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田麗霞博士、虞國躍研究員
煙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889)屬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世界范圍發生的重大農業害蟲,有“超級害蟲”之稱。它是一類快速進化的復合種,目前關于煙粉虱的分類主要有2種方法,一種是根據地理分布、寄主范圍、傳毒能力等差異將煙粉虱分為不同的生物型,如A型、B型、Q型等;另一種是將煙粉虱劃分為不同的隱種,如地中海隱種、中東—小亞細亞隱種等。全球爆發且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要是中東—小亞細亞1隱種(MEAM1,即上述的B型煙粉虱)和地中海隱種(MED,即Q型煙粉虱)。煙粉虱的寄主植物廣泛,爆發時威脅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傳播植物病毒病,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的嚴重后果。
煙粉虱是漸變態昆蟲,整個發育過程歷經卵、若蟲、成蟲3個階段,其中第4齡若蟲也稱偽蛹。
表面光滑,橢圓形或長梨形,長0.2 mm,寬0.1 mm,卵基部有短的卵柄。大多卵不規則、分散地產于葉片背面上,初產時呈淡黃綠色,隨著發育,卵的顏色不斷變黃,甚至褐色(封三圖1)。

煙粉虱的若蟲期可分為1~4齡。其中,卵孵化后成為1齡若蟲,卵圓形,通常較透明,長0.27 mm,寬0.14 mm,邊緣附剛毛16對,前期可移動,后期在適宜取食的地方固定,直至羽化為成蟲。2齡若蟲體色不再透明,呈現淡黃色,長0.36 mm,寬0.24 mm,出現紅色眼點。若蟲發育進入3齡后,蟲體明顯比2齡大,長0.55 mm,寬0.39 mm,2個紅色眼點更加明顯(封三圖2)。4齡若蟲(偽蛹)橢圓形,淡黃色,長0.6~0.9 mm;頭部、胸部及腹部通常有較長的毛,多則6~7對,少則1~2對,變化較大;通常在葉片多毛的寄主上,它的體毛較多,且體緣常有凹陷;在光滑的葉片上,它的體毛較少,甚至無體毛;管狀孔長三角形,兩邊的脊不明顯,管狀孔的長度長于尾溝;舌狀突較長,匙狀,頂部三角形,尾端具1對剛毛,長度不短于管狀孔(封三圖3)。


體長(連翅)1.25~1.39 mm,雌蟲略大于雄蟲;體淡黃色,被白蠟粉,前翅白色,無斑,具2條縱翅脈,后翅具1條縱翅脈;復眼紅色,啞鈴形,每個復眼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只通過1個小眼相連。成蟲靜止時雙翅呈屋脊狀,兩翅間常有較為明顯的間隔,可見腹部(封三圖4)。

注:在農業生產上還有一種粉虱比較常見,便是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1856年)。它個體稍大,體長(連翅)1.39~1.50 mm,前翅較寬大,兩翅合攏時較平坦,且兩翅接觸處常常緊密,在翅端常部分重疊,不露腹部;復眼分上、下兩部分,完全分離不相連(封三圖5)。4齡若蟲體長0.76~0.86 mm,體側緣抬高,四周具剛毛狀長蠟絲(羽化后的蛹殼上常常可見)(封三圖6)。此外,溫室白粉虱在環境溫度超過35 ℃時便不能存活,而煙粉虱可忍耐40 ℃高溫。


煙粉虱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通常世代重疊發生,1年可發生11~15代。長江以北地區由于冬天寒冷,煙粉虱并不能在野外自然越冬,但溫室等保護地栽培模式的推廣和普及為煙粉虱的周年發生提供了條件。煙粉虱成蟲有明顯的趨嫩性和趨光性,隨著植物生長,成蟲不斷向上部幼嫩的枝葉轉移危害。雌成蟲平均產卵200粒以上,產卵數量受到溫濕度、寄主植物、種群狀況等因素影響。雌成蟲存在2種生殖方式:正常的兩性生殖,即雌成蟲與雄成蟲交配后,卵細胞與精子結合發生受精即可產下二倍體的雌性后代;還可孤雌產雄,即未交配的雌成蟲或者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單倍體的雄蟲。一般煙粉虱的卵不規則地產于葉片背面,早期在光滑的葉子上可產卵成環形(封三圖4)。卵期在7 d左右,1齡若蟲3~4 d,2齡2~3 d,3齡2~5 d,4齡7 d左右,成蟲期在30~60 d,整個發育歷期的長短通常與寄主植物、溫濕度、光周期等因素相關。
煙粉虱之所以成為全球廣泛分布的超級害蟲,是因為它不僅可以為害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的蔬果,還為害棉花、玉米、豆科及多種花卉,目前已報道的寄主植物有600多種。主要通過3種方式為害植物:(1)直接取食而為害植物。通過口針刺吸韌皮部,取食植物維管束中的營養物質,干擾植物正常生長。(2)誘發煤污病。煙粉虱通過取食而為害植株時會分泌蜜露,誘發煤污病,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長。(3)傳播植物病毒病。煙粉虱在取食過程中,可從感染病毒的植物中獲得植物病毒,之后成蟲取食健康植物時,可傳播植物病毒,引起植物病毒病在植物間的爆發,造成作物減產、甚至絕產的嚴重后果,這也是煙粉虱為害植物最嚴重的途徑。目前,煙粉虱可以傳播的植物病毒極其繁多,包括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番茄褪綠病毒(ToCV)等雙生病毒在內的200多種植物病毒。
煙粉虱是一種超級害蟲,單一的防治措施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在溫室或大棚中進行作物栽種前,應該采取翻耕、曬田、悶棚等措施,提前清除蟲源,同時選育無蟲凈苗,避免將煙粉虱帶入棚內。作物生長過程中,及時清除老葉并銷毀,避免殘留煙粉虱若蟲。此外,可以在栽培作物周邊或者間作一些對煙粉虱有趨避效果的植物,如芹菜、薄荷等。實踐表明:在黃瓜、辣椒、番茄田中間作芹菜,對煙粉虱表現出顯著的趨避效果;在大棚一端加種薄荷,更好地提升了煙粉虱的防控效果。
煙粉虱對黃色有強烈的趨向性,可在早期通過懸掛黃色誘蟲板,開展對煙粉虱的物理防治工作。一般黃板南向懸掛,每667 m約100張,與植株等高,在植株生長過程中適時調整粘蟲板位置。如有條件,將黃板和煙粉虱誘芯結合使用,防效更好。此外,在設施農業中,還可在棚外增設孔徑為2~3 mm的白色或灰白色防蟲網,以阻止溫室外的煙粉虱進入棚內,從而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由于煙粉虱發生范圍廣,種群數量大,它的天敵種類非常豐富,我國已知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昆蟲分別達109種和59種,個別寄生蜂(如淺黃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封三圖7)的雌蜂捕食量甚至大于其寄生量。一些種類已可批量生產,并用于煙粉虱的生物防治,其中,麗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雌蜂(封三圖8)寄生煙粉虱2~4齡若蟲,后期被寄生的粉虱偽蛹呈黑色。在煙粉虱發生初期(成蟲量為5~10頭/株)或黃板上發現煙粉虱成蟲時,釋放麗蚜小蜂蛹期的蜂卡,也可待蜂羽化后釋放成蟲,每7~10 d釋放1次,連續3次,從3頭/m逐漸增加到6頭/m。小花蝽(Orius spp.)是一類捕食性天敵昆蟲,在我國分布廣,一些種類已實現商業化生產,可用于設施生產中防治煙粉虱,在生長期以2頭/m的密度釋放3次小花蝽,每周釋放1次。


煙粉虱往往是世代重疊發生,有時同一植株上同時間可存在煙粉虱的各種蟲態。由于一些農藥防治煙粉虱不同蟲態時效果不同,宜針對性地選擇效果好的藥劑,如20%呋蟲胺可溶性顆粒(800倍液)對卵和若蟲防效較好,可在煙粉虱發生初期使用;25%噻嗪酮(撲虱靈)乳油(1 000倍液)和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乳油(3 000倍液)噴霧使用,對煙粉虱若蟲防效更好;40%吡蟲啉可溶劑(4 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3 500倍液)、2.5%聯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可殺若蟲和成蟲;25%甲基克殺螨(滅螨猛)乳油1 000倍液噴施,對粉虱卵、若蟲和成蟲皆有效。
煙粉虱是一類極易產生抗藥性的害蟲,已對多種類型的殺蟲劑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如有機磷類、新煙堿類、擬除蟲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類保幼激素等殺蟲劑。在生產上,要注意輪換用藥,不要長時間使用單一的化學殺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