國家總的教材監管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新形態教材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探索建立新形態教材監管實施細則(這一點要特別予以重視,需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共同努力,加強管理,避免出現意識形態問題的災難),充分彰顯新形態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要建構新形態教材質量評價標準,在已有紙質教材質量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出臺新形態教材質量評價標準,創新教材評價方法,使優秀的新形態教材脫穎而出,為新形態教材的選用和順利推廣提供質量保障。
4.3 提高師生使用新形態教材的素養和能力,為一流課程建設注入源動力
新形態教材所具有的知識內容的豐富性和學習環境的可交互性特征,對學生的知識選擇能力和學習認知模式轉化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新形態教材作為新生事物,在“建好”的基礎上,要做到“用好”絕非易事。為保證新形態教材的使用效果,師生要提高使用新形態教材的素養和能力。作為教育教學主體的師生,要跳出教材就是紙質教材的常規觀念,順應新形態教材發展態勢。作為新形態教材的使用者、評價者,甚或是研發者,在面對新形態教材的豐富內容時,要注重提高知識選擇能力,教師要盡其所能地給學生提供幫助。學生在時間有限、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的情況下,必須學會選出對自己最有價值的知識來做進一步學習。在面對新形態教材發展越來越具交互性特征時,學生必須善于發揮兩種認知模式的長處,根據學習目的、內容及環境等多種因素選擇適合的認知模式,適時轉換深度注意力和超級注意力認知模式。
4.4 加強新形態教材研發,為一流課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教材
雖然目前新形態教材還處于發展階段,很不成熟,它所具有的優點與不足我們還無法完全準確地做出判斷,但新形態教材的使用與推廣卻是必然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強新形態教材研究。要把新形態教材研究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國家教育部門、高校要組織專家、教師積極參與新形態教材研究,不僅要重視理論研究,還要開展一定數量的實證研究,從實踐中提出新形態教材發展的理論基礎。應充分發揮各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創新性,多途徑開發新形態教材,出版社、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可以基于自身的優勢選擇合適的開發路徑。出版社可以在對紙質教材升級改造的基礎上開發新形態教材;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可以基于已經運行的在線開放課程進行新形態教材的開發;高校的開發路徑可以是上述兩種兼而有之。近幾年,已有不少高校采取項目制的方式培育新形態教材,既為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奠定高質量內容基礎,也可望在未來的新形態教材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5 結 語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將是今后高校質量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充分認識教材在課程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和能動作用,以新形態教材建設為突破口,促進新形態課程教學改革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新形態教材目前還處在發展階段,面臨多重挑戰,要有效發揮新形態教材的優勢和積極作用,需要師生轉變單一紙質教材使用時的思維定式,提高信息素養和能力,積極探索新形態教材下的思維模式;要完善針對新形態教材的編審、使用、評價標準及機制,使新形態教材在滿足學科知識標準外,“更好地體現國家意志,明確主流價值導向,發揮應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的統領作用”[23];要重視新形態教材實證研究,從實踐中提煉理論并服務于新形態教材建設,從而不斷推出高水平課程教材,開拓課程教材建設新局面,為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注 釋
[1]中國百科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百科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2655
[2]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術的后現代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3(11):9-13
[3]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 Frydenberg, J. & Matkin, G. Open Textbooks: Why? What? How? When[R].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2007:0–33
[5]Gr?nlund, ?ke. &Wiklund, Matilda.&Rickard B??.No Name, No Game: Challenges to Use of Collaborative Digital Textbooks [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8,23(3):1359-1375
[6]Pe?ut, Darija. A Conceptual Model for E-textbook Creation Based on Proposed Characteristics [J].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Science, 2018,119(7/8):432-443
[7]趙清梅.“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材新形態一體化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0):76-79
[8]柴龍會,肖向紅,張晶鈺,等.“互聯網 +”時代關于新形態教材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50-52
[9][13]張桐,楊孝堂,杜若.遠程教育全媒體數字教材發展與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7(3):138-142
[10]黃瑞,曾晨曦.多元主體合作開發高職新形態教材分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6):84-87
[11] Hilton, John, III.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tudent Efficacy, and User Perception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Published between 2015 and 2018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9:853-876
[12]韓國中小學正式使用電子教材[EB/OL].[2020-12-14].http://www.ict.edu.cn/ebooks/b3/text/n20180524_16942.shtml
[14]周憲.從“沉浸式”到“瀏覽式”閱讀的轉向[J].中國社會科學,2016(11):143-163
[15]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EB/OL].[2019-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16]張秀芹.試議新形態教材的出現對傳統教育出版的影響:以高等教育出版社iCourse教材為例[J].中國編輯,2017(8):52-56
[17]李芒,孫立會.關于電子教科書基本問題的探討[J].教育研究,2014(5):100-106
[18]陳文新,張增田.論數字教科書的三維風險[J].課程·教材·教法,2019(6):56-62
[19]石娟.數字教科書發展的現實境遇與因應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9(3):43-47
[20]王潤,張增田.數字教科書的問題診斷與防治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9):80-86
[21]史蒂芬·道恩斯著;肖俊洪譯.開放教育資源的未來形態[J].中國遠程教育,2019(12):61-70
[22]于世華.從教材結構到課堂運行結構的演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4):65-69
[23]王湛,顧海良,韓震.我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N].中國教育報,2017-07-14
(收稿日期:2021-03-03)
[基金項目] 本文系武漢大學國際交流部研究項目“‘十四五’期間武漢大學港澳臺地區教育交流合作發展戰略研究”、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重大項目“地方本科高校學分制深化改革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黃明東,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藺全麗,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19級博士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李曉鋒,武漢大學教材建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