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歌,僅靠感覺是不夠的,首先還是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建立詩句之間的聯系,以此作為鑒賞的基礎。
比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多人只是糊里糊涂地覺得這兩句詩好,而沒有了解這兩句詩意思之間的關聯。如果對句子的內在聯系都不了解,要理解其美,就不那么容易了,或者就會犯錯誤。其實這兩句詩中存在“無”與“有”的對立:有的東西固然是好的,奈何缺少讓那個有的東西發揮作用的條件。這就是這兩句詩之間的內在關系。
按照這樣的內在關系,這兩句詩可以用來說愛情:自己與戀人雖然心氣相通,但是身無翅翼,無法飛向彼此。這是愛而不得的傷感。這兩句詩也可以用來說仕途,可以理解為:自己雖然心智通靈(有靈犀一點的通達與智慧),但奈何缺少晉升之輔助(雙飛翼)。這是雖內美而不見用的感嘆。
讀兩句詩是如此,讀整首詩也是如此。比如讀律詩要善于找四聯之間的內在關聯。通常的規律是,首聯常常是照應題目的,頷聯是偏向客觀描寫的,頸聯是主客觀統一的,尾聯則是抒發情感的。當然這只是常例,不排除會有人不按律詩的套路出牌,搞創新,但大多數律詩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展開的。
我們不妨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解讀李商隱的《錦瑟》。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是扣題的,接下來“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則是描寫音樂給人帶來的感受——迷茫與哀婉。有人說,這不是主觀的嗎?不是,因為這里是客觀地描寫音樂帶給人的感受,只不過是用了典故來寫而已。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兩句表面看是客觀的,但骨子里是主觀的,寫的是這種音樂的旋律帶給人的深刻感受,是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這才會有最后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情”,就是指頸聯的意境。什么樣的意境呢?玄遠但又美好。無論是清冷寂寞還是縹緲溫暖,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美但又不可迫視。所以才有了可待“追憶”之美,但要追尋當時之“美”卻只能是“惘然”了。而所有這些感覺都來自聽音樂時那種具體的感受:莊生曉夢雖迷茫但美好,杜鵑啼鳴雖美好卻哀婉。有了這樣的具體感受,才有了頸聯與尾聯的連綿而下。其中的邏輯關系其實是十分緊密的。
所以說,讀詩,其實就是先要將“草蛇灰線”用邏輯的力量聯系起來,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然后才能進行賞鑒。否則真的就會“如七寶樓臺,炫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
不妨拿一首詩來做個訓練。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二)
〔唐〕杜牧
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
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第一句是說秋聲攪動了詩人的離愁(這是一個現象),第二、第三句是連在一起進一步闡釋“秋聲”的——云夢澤(指楚地湖泊)上蒹葭蒼蒼,楚地秋雨綿綿,雨水自然而然地滴在臺階前的梧桐葉上,發出“滴答”之聲。這本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所以最后詩人問:雨滴在臺階前的梧桐葉上的聲音又關你什么事呢,惹得你寫下如此悲哀的詩句?這是結合第一句(人的感受)和第二、第三兩句(物象關聯的客觀解釋)提出的一個疑問。當然這樣的疑問不過是詩人的障眼法,是無疑而問的。至于無疑而問的結論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鑒賞詩歌的時候需要去理解的內容了。但是,不管怎樣,要理解詩意,首先要梳理詩句之間內在的關系。