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詞
草履蟲計劃
近期,豆瓣網友發起的“草履蟲計劃”——“像單細胞生物一樣過極其簡單的生活,絕不同時做兩件事”,掀起一股熱潮。發起者萌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是,她發現自己在學生時代形成的“時間焦慮”和“玩樂羞恥”的影響下,習慣于“把時間疊起來用”,比如邊上廁所邊“刷”手機,邊吃飯邊看綜藝,卻沒想到這種一心二用的做法導致注意力變得“稀碎”,工作和學習效率也大大降低。為了打破這種困局,提高專注力,她發起了豆瓣話題#草履蟲計劃實踐基地#,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網友,他們紛紛嘗試堅持“打卡”,分享自己當日的“草履蟲行為”,以此共勉。
點撥·換個角度
數字化時代,注意力缺失成了困擾當代人的時代病癥。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提出:“過度的積極性還可以呈現為過度的刺激、信息和資訊,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感知因此變得分散、碎片化。”長此以往,人逐漸喪失了專注沉思這項寶貴能力。而網友提出的“草履蟲計劃”,雖然無法使現代人注意力缺失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但它為人們反思自我、相互激勵營造了一種充滿活力的社群環境。這種個體想要改變并努力付諸實踐從而帶動群體積極行為的現象,是值得鼓勵的。
懶人經濟
近年來,“懶人經濟”正在加速崛起。“懶人經濟”,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花錢圖省事”。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一件件凝聚著奇思妙想的“懶人神器”、花樣百出的“懶人服務”,逐漸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消費者來說,只要是能線上解決的事就盡量不去線下,只要有代跑腿服務就盡量不自己親自跑一趟。于是,自動擠牙膏器、剝蝦師、代收垃圾網約工應運而生;商家也聞風而動,智能炒菜機、電動洗刷器等,成功幫消費者解放雙手。對“懶人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我們須理性看待:它在驅動技術創新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提高了效率,拉動了經濟增長;但也要注意,“懶人思維”不等于鼓勵萎靡頹廢的“懶漢”行為,節省出來的時間應被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人物
葉連平:一只和時間賽跑的“螢火蟲”
安徽和縣卜陳村有一所特殊的“學校”,那里有一位95歲的鄉村老師葉連平。早在1991年就退休的葉連平對課堂念念不忘,后來干脆把自己家的房子收拾出來,辦起“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免費為孩子們輔導英語,至今已堅持了22年。雖然年歲越來越大,葉連平卻幾乎沒有離開過課堂。他膝下無子女,對自己“摳得不能再摳”,卻從未收取過學生一分錢,還同當地政府、學校共同設立獎學金,至今已資助了數百名留守兒童。葉連平總是用最輕松的語氣說出自己最大的焦慮:“我的時間越來越緊迫了。”“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去的。”面對墻上的錦旗和“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這句評價,他笑著說:“燭光的亮度我達不到,我就是一只螢火蟲。”
倪振威:視障小伙靠水晶球完成學業并最終圓夢
倪振威出生于1993年,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僅能感知微弱的光線。有一次,他在玩姐姐的水晶球發飾時,突然發現自己透過水晶球可以看清書本上的字。有了水晶球“眼睛”,加上用功學習,2012年倪振威考上長春大學中醫學專業。拿到錄取通知書后,他用水晶球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黎明的曙光”。剛上大學時,有老師覺得,以倪振威的視力,估計考不上執業醫師。為了學好針灸,倪振威一遍遍摸模型,直至不用眼睛僅靠觸覺就能精準“定位”人體穴位。201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的研究生。盡管在找工作時他因視力問題受到了一些挫折,但他從未放棄,終于如愿成為一名鄉鎮醫生,醫術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倪振威說:“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通過自己的所學,給別人解決問題,我感覺自己是被別人需要的。”
說圖
外銷畫:中國畫師眼中的“洋畫”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呈現了北宋鮮活的市井風情,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的18世紀,廣州街頭就出現了一批繪制“洋畫”的中國畫師。這些采用西方繪畫技巧和風格表現中國風俗、風物,且專門出售給外國商人和游客的畫,統一被稱為“外銷畫”。
外銷畫的蓬勃發展,跟中國對外開放與貿易的歷史有關。清乾隆年間,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成了外銷畫最大的集散地。
市井商館畫
其中市井商館畫十分暢銷,表現出嶺南城市生機勃勃的商業發展、興盛的街頭買賣、喧鬧的市井娛樂……
船舶畫
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當年專門在廣州雇用了一批畫家,繪制了不少恢宏的珠江風景船舶畫。
茶葉、絲綢和瓷器畫
清朝有三大對外出口貿易產品:茶葉、絲綢和瓷器。西方人非常希望了解這些“不可思議”的產品是如何在工坊中生產加工的。
肖像畫
清朝來華的外國人喜歡訂制肖像畫。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喜好,畫師會大量使用中國風的元素來裝飾畫面。
外銷畫當年主要作為旅游紀念品流入歐美各國,如今,它們不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內,就是流轉于國外各大拍賣行之間,在國內很長時間都未受到關注——實際上這是一塊未被完全開發的藝術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